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王瑞明教授写的《〈岳阳楼记〉的历史考察》一文(见《求索》1986年第3期,以下简称王文),引用了不少史料,试图证明这样一个新奇的论点: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与历史有很大的出入,是“粉饰太平”;滕子京是个“贪官”,范仲淹不仅“一再为他开脱罪责”,袒护他“逍遥法外”,还“对犯有贪污之罪的滕子京深表同情”,是有“是非不明”之玷的。我们认为,“王文”的历史考察是片面的,因而其结论也是不能成立的。这里,我们也从“历史考察”提出质疑,以与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岳阳楼因《岳阳楼记》而声名益著,《岳阳楼记》又凭了岳阳楼而脍炙人口,这确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在《岳阳楼记》的研究中,对《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一生到没到过洞庭湖,到没到过岳阳楼,似乎已成定论,得到的是否定的回答:没有到过。据我所知,目前,在部分大、中学校的教学中,在某些公开发行的刊物上,不少同志深信不疑地说没有到过,并且,对范仲淹为什么能够在《岳阳楼记》里把洞庭湖写得这样  相似文献   

3.
明人陶禹范的《天涯亭记》在内容、结构、段落格式和句式,以及写作背景上,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多有相似之处。《天涯亭介》对总体环境的描写比较薄弱、写景文字显得做作、非写景文字偏多、思想境界不够高、整体结构层递关系不清,但其对天涯亭周围四季景色和各种环境要素的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南疆水乡的自然和生活图画。  相似文献   

4.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构思新巧、语言纯净、意蕴深厚,具有持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新时期以来,众多学者对《岳阳楼记》的创作目的、思想蕴含、艺术特征、传播影响、文本解读与纵横比较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的解读与探讨,提出了诸多不同的见解,进一步深化了对范仲淹其人其文的认识与理解,为古代亭台楼阁记研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华书局影印本《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七集部总集类二《文章轨范》 :“是集所录汉、晋、唐、宋之文凡六十九篇。而韩愈之文居三十一 ,柳宗元、欧阳修之文各五 ,苏洵之文四 ,苏轼之文十二。其余诸葛亮、陶潜、杜牧、范仲淹、王安石、李觏、李格非、辛弃疾人各一篇而已。”《总目》所称六十九篇 ,是袭自王守仁序 ,今计所举韩愈以下各家文 ,才得六十五篇。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章轨范》校之 ,实则韩愈文三十二篇。范仲淹有《严先生祠堂记》、《岳阳楼记》二篇 ,均收在卷六。还有元结《大唐中兴颂序》 ,收在卷六。胡诠《上高宗封事》 ,收…  相似文献   

6.
陆游《钗头凤》考析刘成锡国营亚西光电仪器厂陆放翁的《钗头凤》,自南宋陈鹊、周密相继在《耆旧续闻》、《齐东野语》记作诗人为怀念青年时代迫于母命而离异的唐婉而作以来.似乎已成定论,人们释意、评注、赏析……均以此为本。文学史告知我们,以古人所记载的诗本事阐...  相似文献   

7.
庆历六年 (10 4 6年 ) ,范仲淹在邓州 (今河南邓县 )任上 ,应老友滕宗谅之约 ,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文中无论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 ,还是其“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抒怀 ,都足以使此文彪炳文学史册 ,激励百世人心。如果注意到 ,此文以“庆历四年”为起始 ,以“时 (庆历 )六年九月十五日”为结句 ,而此期间正是范仲淹从其一生事业的顶峰跌落到晚年的遭谤毁、受贬谪之时 ,那么 ,此文所内涵的政治文化意义就更为重要了。一范仲淹在文中说 :“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 ,退亦忧。”这里的…  相似文献   

8.
我们知道《岳阳楼记》一文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宗谅之托而写的,但对滕的求记书却一直缺乏应有的探讨。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岳阳楼记》,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滕宗谅,字子京,北宋河南人。他与范仲淹是同科进士,也是庆历新政的积极参加者。庆历二年,他在担任泾州知州时,泾原路副都部署葛怀敏在定川寨被西夏元昊击败,西夏兵乘胜直抵渭州,泾州危急。滕宗谅为安定人心,曾动用公钱武装农民,犒赏士兵、抚恤战死者家属。这本是临变应急的必要措施,但后来却被不满新政的保守派奏劾为枉费  相似文献   

9.
范仲淹究竟到过湖湘没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学家、文学史家的专著、散文选本到大、中学语文教材,在评述或简介范仲淹及其《岳阳楼记》时,对范仲淹是否到过湖湘的问题,都感兴趣,而意见往往各执一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程应一《范仲淹新传入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李涵、刘经华《范仲淹传入即是其例:前者说范仲淹年幼时,随其母亲、后父“经过岳州越洞庭而西”,到过增州安乡县,“岳州给他的印象是极深的”,“除了这一回去过安乡外,此后便没有再到过湖湘”;后者说“范仲俺一生并没有到过洞庭湖”,他能在《岳阳楼记》中把洞庭湖描绘得有声有色、十分逼真,…  相似文献   

10.
陈华东 《社会科学论坛》2013,(3):242-244,249
抗战胜利后翌年,小学毕业后的笔者考入家乡的一所中学——安徽省和县中学。当时初中所用的语文教材,乃系名声显赫的三大出版单位之一的开明书店出版发行的《初中国文课本》一册至六册。如果记得不错的话,时在初二下学期所用的第四册,载有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这是早年在私塾里曾经懵懂地读过的传世名篇。当时教授语文的级任老师(即如今的班主任)鲁先生,不但对此篇流传广远的散文做出了深入浅出的精彩讲解,  相似文献   

11.
一提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人们马上会联想到或吟诵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名言。其实,虽然众口传诵,但是不同的阶级,对它的理解是很不一样的。历代统治阶级欣尝它,标榜它,倡导它,是因为它体现了统治者评价“贤臣”、“君子”的一条标准,即忠君爱国。而人民群众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它,赞扬它,固然是由于它部分地反映了某些人对“明君贤臣”、“太平政治”的天真向往,但更主要的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引出了较为进步的忧乐观,即不以个人荣辱为念,而以天下忧乐为先。今天,我  相似文献   

12.
郑力乔 《理论界》2012,(11):137-139
晚清文学选本、民国新式教科书、当代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录的文言文,在解读方式和内容上有明显差异。本文以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为例,循其历史阐释的轨迹探析这篇千古名文在近现代中国的文学解读和教育空间里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3.
范仲淹与邹平张念书北宋的大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公元989一1052),一生出将入相,功业文章,彪炳青史;人品道德,壮志情操,传颂千古。作为文学家,干载之下,即便是对范仲淹的生平事迹,不甚了解的宰宰学子,一提起他在《岳阳楼记》中写下的...  相似文献   

14.
洪源同志的的旧体诗词创作集中在《韶华情》(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它的问世,给我国社会主义的诗坛增添了一枝鲜艳芬芳的花朵。翻开《韶华情》,首先激励读者的是洪源的爱国豪情。诗人在《登岳阳楼》尾联中写道;“寄语当朝天下仕,先忧后乐记心头。”这是用的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典故。天下者,国家人民也。诗人在这里借前贤之语,勉励今天当官的,时时刻刻都不要忘记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诗人触景生情,将历史与现实关合,酿成佳作。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岳阳楼到底建于何时,岳 阳楼名称始于何时,以及范仲淹与《岳阳楼记》 等问题。论述了洞庭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厉原 《快乐青春》2014,(10):35-36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在文学、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著名的《岳阳楼记》就出自他之手,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深为后人喜爱,广为传诵。他在担任陕西西路安抚使期间,指挥过多次战役,成功抵御了外族的入侵,使当地人民生活得以安定。西夏的军官互相告诫说:“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话中对范仲淹充满敬畏之心,这在北宋历史上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7.
一、《通考》的写作目的和宗旨,是想说明历史“会通因仍之道”,同《通典》大相径庭《文献通考》的写作目的和宗旨,在于“融会错综,原始要终”,以究其“变通驰张之故”,实有别于《通典》。写作《通考》的意图是想说明历史“会通因仍之道”马端临撰修《文献通考》的意...  相似文献   

18.
《隆中对》向为人们所称道。近几年,不少研究者对它更是推祟备至。薛国中同志认为,诸葛亮提出《隆中对》之后,刘备集团便“沿着《隆中对》的路线,进行政治的和军事的斗争。”吴洁生同志也说《隆中对》被刘备用为建国方略。对于《隆中对》,更多的同志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业师张大可教授认为它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  相似文献   

19.
江立中 《云梦学刊》2000,21(2):31-34
北宋庆历年间,滕子京谪守岳阳,重修岳阳楼后,给范仲淹写了封《求记书》,提出了自然景观必须与人文精神想结合,才具有深沉的文化底蕴的园林建设理论,在今天仍然有指导意义。没有《求记书》的理论指导,就不会有《岳阳楼记》的诞生。滕子京还在《岳阳楼诗集序》中指出,岳阳楼诗文的作者多为“迁摘”之士,其诗文的共同特征是“多《离骚》叹惋之意”,也极具理论意义。滕子京对岳阳文化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源自于他自觉的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正>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中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在宋夏战争的陕西战场上,他选将练兵,整修堡寨,有力地抗击了元昊的侵扰;在担任参知政事期间,进行政治改革,主持了《庆历新政》;在文学上,他写出了《江上渔者》、《岳阳楼记》等优秀作品,至今脍炙人口。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我们认为,范仲淹的功绩固然值得称赞,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他在个人修养及从政方面,有一些好的品质作风,也是应当加以肯定并予以批判继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