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钟英明 《社科纵横》2007,22(6):114-115
现实主义油画创作是画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性真实的观察体验,需要丰富的生活积累,生活是激发画家思想情感的基石,要充分利用现代手段收集素材。  相似文献   

2.
试析日本人的色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人传统的色彩观在注重感官直觉的基础上以审美为主要内涵,以华丽与素雅并立为主要特征.色彩是日本人用来表达情感和展示美感的重要手段.日本人的用色准则是对于无彩色情有独钟,对于彩色注重搭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达成和谐.日本人色彩观的形成与日本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和宗教思想息息相关.同时,这样的色彩观对日本人的生活及文化心理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卯芳 《社科纵横》2006,21(2):121-122
马蒂斯的作品具有很强的主观表现成份。他认为准确描绘并不等于真实,而应艺术地表现“心灵”和“情感”,在构图、造型及色彩的选择上始终突出情感的表现。单纯、明快的色彩表现成为野兽派的代表,并为抽象主义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冬雪 《社科纵横》2009,24(3):102-103
让.巴蒂斯特.柯罗,法国19世纪最出色的风景画家,他倾注一生为大自然而歌唱,作品中蕴含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丰富情感。他营造、独创出了一种以古典主义框架和浪漫主义情节相融合的艺术风格,朴实而高雅,将法国现实主义风景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淡卫军 《社会》2005,18(2):184-195
如果说涂尔干(E. Durkheim)从“自杀”这一极具个人色彩的行动中,揭示出社会因素是如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从而展示了如何以实证的方法来进行社会学的研究,那么阿莉·卢赛尔·霍赫希尔德(ArlieRussell Hochschild)则通过《情感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一书向我们表明———通常看似比自杀行为更具个人化色彩的情感(emotion &feeling), 也同样受制于社会因素的操控 ( management &engineering)。1《情感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一书1983年由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它一出版,就引起了学界以及社会的高度注意。《纽约时报》“书评专栏”将…  相似文献   

6.
洗浴     
正作品名称:《洗浴》作品尺寸:100.4×66CM创作时间:1892年作品类型:布油彩《洗浴》这幅作品,卡萨特将孩子与母亲的身子和手臂拉得很长,让其在画面上伸展开来。并运用俯瞰的方法,使背景色彩的分布划分为上下两部分,花纹墙纸的赭色与地面地毯图案的红棕色,通过母亲的条纹服装衔接起来,使色调在表现情绪中融为一体。画家运用这种形式,着力于描绘女孩的可爱神态、母亲亲昵的动作,从而加深对母爱主题的烘托。  相似文献   

7.
正在西方现代主义令人眼花缭乱的流派中,有一个昙花一现却让人过目不忘的派别——野兽派。正如其豪放的名称,野兽主义画家们的画风以色彩浓艳、直率粗放、热烈喧闹而著称。虽然野兽主义持续时间很短,仅占了从1898至1908年的10年时间,但对后来的绘画发展影响深远,正如其灵魂人物马蒂斯在后来回忆时所说:“对我来说,野兽时期是绘画工具的试验,我必须用一种富于表现力而意味深长的方式,将蓝、红、绿并列融会。”  相似文献   

8.
呼博 《社科纵横》2007,22(6):116-117
本文对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的油画艺术,从梦幻的意境、女性的形象、鲜明的色彩、丰满的形体、自由的笔触、甜美的格调等方面,展开了探索与分析,分析了雷诺阿油画艺术的价值独特性。  相似文献   

9.
每门艺术,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语言。 音乐大师用音符和旋律与听众交谈思想和感情,画家用色彩和线条倾吐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舞蹈家用富于变化的舞姿,向观众讲解生活美和艺术美,而被黑格尔称为在建筑、雕刻、绘画、舞蹈、音乐、诗文等诸艺术中,排列次序最高、最美妙的诗歌,则是用最精炼、最富于感染性的形象化的文字,来反映广阔的生活,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激发欣赏者深沉的思考和奔驰的想象,从而唤起人们心灵深处强烈的共鸣。可以说,诗歌语言是各门艺术语言中的尖端。 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诗歌创作是靠形象思维来进行的,所以,诗歌语言,应该是…  相似文献   

10.
工笔重彩是人们运用严谨工整的笔线与浓重的色彩描绘客观世界,表现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是我国写意绘画体系丰富表现语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工笔重彩创作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已取得丰硕成果。它和近几十年来以潘絜兹先生带领的一批工笔重彩画家们的大力提倡和辛勤劳动分不开的。在这群画家中,就包括中年军旅画家王天胜。  相似文献   

11.
中国美术史上,以文同、苏轼、赵孟頫、吴昌硕等为代表的湖州历代文人画家群体,其"以书入画"的理念与实践,形成了中国画以抒发主观情感为主旨,诗、书、画、印同构为艺术特征的新格局,对中国画的美学追求和发展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研究和梳理这一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剖析其文化渊源、发展轨迹及成因,以期为当代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2.
可爱的羔羊     
正作品名称:《可爱的羔羊》作品尺寸:61×76.2cm创作时间:1851年作品类型:木板油画现藏地:伯明翰美术博物馆福特·马多克斯·布朗,英国画家和设计师。他以准确的细节描绘和明亮的色彩运用技巧而出名。《告别英国》、《劳动》及《英格兰秋日午后》都是他的作品。布朗虽不属于拉斐尔前派的画家,但他是拉斐尔前派画家们的导师。布朗出生在与英国隔海相望的法国加莱市,父亲是英国轮船上的事务长,因家境贫寒未受过良好教育。布朗16岁时进入安特卫普的瓦波斯画室学画,掌握了扎实的造型技巧。19岁时来到巴黎受到新古典主义艺术熏陶。24岁  相似文献   

13.
张国军 《学术交流》2005,(2):185-188
情态信息是新闻事实所蕴涵的情感色彩以及传播主体的主观评价。由于传播者主观认识的肤浅和片面,一些新闻情与事违,情感表现失度、错位,未能充分发挥与受众心灵沟通、情感共鸣的作用。新闻作为社会文化规范,要彰显人文精神,叙事、传情、明理。传播者必须对事实所蕴涵的情感做顺向的、同步的、适度的开发,切忌强行移植。情态信息的表现特点是春风化雨似的浸润。  相似文献   

14.
正最近读陈金章先生的山水画有个突出的体会,那就是他的艺术创作包含了一切艺术之所以能感动人的两个基本要素:劳动的难度和发自心灵的创造智慧。艺术创作是人的手、脑和心合成的产物,其技艺部分,如国画的笔墨功力、油画的造型和色彩表现力等,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靠长期的反复实践方能获得,要靠千锤百炼方能完善,这来不得半点取巧。在这个意义上,说画家是"手艺人",一点也不过分。  相似文献   

15.
张中 《唐都学刊》2013,29(2):63-68
审美是一种情感和意志的直觉活动,这一活动既有感性的参与,也有理性的加入。当然,审美的前提是先有一个直接的对象(美的形象)存在。对于该形象的直觉感受就是审美直觉,审美的一切情感体验都来自于这种审美直觉。康德激发了直觉的效力,也引发了后人对直觉的迷恋和想象。他将直觉看作是感性的,不过却又将其囿于理性范畴。克罗齐和柏格森承续了康德,也进一步发展了康德的观点。概言之,克罗齐和柏格森则直接将直觉看作为沉淀着理性色彩的感性能力,而这一所谓"直觉"是诸多能力的综合,也是感性与理性的综合。关键是二人对"直觉"的解释引发了直觉主义,在此基础上"审美直觉主义"则更是流布广远。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6,(8):113-117
苏童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在当代文学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文学价值。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寓言化色彩,其独特的女性视角最大程度地表现了一种泛化的人性和情感逻辑,集中体现了他对于那些被历史淹没的人们曾经坚韧而鲜活的生命力深情的书写。  相似文献   

17.
苏宏斌 《阅江学刊》2011,3(5):136-143
梅洛—庞蒂绘画美学的核心,在于把身体确定为绘画活动的主体,认为画家不是靠心灵,而是靠身体在绘画。身体之所以能够绘画,是因为身体能够使世界变得可见,而绘画的目的就是要揭示世界的可见性之谜。身体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能见的,又是可见的,这种两重性使它能够与世界进行内在的相互交流,正是这种交流构成了绘画活动的基础,诸如色彩、线条、深度等"存在的枝条"对画家来说才变得可见,并通过绘画得以表现。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写意画无论山水、人物、花卉,必须解决色彩。人类的审美取向总是向色彩丰富、赏心悦目发展的,这是人类的本性。摄影、电影、电视、服装、建筑等的发展也是由黑白到色彩,这是必然规律。技术与艺术的分水岭在于艺术能感动观者,与之有情感的交流互动。单调的黑白只能使人感到冷寂。  相似文献   

19.
中外文学理论及史实说明:“艺术就是情感。”诗更是情感的宠儿、情感的律吕和色彩。诗尤其需要情感的爆炸——“灵感”的获得。情感与灵感的关系:情感是灵感的母体;灵感是情感的产儿、触媒、导火索和爆破点,是情感孕育诗篇的必经的重要阶段,“是诗的受孕”,是诗人富有个性特征的独特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全新的美的愉悦,是诗情中最感人最富创造性的力量。诗主情,重灵感;而诗情和灵感不是心灵固有的,也不是天生的,是诗人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独特审美判断及与之俱生的情感反映。诗主情与其他艺术主情的区别,在于“诗缘情而绮靡”。作者认为,这就是诗的特质。  相似文献   

20.
陈强 《社科纵横》2007,22(6):125
色彩是一个抽象而神秘的概念,它必须依附于具体的形态而存在。色彩在绘画艺术中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在生活中它又是装点生活的重要元素。生活在不同空间中的人们,对于色彩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对于不同颜色的钟情程度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地处青藏高原的藏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也形成了自己民族对于色彩的认识,不论是雄浑的藏式建筑,还是精妙绝伦的藏族绘画,对于色彩的演绎,都始终让人感觉到浓浓的“藏味”。本文试图通过对藏族传统色彩运用习惯的探讨,阐述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运用色彩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