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强制性公民行为是背离了员工初衷的组织公民行为,也是诱发员工职场偏差行为的影响因素。员工的时间侵占行为作为一种极具隐蔽性、形式多样且低风险性的职场偏差行为,既可以帮助员工在组织中营造出“似好”的强制性公民行为假象以迎合组织的期待,又可以缓解员工由于被迫实施组织公民行为的消极体验,但对于组织来说则是一种“实坏”的结果。引入情绪耗竭这一中介机制,既丰富了强制性公民行为与情绪耗竭之间关系的理论视角,又为强制性公民行为通过情绪耗竭影响员工时间侵占行为提供了合理的解释机制。员工正念通过使员工的情绪耗竭状态得以缓和,来缓解情绪耗竭在强制性公民行为及员工的时间侵占行为这二者之中扮演的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
员工可以为自己做出不道德行为,也可以为组织做出不道德行为。为了探究员工为组织做出不道德行为的原因,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377名我国员工为样本,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分析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原因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不道德亲组织行为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组织承诺在社会支持和不道德亲组织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社会损害对不道德亲组织行为存在显著的正面影响,组织承诺在社会损害和不道德亲组织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文章最后讨论了这些研究发现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领导和员工关系中,双方对于彼此交换关系感知的一致性是员工提升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基础。但已有研究仅从员工或领导的单一视角出发对这一过程进行解释。本研究通过领导-员工二元视角,基于社会交换和组织认同理论,探索了领导-员工交换一致性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理。通过对7家高新技术企业85位领导和352位员工的三阶段调查,进行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相比领导-员工交换一致性的“低-低”“低-高”和“高-低”情境,“双高”情境下的员工组织公民行为最高;组织认同感正向调节了领导-员工交换一致性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此研究结论厘清了领导-员工交换一致性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拓展了组织公民行为的前因研究,丰富了社会交换理论和组织认同理论,并从组织认同角度,延伸了领导-员工交换一致性的情境机制研究。在实践领域,提出了通过促进领导-员工交换一致性,加强领导对员工的理解、支持和信任,进而让员工为组织奉献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程德俊  王蓓蓓 《管理学报》2011,8(5):727-733
在实证研究方法基础上,引入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作为中介变量,分配公平感作为调节变量,着重探讨高绩效工作系统是否能够通过2种信任对组织公民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以及分配公平感能否调节到2种信任对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高绩效工作系统通过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对组织公民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同时2种信任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受到分配公平感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肖金岑  程豹  罗文豪 《管理评论》2023,(10):205-217
基于“涓滴”效应框架和社会学习理论,本文构建一个“高层领导者—中层领导者—基层员工”逐级影响的多层次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不道德行为的“涓滴”效应。针对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企业,收集了87个团队共450名员工的多时点上下级追踪配对数据。研究表明:高层领导者不道德行为对中层领导者不道德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层领导者不道德行为对基层员工工作场所偏离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层领导者不道德行为在高层领导者不道德行为影响基层员工工作场所偏离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上下级社会交换正向调节了下属的学习效果。本文丰富了不道德行为在组织中的传播机制研究,同时也启示领导者“以身作则”式管理的重要性。最后,讨论了贡献、局限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人际公民行为是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所提出的组织公民行为特定的表现形式,指的是同事之间在非工作需要情况下的帮助行为,其结果直接或间接的提高了个人的工作成绩并最终促进团队和组织的运行。文章首先提出人际公民行为概念的由来及其发展,并介绍了人际公民行为结构的发展演化,然后对人际公民行为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最后指出未来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做出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7.
林英晖  程垦 《管理科学》2016,29(5):57-70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是近年来组织管理学界日益关注的一种非伦理行为类型,但在实践中,因其亲组织性而容易被组织忽视或默许。已有研究证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对组织的长远利益有害,而一些通常被认为对组织有益的概念(如伦理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在一定条件下会促进员工的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但就整体而言,关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的研究仍相当匮乏。领导-部属交换在差序格局下的华人组织中广泛存在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对员工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以关系为导向的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领导-部属交换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机制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整合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自我一致性理论,基于352份中国长三角地区本土企业的员工数据,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法和总效应调节模型法,探讨差序格局视角下领导-部属交换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检验组织情感承诺的中介作用和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从而揭示领导-部属交换影响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内在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领导-部属交换和组织情感承诺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组织情感承诺在领导-部属交换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且道德认同负向调节这种中介作用;道德认同负向调节组织情感承诺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但对领导-部属交换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之间的关系没有显著调节作用。        实证检验亲组织非伦理行为这一非伦理行为类型,拓展了非伦理行为相关研究;选取领导-部属交换作为切入点,探讨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形成机制,丰富了领导视角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研究;提出并检验领导-部属交换、组织情感承诺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正向关系,再次证明一些被认为是正面的因素也会促使员工采取非伦理行为,丰富了领导-部属交换与组织情感承诺的负面影响研究;探讨中国组织情景下的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形成机制,得出与西方研究不同的结论,即领导-部属交换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有直接显著影响,而员工的道德认同对此影响并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反映了华人社会与西方社会对关系的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8.
杨伟  刘益  王龙伟  刘婷 《管理评论》2012,(8):145-153,159
近年来,由企业不道德行为引发的企业"丑闻"已经导致许多著名企业的破产,这也使得企业不道德行为成为管理者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然而,目前国内关于企业不道德行为的研究相对薄弱。有鉴于此,本文在梳理国外对于企业不道德行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不道德行为的内涵和测量;接下来梳理了不道德行为的理论研究流派,对不道德行为的前因和结果进行了回顾,并讨论了对企业不道德行为的管理方式;最后对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竞优”的行为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森  赵希男  臧义勇 《管理学报》2013,10(5):632-638
基于行为主体的视角,对竞优的行为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首先,采用文献推演方法,对竞优行为的构成及相互关系进行了阐释;然后,使用隐喻研究方法,借用进化论、社会心理学和演化认识论等相关知识,对竞优内核的内涵、表现型和演化机理进行了研究;最后,整合以上研究,依据"认知—信念—意向—行为"的知行演化路径,描述了完整的竞优行为机理。研究结果为行为科学理论增添了新的研究内容,为竞优理论进一步的整合、完善及推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如何激发员工的创新行为已成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尝试从组织创新氛围和创新自我效能感这两个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478名在职员工的调查,对组织创新氛围、创新自我效能感和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内容与实证结果包括:首先,实证检验了在中国情境下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其次,在社会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这是中国情景下的开拓性研究;最后,创造性地将创新自我效能感引入到组织创新氛围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之中,构建并验证了组织创新氛围→创新自我效能感→员工创新行为作用机制模型,打开了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这一黑箱。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社会认知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还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视角和基础,对企业管理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很多研究者关注企业组织环境下个体如何获取和输出知识、以及个体获取和输出知识与其前因和结果的关系,但是,这些研究至少在以下两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未考察个体获取和输出知识对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机制,二是鲜有研究将获取知识和输出知识同时纳入研究范畴中。本研究的目的正是希望针对以上问题,考察企业环境中个体获取知识能力和输出知识能力对于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对216个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个人获取知识能力能够提升个人组织公民行为,而且这种影响是通过输出知识能力的完全中介作用实现的。本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的相关理论,而且为企业推动组织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企业管理实践中,只有在组织中对人们"获取知识"和"输出知识"齐抓共管,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体组织公民行为,更好地建设学习型组织,推动组织的可持续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卢俊婷  刘畅  陈畅 《管理评论》2023,(10):228-236
员工不道德行为通常会对组织发展造成一定危害。目前有关不道德行为成因的研究主要从领导行为、组织氛围等角度进行分析,然而,很少有研究关注员工声誉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社会信息处理理论与道德许可理论,探讨助人声誉通过心理特权和道德意识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过程。通过进行多时段问卷调查,收集到391份有效匹配问卷,数据分析发现:(1)助人声誉正向影响道德意识。(2)助人声誉通过增强道德意识减少不道德行为。(3)助人声誉正向影响心理特权。(4)助人声誉通过增加心理特权促进不道德行为。本文验证了助人声誉对员工影响的两面性,打破了声誉对员工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传统观点。  相似文献   

13.
<正>展现组织公民行为的员工并非一定是企业的“好战士”,也许只是“好演员”,他们可能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一个运作良好的组织需要组织成员做出三种行为方式:一是加入组织并留在组织中;二是完成工作要求的职责;三是角色要求之外的创新和主动行为。员工仅仅人在而心不在组织,不会为组织创造绩  相似文献   

14.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首先由西方研究者提出,而实际上它与中国文化非常吻合。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内注重人情味,组织公民行为与助人为乐的传统教育是互相吻合的。这使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在中国企业中更具现实意义。本文在阐明什么是组织公民行为的基础上,主要回答了为什么要提高组织公民行为以及如何提供组织公民行为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强制性公民行为的存在及其危害已引起西方学界的高度重视,但在国内的学术期刊上还未出现相关的研究.为了探讨中国组织情境下的强制性公民行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本土企业管理者及其直接下属的配对样本,试图揭示强制性公民行为在中国组织中的存在性、危害性及其危害路径.结果表明:(1)西方学界开发的强制性公民行为测量工具不仅适合于中国组织情境,而且表现得更为明显;(2)中国情境下,强制性公民行为与员工周边绩效和组织承诺显著负相关,但对任务绩效和角色内行为无显著影响;(3)心理契约违背在强制性公民行为与员工周边绩效的关系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的作用;(4)中国人传统性显著调节强制性公民行为与员工周边绩效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强制性公民行为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还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视角和基础,时企业管理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新冠疫情暴发使创业即兴这一组织快速应对突发事件的手段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为了探究如何在组织中更好地激发创业即兴,已有研究侧重于从认知视角、动机视角和行为视角识别创业即兴的前因,却鲜少关注工作情景特征这一重要的行为预测因素。差错管理氛围作为一种支持性的工作情景,会促使创业团队成员产生一系列积极的认知和情感反应,可能是激发创业即兴的重要情景特征。基于认知情感系统理论,围绕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两个维度,从创业团队层面引入团队促进焦点和团队创业激情作为中介变量,构建差错管理氛围影响创业即兴的双路径模型。引入环境动态性作为调节变量,探讨其在团队促进焦点与创业即兴、团队创业激情与创业即兴之间发挥的调节作用。采用两时点的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来自河南、河北、江西、辽宁、湖北和广西等地的108个新创企业团队的数据,运用Mplus 8.3进行数据分析和假设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差错管理氛围能够促使创业团队做出更多的创业即兴;差错管理氛围既可以通过团队促进焦点这一认知反应激发创业即兴,又可以通过团队创业激情这一情感反应激发创业即兴,且团队促进焦点与团队创业激情的中介作用不存在显著差异;环境动态性在团队促进焦点与创业...  相似文献   

17.
我国科技创新领域内对创新团队建设研究正方兴未艾,同时,组织公民行为也逐渐被纳入到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视域来。对各类组织中创新团队内涵分类、创新团队建设、组织公民行为等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尤其是创新团队建设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的研究作了总结性评价,指出学界混淆企业与高校的创新团队建设区别,将企业研究成果照搬高校组织,以及高校组织中创新团队建设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研究匮乏,最后做出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8.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那些员工主动自发从事对组织有利的行为,而员工对组织公平的认知会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产生,本文以实证研究的方法,构建了一个以员工个体属性为控制变量,组织公平为自变量,组织公民行为作因变量的研究框架。研究组织公平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从新的角度为提高群体的协作、自主和认同程度,提高群体效能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变革型领导、组织公民行为与心理授权关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探讨变革型领导行为对下属的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即变革型领导是否会通过心理授权的中介作用对下属的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分析了变革型领导行为、组织公民行为以及心理授权的不同维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的样本包括高科技组织中282名员工以及他们所对应的领导者.研究结果表明,变革型领导行为通过心理授权作为中介变量对下属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心理授权中的意义性和自我效能两个维度在变革型领导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关系导向和任务导向的变革型领导对心理授权和组织公民行为的不同维度产生影响作用的路径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
常涛  周苗  刘智强 《管理学报》2017,(8):1172-1181
以资源保存理论为基础,将内在认同不对称的理论探索与积极心理学理论相整合,通过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来考察"领导低估型"内在认同不对称对员工主动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领导低估型"内在认同不对称对员工主动行为有负向影响;员工心理资本完全中介了"领导低估型"内在认同不对称与员工的主动行为之间的关系;程序公平在该过程中起负向调节作用,即程序公平感越高,"领导低估型"内在认同不对称通过心理资本对员工主动行为所产生的作用越弱,反之越强。该研究拓展了内在认同不对称这一新兴领域在组织情境的应用,并在实证研究方面做出率先尝试,以期能为现代企业的员工行为管理实践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