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秋胡戏妻故事汉代就开始流传,经久不衰。至元代,杂剧作家石君宝根据前代故事创作《鲁大夫秋胡戏妻》。在近三十年中,对《秋胡戏妻》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该剧所体现的女性意识、秋胡戏妻故事的演变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等方面,观点老套多有雷同,在其他方面的研究很少涉及,有待研究者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2.
秋胡故事是中国古老的传说之一,叙述负心男子秋胡离家多年之后返乡,调戏桑间美女,而此女恰是他相见不相识的妻子,妻子不齿其行投河而死。这一戏妻的基本故事面貌随着时代的演进逐渐发生了变化,从秋胡戏妻变为秋胡试妻,采用有意试妻结构的同时,也意味着误会消除之后夫妻和好的大团圆结局。而这一变化与中国古代女性在婚姻中受贞节观念束缚、自主地位下降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石君宝,元代杂剧作家,生平事迹已无可考.目前公认有十种杂剧为他所作,但只保存下三种,即:《鲁大夫秋胡戏妻》、《李亚仙花酒曲江池》、《诸宫调风月紫云亭》尽管石君宝的生平事迹无所考证,给我们了解他的思想和世界观带来很大困难,但从现存的三部剧的思想内容以及反映社会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看,石君宝是个富有时代使命感的作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三部剧描写的主人公是处在社会底层的三位妇女形象.她们美丽、善良,追求爱情幸福;作者写了她们的痛苦遭遇和坚强的斗争精神.这些人物的塑造,从一个方面折射出元代真实的社会生活,从中也窥见作者的进步思想.《秋胡戏妻》是石君宝的代表作,这部剧是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改编加工成的.汉刘向《烈女传》载秋胡戏妻事,题名《秋胡洁妻》.写秋胡在外当官五年,回到家里,在桑园遇到妻子并调戏她.其妻回家知道调戏她的就是自己的丈夫,遂投水而死.这篇作品宣扬了孝义节烈.南朝宋颜延年有《秋胡诗》五章,直咏其事.唐代有秋胡变文,已发展为长篇故事,尾已残缺,不知妻子是否投水而死.南宋有缺名秋胡戏妻戏文,情节已无可考.石君宝在这些题材基础上,成功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明而又富有个性特征的女性形象——罗梅英.石剧笔下的罗梅英,已与传统题材中的人物大相径庭.她美丽、善良,  相似文献   

4.
畲民歌《李秋胡》第一次以民歌的方式,对秋胡戏妻本事进行了另种方式的解读。这一古老母题在传承创变过程中的演绎,反映了畲族人民对它的理解与接受,折射了畲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在元代前期杂剧作家群中,少数民族作家石君宝以<秋胡戏妻>为代表的杂剧名作,尖锐地抨击金钱与权势所导致的人性丧失和道德败坏,代表挣扎在夫权制度底层的妇女大众喊出要求人格独立的心理呼声,并力图将带有谋求人格独立、倡导男女互敬互爱等鲜明指向性的民主意识引入家庭生活领域,呼吁重构通情达理的婚姻道德观,表现出在少数民族道德和市民意识影响下带有超前性的新思想、新观念.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新发现的《尺牍初征》、《古今史略》中的有关材料和其它材料,就李渔短篇小说集《无声戏》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考辨。肯定日本尊经阁伪斋主人序本《无声戏》是《无声戏一集》的原刻本,伪斋主人也即为此书作评的睡乡祭酒杜浚。对清初引人注目的《无声戏》案提出了看法,考证出李渔与此案主要人物张缙彦的直接交往,认为张缙彦编刊的“无声戏二集”应兼指《无声戏》初集和二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已佚的《无声戏二集》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7.
张家山汉简所见“妻悍”“妻殴夫”等事论说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江陵张家山汉简中有关于“妻悍”、“妻殴夫”简文,可以体现当时社会的性别关系。有 关法律,在后代有所变化。讨论有关现象,对于认识汉代文化的特征,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例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戏俗,但因其并非戏曲表演的主体,学界一直对其缺乏关注。分析了20世纪以来我国“例戏”研究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前期,随着西方学术思想、学术理念的输入,有部分学者开始考察“例戏”,但在30、40年代,人们尚只关注几部常见“例戏”的剧目考证、历史源流梳理;在50至70年代,“例戏”的演出和研究均陷于空白;80年代以来,在横向和纵向研究方面均有较大的发展,但仍显得较为肤浅;进入21世纪后,“例戏”这一文化现象受到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相关考察和研究较之前期也都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乡村仪式演剧,阳戏表演中含蕴了丰富的原始傩文化信息,因而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戏剧“活化石”。本文以实地田野材料为基础,探讨了当下阳戏展演场域的跃迁,并提出了对阳戏进行保护与发展的新思路。笔者认为,在现代语境下,阳戏拥有两个展演场域,即乡民的“生活世界”与政府构建的“国家舞台”。在阳戏展演的“生活世界”场域已日趋萎缩的今天,我们应该努力实现由“生活世界”到“国家舞台”的场域移位,依靠“国家舞台”的影响力来扭转阳戏在“生活世界”场域里的式微之势,并最终使阳戏在两个展演场域的良性互动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挑椅舞     
一明 《山西老年》2012,(11):53-53
挑椅舞,是流行在山西省孝义市西泉镇一带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舞蹈。相传,这种舞蹈源于清代“蠢厮戏妻”的民间故事。挑椅舞由两人表演.媳妇为男人装扮的丑旦,蠢厮也是一名出现在观众面前的丑角。蠢厮梳一角小辫,头戴瓜皮小帽,身穿清代服装。  相似文献   

11.
陈江风 《南都学坛》2003,23(4):11-14
汉画研究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能离开它的文化背景和实际功用进行孤立的研究。作为汉代人丧葬现念的具体体现,汉画反映的是汉代的民风民俗。因此,汉画研究应该立足汉代的风俗习惯、观念信仰,结合汉画像的功用和典籍记载,综合分析研究,摒弃以画面猜画面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研究方法的更新,有益于提高整个汉画研究队伍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质量。根据学术发展的需要,汉画研究应尽早建立汉画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2.
“满洲窗”是广东民间在清朝中后期至抗日战争前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直至岭南的一些私家园林、民居及商住类建筑中比较常见的建筑装饰花窗的俗称.与常说的岭南传统建筑装饰元素三雕(木、砖、石)两塑(灰塑、陶塑)相比,“满洲窗”和两塑更加专属岭南.“满洲窗”的形成、发展其实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广州、岭南乃至中国进入近现代以来传统建筑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及变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汉画(汉代画像石、画像砖、铜镜、汉墓壁画以及画像石、画像砖、汉墓壁画上所刻文字等的合称)是汉代民间结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创造的一个象征世界,表达着他们的愿望和期待。作为一种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年,躲过无数兵燹战火的民间艺术,它真实地记载了一些早期佛教影响传统家庭观念的资料。这些资料展呈了早期佛教在民间的传播方式,反映了佛教对民间影响的程度,对之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对于丰富汉代早期佛教的研究资料和全面总结早期佛教的传播规律、纠正学界通说具有重要意义。要把早期佛教的研究引向深入,这些来自民间的汉画有着异常珍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汉代墓室壁画、画像砖石和陶明器,是汉代社会思想和文化的产物,具有特定的艺术功能,也是汉代艺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内容。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江苏、山西、浙江、云南、内蒙等地。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农业题材的有农业技术、农具改良、普及牛耕、水利灌溉、粮食加工、畜牧和养殖等。为我们研究和了解汉代艺术风格特点和农业生产发展状况,提供了直观和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重点对云冈石窟的雕塑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希腊雕塑、印度佛教艺术对云冈石窟雕塑特点的影响。云冈石窟是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重要阶段,其艺术特点上承汉代之雄浑,远袭希腊之宏伟、印度之华丽,体现佛教之平等,鲜卑之大度,下启盛唐之丰腴,完成了中国雕塑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相似文献   

16.
常家庄园清代砖雕工艺精巧细致,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印证了清代砖雕工艺的发达程度。通过从山西常家庄园现存砖雕的实地考察,旨在从美学角度并结合儒家思想探究山西常家庄园清代砖雕的题材、装饰纹样、艺术风格特征。综合借鉴了传统民俗学、历史学、建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和方法,结合儒家思想对常家庄园清代砖雕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进行考证与论述。  相似文献   

17.
徐凌  凌皆兵  李建 《南都学坛》2002,22(2):10-12
阴阳思想在两汉时期极为流行 ,在汉代画像石上主要表现在日月画像、伏羲女娲画像、星辰画像、社会生活画像、西王母东王公画像等五种画像上。它既有朴素的辩证法认识论的价值一面 ,也有神学、谶纬迷信合流的荒诞一面。研究阴阳思想在汉代画像石中的表现 ,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汉代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王蕊 《南都学坛》2003,23(3):11-12
南阳汉画像砖石图案题材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 ,传达着汉代艺术家对时代的深刻感受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具有深邃的精神内涵。艺术家通过对传统图案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并借助自然界的事物和形象 ,寄托和抒发了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情感。在艺术创作表现上 ,以“满”传神 ,以“动”传神 ,体现了中国造型艺术以神写形 ,以形传神 ,形神兼备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南阳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阳汉画像石是我国现存汉代画像石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成就之一。它完整地表现了当时人们对绘画表现、艺术审美的追求,是研究汉代艺术文化的重要资料。南阳汉画像石在散点透视、以线造型和意象造型三个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20.
从塔身造型、塔体结构、塔檐样式、雕刻艺术以及塔心室构造等方面探析福清瑞云塔的建筑特征,指出其建筑造型上承福建唐、五代楼阁式石塔、受两宋、元以及明代早期楼阁式石塔影响较大,并对福建明末和清代楼阁式石塔具有深远的影响力,真实地反映了明代福建沿海地区古塔的建筑形制与石刻工艺水平,并具有多样化的文化内涵与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