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藏农牧业和农村经济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农牧业生产的普及和一度相对发达则是在吐蕃王朝时期。而近千年佛教文化的引入和藏传佛教的兴起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西藏的政体和经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更使西藏的生产力出现了大幅度倒退,农牧业和农村经济也停滞不前。1959年以后,和西藏的社会制度变革几乎同步,农牧业作为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得到重视和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由衰败走向繁荣,因而1959年无疑是西藏当代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起始点。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改革经历了九年的实践,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变化不尽相同。有的发展快些,有的停滞不前,有的则处在起伏不定的波动状态。如目前大部分地区农业产品生产和市场的变化,就是如此。当然,每一种产品生产与市场、供求的关系都不可能是静态的,平衡也不是绝对的,存在一定的弹性波动。但是如果波动太大,超出常规,不是对生产不利,就是对市场不利,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以目前的农产品供求波动而言,不仅影响农户的生产安排和收入,而且对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速度产生很大制约作用。对此,需要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农村工业就业弹性下降成为农村工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与中国的资源禀赋不协调,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的增收、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的城镇化,进而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农村工业就业弹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制度环境不完善.改变这种局面要更多从优化制度环境着手.  相似文献   

4.
我国亿万群众创造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从根本上打破了以高度集中统一管理和严重的平均主义为特征的旧的农村经济体制,使农民得到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从而使我国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广大农民生活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在这划时代的伟大变革中,每个农户都是农业经济的基本生产经营单位,并且都是相对独立的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细胞.农业经济形势如何,最终取决于亿万农户的经营状况.因此,研究和论证中国农业出现的问题,也就只能和必须从这些微观经济细胞入手. 目前中国农村的家庭经营方式有三:一,以种植业为主的小而全的小规模经营;二,以一业为主,兼营他业的初具规模的兼业经营;三,有适度规模的专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也是整个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农民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劳动,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体现者,是农村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因而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减少农民、增加农民人力资本投入和消除歧视农民政策是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紧迫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牧区普遍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农村牧区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县级经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部分县乡基本上摆脱贫困,走上了逐步繁荣富裕的道路。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我省大多数县县级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仍处于贫穷状态。因此,今后十年应该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发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世纪后,中央、国务院加大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工作力度。2001年,国家开始在农村进行“税费改革”。2003年,温家宝总理提出在五年内逐步取消农业税。“税费改革”尤其是“农业税”的取消,对于中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社会影响巨大。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不容忽视!后税时代西部农村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已成为西部“三农”发展的瓶颈。必须采取相应有效的对策,认真予以解决,才能完成党中央所赋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责任制的全面落实,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的逐步实施,广西农村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村经济起了显著的变化。“六·五”期间粮食三增两减,一九八三年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达271亿斤,农民人均有粮739斤。八四、八五两年虽然连续两年减产,但由于  相似文献   

9.
以信息化带动湘西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琼 《民族论坛》2004,(12):60-61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老、少、边、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州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绝大多数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人开始步入富裕道路。但由于历史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原因,其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低于省内其它地区,特别是农村农业生产还存在诸多问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湘西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消除贫困,并逐步迈入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一、信息化对湘西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影响以信息化推进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小…  相似文献   

10.
拍卖“四荒”地使用权再促农业经济辉煌艾云航继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后中国土地制度建设的又一次深刻变革和重大突破新形势下运用市场机制加快土地资源开发、发展农村经济、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土地历来是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焦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  相似文献   

11.
随着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富饶美丽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出现了一派经济繁荣的景象。从芒市坝子到瑞丽江边,从畹町桥头到盈江两岸,橡胶林、甘蔗林、香蕉、茶叶、砂仁一片连着一片,畜牧业、饲养业、粮食生产接连获得较好收成。伴随着这些变化而来的是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农村商品数量有所增加。这种客观形势要求改变农村原有的商品流通体制,使之符合变化了的农村经济形势的需要,尤其是符合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试图回答边疆民族地区应怎样进行商业体制改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代四川藏区鸦片贸易及其社会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君 《中国藏学》2002,(3):50-58
该文根据四川省档案馆藏档案材料,首次系统地对近代四川藏区的鸦片种植、鸦片运输路线、鸦片价格、鸦片贸易市场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入的探讨,认为正是鸦片的种植和贸易给四川藏区特别是阿坝藏区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影响,摧残破坏了农村社会经济,造成农业生产水平严重下降,促进了高利贷的恶性发展,加速了藏民生活贫困化的进程,造成商业贸易畸形繁荣,藏民家庭经济的畸形发展与生活的贫困化,以及人口减少,民族体质下降等。  相似文献   

13.
以《江村经济》为基础,从三个方面探讨费先生在田野调查研究的方法论方面所做的贡献。第一,《江村经济》为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化提供了范本。第二,《江村经济》为中国农村社区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和国共内战的漩涡中,"江村"成为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费先生通过对"江村"的研究,为当时的知识界提供了参与式研究方法。第三,与以往人类学界主要以无文字的社会为调查对象来撰写民族志不同,费先生通过对中国农村为背景的"江村"的田野调查,开创了人类学对有文字记录的社区研究的先河。认为费孝通先生一生当中出版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著作,其中《江村经济》是费先生早期的代表作品,他以"江村"为田野调查点,为人类学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劳动力大量剩余,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出土少,乡镇企业落后,这就毫不犹豫地牺牲了妇女的利益,迫使她们回到家,于是一种立足“家庭”而又“辐射”社会的经济——庭院经济在怀化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妇女迅速发展起来。据对靖州、通道、芷江、新晃等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调查,农村女劳力投入庭院经济的比率均达80%以上。靖州侗族苗族自治县40939名女劳力中,有33246名投入庭院经济生产,投入率达81%。大批的妇女劳动力把自己的劳动生产投入到社会经济的运行之中,这对妇女自身的解放和进步,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经济结构和消费结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国家财政投入增加,衣牧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人均占有量提高,农牧民收入增加。但是仍然存在着农牧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基础设施薄弱,乡镇企业发展水平低,农牧民就业门路窄,收入来源少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束缚着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文章提出了加快发展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是经济学界、社会学界和人类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费孝通先生和WILLAMSKINNER为代表的国内、外学者分别对南方汉人和四川盆地的汉人农村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并提出了各自的发展模式 ,但他们的农村发展模式显然无法适用于西北的农村 ,尤其是西北回族农村。考虑到当前农村经济指标的统计不足 ,本文运用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法” ,从历史、生态、文化环境出发 ,对一个回族农村进行考察 ,并分析了这个农村副业的变迁过程及其原因 ,指出“村外”副业不失为西北回族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 ,而这种发展模式对当前西北民族关系和民族利益产生了重要影响 ,应当引起民族学家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西农村经济发生显著变化,近80%的农民,已低标准地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属于老、少、边、山、穷的48个县,仍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因而,开发这些地区的经济,改善各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仍然是当务之急。为此,我认为: 一、有必要再认识广西老、少、边、山、穷地区的特点。过去,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广西对山区生产搞“一刀切”,盲目推行  相似文献   

18.
1982年到1986年,是中国农村不寻常的五年,一年一个一号中央文件,一年一度改革的春风,推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达到五个新高度。一1979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生产责任制,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农牧民热烈欢迎这个变革。1980年,民族自治地方实行“双包”的生产队占总队数的比例,宁夏51. 9%,内蒙古40. 1%,西藏39. 2%,广西35. 7%,新疆33. 3%。到1981年末,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实行“双包”的农户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疆、山区,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牧区,从事农牧业生产,农村经济在民族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利益。农村经济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农村是少数民族人口的聚居地,农业是其主体产业。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在平面上以边疆为主,在垂直分布上以山区高原为主。这些地区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代,都远离经济文化中心,很难受到经济中心的辐射,发展现代经济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远远高于内地和平原…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考察了不同居住方式对中国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不同居住方式下,农村老年人需求基本一致,即有子女支持,有养老金和健康水平较高的农村老年人在多种居住方式上都更容易感到满意。相较于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年人,农村独居老人中教育水平越高越容易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而对于与子女、配偶共同居住的农村老年人来说,则以上提到的因素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