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点魏齐华中国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在世界绘画史上形成了最为繁盛而特具风格的画种。以中国绘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体系,以欧洲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体系,成为世界两大绘画体系。中国画──我国民族传统绘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种,从...  相似文献   

2.
刘塨 《社科纵横》2007,22(1):103-104
写意性是中国画乃至中国艺术独具的特点,是中国画家追求意象,表达情感所特有的方式。它源于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尤其是古老的儒、道、释传统哲学。写意性也是中国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精神本质。在中国画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对写意性传统的再认识、再发掘对我们今后的国画创作有着警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倩  王永波 《阅江学刊》2013,(1):135-138
芦苇在绘画、工艺、音乐中的应用较为普遍。在绘画领域,芦苇或出现在以表现江南美景的山水画中,或出现在渔隐主题的人物画中,或出现在以芦雁为题材的花鸟画中。在工艺方面,芦苇的装饰图案出现在陶瓷、染织等传统工艺品中。在音乐方面,芦苇可以卷而吹奏,与胡笳、芦管这两种乐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袁桷的题画诗题材宽泛,包括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等;体裁多样,有古诗﹑律诗﹑绝句,以绝句为多,且以组诗形式出现,可见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做的尝试。他以诗论画,又将绘画的思维和技法融入诗歌,进行了诗画融通的艺术再创造。善于选取独特意象,动态感﹑形象感﹑色彩感较强,体现了他"诗中传画意,画里见诗馀"的观点。诗歌风格多样,主要表现为含蓄蕴藉和恬淡自然两种。  相似文献   

5.
一王维一派的山水画,用的常是渲淡的笔墨;然而,层峦显趣,飞瀑生辉,逗人想象,耐人寻味。《水浒》中的何九叔形象,颇象这样的山水画。开头,似乎是漫不经心的淡笔一抹:何九叔到巳牌时分,慢慢地走出来。请看,作者既不用肖像描写,也不作心理刻划,而让这个何九叔形象只是个影子,从画面的远处渐渐地化出来。然而,却不知不觉地牵动你的思绪。  相似文献   

6.
正韩文彬近两年创作的水墨山水画在面貌上有了很大变化,这显示和标志着他对山水画这一"有意味的形式"的认识和实践都有了飞跃性深化。他挥洒性情,熔铸本体,在山水画艺术中追求自我情志和艺术本体的高度融合,正在探索形成一种新异独特、属于自己的山水画新风貌。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特别的艺术形式,建立和立足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之上,在发展的历程中,无论在认识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与时俱进地成长着、丰富着、壮大着,是一个  相似文献   

7.
晚明变形人物画以吴彬、丁云鹏、崔子忠、陈洪绶为代表,四人风格面貌各有不同,但都以尚奇求怪的个性化表达一扫当时画坛甜腻板结之风,不但拓展了自唐以来的传统人物画图式和笔墨语言,更使已日渐低迷的人物画在晚明焕发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画三大画科之中,人物画源起最早。然而,因为单纯以人物为描摹对象,要求高,变化少,因此在花鸟、山水兴起之后,人物画的创作相对没那么繁荣。但是,作为探究人类自己形神的载体,人物画依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展现了其魅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三大画科之中,人物画源起最早。然而,因为单纯以人物为描摹对象,要求高,变化少,因此在花鸟、山水兴起之后,人物画的创作相对没那么繁荣。但是,作为探究人类自己形神的载体,人物画依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展现了其魅力。  相似文献   

10.
资讯     
正"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于2017年8月25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向公众开放。此次展览由北京画院联合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天津博物馆共同主办,将国内四家重要博物馆收藏的明清时期的人物画精品62件套汇聚一堂,为观众了解、欣赏明清时期人物画的发展流变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机会。展览以明清人物画中的笔墨特性与情景表达为线索展开,按照不同的画题,共分四大板块:性耽贪玩泉与石——雅事;笔端刷却世间尘——写真;画中红袖今安在——蛾眉;色相分明各奇古——道释。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专门  相似文献   

11.
正在传统山水画中,有雄伟壮阔的山光水色,有草木华滋的崇山峻岭,更有浅山幽谷、小桥流水、平静疏淡、悠闲恬雅。古人在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中,在大自然里得以修心养性。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生命不息,山水画扩大了题材范围,表现出新的审美情趣,创造出新的意境。在由传统迈向现代的进程中,孙延祥无疑是一  相似文献   

12.
正晚明变形人物画的大幕由吴彬和丁云鹏最先拉开,二人皆以佛像画著称于世。佛像画是中国人物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吴彬和丁云鹏是晚明最重要的佛像画家。吴彬的佛像造型夸张,线条屈曲,并配以虚幻、诡秘的背景,给人以高古逍遥之感;丁云鹏以紧致浑厚的线条表现罗汉菩萨,造型给人的奇异感与吴彬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3.
观赏裴宏波的山水画卷,让人大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之感。山的巍峨壮观、水的清澈激越、云的轻柔飘逸、雾的亦梦亦幻、草的昂然临风、树的葱郁苍劲,都幻化在了神美的意境之中。看裴宏波的山水画,给人带来的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多的是心灵的感悟。展读他的山水画作品,可以概括出以下特点:其一,裴宏波的山水画,有知山乐水的圆觉之境。山水画的缘起,是"天人合一"意境的集成,是知山乐水田园观的体现。人们在千秋永立的高山流水面前,品味到的是宇宙精神,是对"道、  相似文献   

14.
刘亚梅  葛晖 《社科纵横》2007,(10):104-105
中国山水画教育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在意境的培养,这从意境在山水画中的地位以及与笔墨的关系中可以看出,那么意境的培养就成为山水画教育的重点,可以从人品的锤炼、拓宽知识面、学习画史中尝试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艺术美与环境美并没有呈现出一种对立的姿态,而是统一于绘画之中。从环境美学研究的角度看,北宋的山水画作品最具研究价值。宋代郭熙基于山水画创作提出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环境观,其中对可游、可居山水的重视成为他思想中的独特之处。从北宋山水画作品中的点景人物、人工建筑以及家畜形象上,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强烈的家园意识。  相似文献   

16.
程波涛 《阅江学刊》2010,(5):106-111
宋代人物画创作中出现了明显的向世俗题材拓殖的现象,促成了风俗画的大量出现。尘世百态、民俗事象成为当时风俗画中常见的描绘题材,这类绘画创作在取材、立意和表现方法上充满世俗趣味,在人物画发展史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风俗画与院体画、文人画等一起,共同构筑了宋代绘画的整体风貌,从而也为我们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宋代人物画创作提供了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7.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登宝 《社科纵横》2002,17(4):81-82
中国山水画如何继承与创新 ,成为近当代中国画坛第一流才智之士殚精竭虑的焦点。近百年以来的中西文化论战 ,与中国艺术现代化的争辩 ,都围绕着“死守传统”与“全盘西化”之外 ,就是以西方的观念与方法来改造中国山水画 ,以及以中国文化为主体吸取其他文化之营养来谋求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就中国山水画而言 ,近当代画家在这两条路上的努力 ,的确出现过许多不同的非凡成就。从鸦片战争到 2 0世纪中叶 ,中国画家中的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与齐白石 ,是从传统的文人画范畴中异军突起 ,对山水画振衰起弊 ,另辟蹊径的人物 ;而徐悲鸿、李可染与林…  相似文献   

18.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体现了画家对自然观察的敏锐,表示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山水画的构思布局,都与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它不仅表露出画家对于自然美的感受,也包涵着画家对社会、对人生积极或消极的看法。无论写千岩万壑,长流亘嶂,或山之一角,水之一涯,或狂风密雨,或淡荡清空,各具意趣,有它显明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山水画都是强调自然的意境蕴涵,都根植于中华古老文化这块沃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山水文化”。因此,二者在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借助文学艺术的特有形式表现出含蓄美和自然美,尤其是在小中见大的空间处理和虚实对比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深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古典园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山水画的发展,伴随山水画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也促进了古典园林的不断完善,这正是古典园林的山水画情结所在。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古典园林艺术和山水画艺术的交融是历史的必然,古典园林所特有的“诗情画意”与山水画艺术的“山水情结”都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正"自山上而观山下,谓之俯远"。"俯远法"是中国山水画"六法"经营位置中一种新的经营图式。是以北宋郭思、郭熙《林泉高致》中"三远法"的经营图式法则加以继承和补充,并试图使山水画的空间角度图式,在科技时代的特征下得以创建和发展。这种图式的形成有着时代特点,在山水画构图史美学中,有着流源和观照点,并与农耕时代、工业时代、科技时代进程和山水画的风格演变密不可分。"俯远法"是我根据几十年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