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静态的角度看,欧洲的国家体系或欧共体体制存在四种模式之争:大西洋欧洲模式、联邦式欧洲模式、邦联式欧洲模式和无政府主义欧洲模式。从动态的角度看,欧共体/欧洲联盟体制的形成有着欧洲体系、冷战体系和全球体系的三重背景。其体制的发展经历了冷战和后冷战两个阶段。冷战阶段的欧共体体制中超国家的一体化成就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而后冷战阶段的欧洲联盟则开启了政治上的一体化。欧盟的体制具有超国家的联邦性质,同时具有联邦与邦联的双重特征,是一种多元复合、多重治理的体制。尽管欧盟体制的未来发展具有体现超国家的联邦主义和体现国家主权的邦联主义的两个不同方向,但毫无疑问,欧盟的体制未来更具有宪政主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90年代前欧洲一体化两大理论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巍 《文史哲》2004,(1):141-146
至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国家形成了关于欧洲一体化的两大理论流派——超国家主义和政府间主义。前者提出,推动欧洲国家走向一体化的决定因素来自于各种超国家力量,其归宿将是欧洲联邦。相反,后者认为一体化是各国政府安排的,欧洲联合不会超出邦联的范畴。欧洲一体化早期,超国家主义盛行,进入60-70年代,政府间主义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者看似矛盾,实际上相辅相成;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对欧洲一体化动因和归宿做出较为圆满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宗教多样性与联邦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联邦主义起初是个宗教概念 ,指教会为维护其信仰、教规等而定立的契约 ,后来才用于政治组织。所以说联邦主义这种现代的政治意义源自宗教。美利坚合众国的创建者们做出的关键性决定中有一部分就是为了解决宗教多样性的问题。除了通过契约进行治理这一宗教性的观念而外 ,还包含一个强大的因素 :政教分离 ,从而保证没有哪个教派拥有特殊地位。在联邦制度下 ,联邦主义被用来以多种方式保护宗教多样性。二战以来的这个时期有一个特点 ,就是联邦主义出现了新的形式 ,例如后现代的邦联。在许多情况下 ,这些属于邦联性质的组织 ,其成员往往各有各的宗教。这些宗教在本国处于显宗甚至国教地位 ,但在邦联的宗教中立的框架下共处。宗教和国家的关系继续受到再评价 ,于是联邦主义为宗教的多样化增添着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民族主义与欧洲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主义可怕性的一面以及欧洲人对和平和繁荣的追求成为战后一体化的基本动因。民族主义对于欧洲一体化的作用在于它既是制约力量又是推动力量。一体化是民族主义与联邦主义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民族国家占据一体化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一体化的发展还有相当的局限性。在可预见的未来,在坚持民族国家主权地位和欧盟辅助性原则的前提下,解决欧盟"民主赤字"问题并培养对欧洲的认同感对于推动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占据认知科学主流的是认知科学的计算主义纲领,对这一纲领进行系统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就是泽农·派利夏恩。派利夏恩计算主义理论的核心命题即“认知是一种计算”,他主张对受表征支配的过程与功能建构之间做出区分,对功能建构加以限制,因此被称为“限制功能建构”的计算主义理论。尽管他的理论不能克服计算主义本身的困难,但是其计算主义思想为认知科学和心灵哲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工业主义和实业主义都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理论,二者存有内在的理论关联和逻辑差异。圣西门的实业主义强调产业的全面发展、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创造、组织架构的生产效率、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然而,对其体系中工业主义思想的单向度强调,既促进了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又导致了诸多危机的频发。重新发掘实业主义理论的优长,揭示实业主义与产业逻辑、金融逻辑、生态逻辑、人的发展逻辑的契合,从单维的工业主义转变为多维的实业主义,这对克服和超越当代中国社会危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普世主义具体体现在政治哲学、历史哲学和道德哲学等领域.与传统的普世主义相比,康德更重视其先验的基础,即理性的理念.合目的性、永久和平、善分别是康德为这三种普世主义奠基的理念.理念使得康德的普世主义具有纯粹性、整体性、范导性的特征.康德的这种奠基工作在普世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康德在《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1784)和《永久和平论》(1795)这两篇文章中,都主张建立一种世界性的国家联盟,然而,人们通常没有意识到,康德这一观点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改变。相较于《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中的阐述,康德的后期文本在很多重要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改动,例如在殖民主义和奴隶制方面,在国际联盟的性质方面以及在国际贸易的作用方面。突出强调康德世界公民主义理论的最显著变化,并且考察在这一理论中哪些重要内容始终保持着一致是我们关注的理论重点。  相似文献   

9.
新功能主义最初产生于总结与解释战后西欧一体化经验的需要,随后其他地区一体化的兴起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区域合作的开展,为新功能主义在更大范围内的适用问题提供了检验机会。发展中国家两次大规模的一体化经历,在其一体化的动机、条件与结果方面都显示了与西欧经验的巨大差异。新功能主义对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一环的一体化的解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这意味着传统理论需要新的扩展与融合,尤其是新功能主义与政府间主义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后冷战时代,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与区域合作同步并举的态势。一方面,它引发了地区主义理论的更新。另一方面,也带动了东亚区域合作的蹒跚起步。欧洲一体化的成功实践给东亚带来了良好的启示,但鉴于本地区的特点,对欧盟经验的借鉴必须有所审视,在新地区主义的观照下,实现有利于自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西方关于世界公民主义的研究热潮中,康德的世界公民思想成为最主要的理论来源和根据。但与此同时,学者们对康德的世界公民思想本身也产生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学界主要聚焦于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对康德世界公民思想的争论:战争与和平理论、关于世界国家(世界共和国)的理想、世界公民法(权)理论和世界公民的爱国主义。对于康德世界公民思想焦点问题的争论表达了对康德思想本身的挖掘和延续,也是对当代世界公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深入研究上述焦点问题是当代世界公民主义研究不可回避的理论任务。  相似文献   

12.
焦宇 《南方论刊》2005,(12):37-38,49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权力。权力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但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麻烦的概念之一。新现实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权力观进行了重要的修正。新自由制度主义提出了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对抗新现实主义。而构建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权力的存在与运作,离不开观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本文对这三大理论流派的权力观进行论述和比较,以便更深一步地对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构建主义理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康德的哲学美学理论,介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之间,是种非常健康的审美理论。康德审美论的非本质主义面孔,展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反思判断在康德那里,带有独断论性格。反思判断遵循范导原理,表现出两种特点,其一是非对象性,其二则是不确定性。马克思倡导的"莎士比亚化",与它相符合。它能在审美艺术与认识、道德之间,划开坚硬的逻辑界限。二是康德的审美分析,选用了复合论方式。审美活动的丰富,审美类型的多样,促使康德对审美,作出了多重界定,而且能上升到"二律背反"境地。老子对道的矛盾提示,孔子对仁的随点即是,这由康德便有了重大价值。以康德作为参照,中国当代美学,隐藏着复合论的演进线索,它有效地维护着理论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4.
玻利瓦尔主义是拉丁美洲一体化的理论基石,它与作为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理论基础的门罗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普雷维什主义是在新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下对玻利瓦尔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拉丁美洲的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它以怎样的方式发展,将取决于拉美各国如何应对和解决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5.
马茜 《南方论刊》2013,(3):22-24
"发展"自20世纪40年代起逐渐成为世界主题,对社会变革及文化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发展"的概念及发展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流变,以及反发展主义思潮的兴起这一历史背景,反观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发展问题。笔者认为,时代在改变,因此把反发展主义本质化是没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杨乐强 《江汉论坛》2005,(11):46-50
宗教上的绝对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与宗教多元的处境始终充满张力.英国比较宗教学者约翰·希克以自己的特殊经历和批判反省式的学术研究,洞察到宗教上的绝对主义和自我中心的价值观对人类和谐生存的严重威胁,构建了宗教多元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旨在超越宗教价值取向上的绝对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谋求信仰者间的平等关系与宗教和平关系的建构,这种努力的结果导致其理论具有基础主义、宇宙乐观主义和普遍主义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其理论陷入困境的根源之所在,它预示着宗教际问题的解决需要走多元化之路.而张扬宗教多元主义、谋求宗教对话和宗教和平关系的建构本身需要参与到现实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的互动之中,走多元化之路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试析欧洲一体化理论中的新区域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昊 《广西社会科学》2002,31(5):210-212
90年代以来,在欧洲一体化理论研究中,国家层面下的区域逐渐成为西方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并形成所谓新区域主义,以区别于国家层面之上的区域主义。本文旨在分析新区域主义的产生和理论框架,探讨其主要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8.
知识产权领域的独占主义威胁到消极自由的核心价值,会制造一种全球性的人身依附关系,因而应以工具主义态度取而代之.工具主义理论主张财产应服务于道德价值,反对把知识产权作为一种主观权利,并主张知识产权是一种附有义务的特权.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知识产权的性质、知识产权和道德的关系以及知识产权权利限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李尔平 《学术探索》2003,21(10):36-39
欧洲联盟———这个当今国际局势中不容忽视的力量与存在,是欧洲一体化运动到目前为止所建立的最高形式。中外学术界掀起了对欧洲一体化的研究热潮,对它的经济策略、政治问题、安全与防务、发展模式、发展前景等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大量的分析与透视,但对它的文化渊源、文化底蕴和历史动因的研究却寥寥无几。然而,要了解欧洲,读懂欧洲一体化,就必须以整体的、综合的眼光去看待一体化。欧洲一体化的根须在欧洲文明的土壤深处,本文以欧洲文明中所内含的普世主义为焦点,去探索欧洲一体化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20.
龚伟岸 《理论界》2007,(10):182-183
区域主义产生于20世纪。可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国际政治形势的发展,区域主义理论日趋式微,鲜有学者提及。关于区域主义理论的实践更为罕有。然而时至90年代,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关于区域主义的讨论昭然兴起,数十年前的区域主义理论还是否依然奏效呢?本文拟从新自由主义的视角切入,结合新时期客观环境的变化探讨区域主义中区域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