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学大战"实质上是一场科学与人文之战.科学与人文对人类的福祉与危险所能承担的责任都是有限的,促进"两种文化"的沟通与融合,是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必须予以面对的问题.这对于我们反思教育体制的专业化局限、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冲突已成为当今的焦点问题之一,而关于这两种文化的融合问题更是当今时代的一大难题.因此,以创造为契合点探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进而形成以"创"为核心的第三种文化,对推进两种文化和谐发展和中国新文化建设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咯介绍了环境与生态的基本知识,从环境生态学视角讨论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根据生态学规律的客观性阐述了人类与自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唇齿关系的环境伦理观,科学认识与对待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生态价值观;认为人类应当重建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关系,人类不仅要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还应当为自然生态的自身进化和达到新的平衡创造条件.强调以"尊重自然与善待自然"为基本思想的生态文明观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的组成部分,也已成为生态文化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4.
近一个世纪前,胡适与李大钊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讨论,曾被视为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冲突.本文认为,这一看法是错误的.胡适与李大钊的讨论不论从历史事实还是学理层面都不构成"冲突".就历史事实而言,胡适无意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等对立;就这场讨论的学术层面看,也说不上是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交锋.  相似文献   

5.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边界"之争绕不开如何理解"审美".正是这一点,实实在在地将"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边界"论争具体地联系在一起.经过"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讨论,既有文艺理论话语和文艺理论学科已无法再保持其固有的格局,话语转型与学科重构已无可避免.学术研究与文化现象间如何形成良性互动?理论建设与批评实践如何同步?学科设置与学术研究究竟孰轻孰重?这些重大理论问题由于文学"边界"、"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争而再次得到人们广泛思考.  相似文献   

6.
两种文化与"行动者网络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种文化之间的对峙局面一直在认识对象及认识方法的差异基础上沿续."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行动者网络理论试图通过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作为建构的实践活动,来为两种文化提供一个共同的基础,为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分裂创造新的平台.如果这样,那么两种文化之间的区分就仅仅只是一种主题化的区别,而不再依据所谓本质主义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是20世纪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是现代新儒家开山人物.在"五四"之后的西化背景下,独树一帜地开民族比较研究之先河,以"意欲"这一范畴为理论的契入点而提出的"文化三路向"说,把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列成人类文化顺次发展的三条路向.他的文化哲学第一次把中国文化纳入世界文化架构中加以平等地讨论,在新旧思想交锋的年代也引起过很大反响,重新阐释与发扬了新儒学,重新鉴定了传统文化的蕴涵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重思"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化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必须将问题具体化到其时空背景之中.由此出发,本文认为,市场经济的兴起所导致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的相对分离,使得文化活动对于社会生活的规范作用不再能凭借政治的强力作用而获得一种硬性的约束力量,而是转变成了只能依赖于自身的非强制性的精神力量的"软性"约束.对于这一转变的不适应,便是引发文化人人文精神失落感的现实基础.市场社会中人文精神的存在方式也不同于以往社会的单一性,而将转变为一种现代性取向与传统性取向并存的复调化状态.在这一转变中,文化人能够做的,一方面是适应"边缘化"位置,另方面是建立起新的学统以作为承载人文精神之基础或载道之具.  相似文献   

9.
方国根  罗本琦 《学术界》2007,(1):159-166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中既有道德践履的偏好,又有着对"社会实践"的追求,从总体上看,它仍然属于一种"道德形而上学",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但道德形而上学也有其致命的局限性,只有将道德形而上学与理性形而上学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有人类便产生了文化,但文化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却是在世界"现代性"进程中才得以凸显,并进而呈现为当今世界的一种时代特征.那么,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它带给这个世界的根本变化是什么?人们对此又是如何应对的?遵循这种提问的思路,本文从文化自觉、文化战争和文化立国三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相信这些内容对中国当下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能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1.
"理论旅行":阿诺德"文化"的中国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义德提示,某种理论的历史转移,一旦流布开来,最大的可能性是被简化或被编码,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的情景正是如此.阿诺德"文化"理论之于"现代性",呈现某种救赎意识,它将拯救现代社会的价值危机,诉诸人类以往的精神遗产.阿诺德的这一理论,被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文化守成主义流派(学衡派)所借用,这是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理论旅行"的开始.这一旅行的可能性首先是跨越中西语际的"互译"屏障,其次是打通文本意义转换的通道.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旅行的桥梁,是由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来搭建的.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坚守文化守成价值的人士手中,被作了中国式的阐释,其话语陈述落在传统与新潮(现代性)为争夺文化发言权之间.在一个浪漫激进的年代,容不得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有更大的展示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其理论价值不值得人们重新反省.  相似文献   

12.
关于"编辑学者化"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强胜 《中州学刊》2006,(5):302-304
"编辑学者化"在出版界已经提了很多年,直至今日,仍被从事出版的编辑同行们所津津乐道.有两种相左的观点一种反对"编辑学者化",一种提倡"编辑学者化".其实在讨论这一问题时,人们陷入了一种误区,刻意追求学者的身份和对整个出版界的考量不足,使得这一问题并没有深入地讨论下去,也没有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黎志敏 《文史哲》2011,(1):136-143
西方知识论的本质是真理论,其主导问题意识是"求真"意识。西方知识论的运思模式和伦理道德的运思模式格格不入,不少著名西方哲学家也是将"知识"和"伦理道德"分而论之的。西方知识论是西方文化大背景中的产物,并不适合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知识"同时蕴含道德品质和真理品质,因此,中国的知识论应该是一种和西方截然不同的"整体知识论"。"整体知识"是人类所有的知识的总和,其"知识"概念指"一种能够支配人类做出反应的信息链"。整体知识论重视知识的"真",但将是否"有益于人类"视为知识价值意义的根本评判原则。整体知识论并不一概排斥"错误知识"———尤其是有益于人类的"错误知识"。  相似文献   

14.
改组后的国民党不是一个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而是一个由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向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转变的政党.共产国际未能将国民党与统一战线区别开来,不能正确区分资产阶级的结构及本质,将中国资产阶级视作在本质上是铁板一块的.由此必然造成两个严重的后果:国共合作时期,为了维护统一战线而放弃了领导权;国共分裂时期,为了反抗国民党而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故共产国际的右、"左"错误理论是同源的.  相似文献   

15.
“两种文化”的矛盾与人类的目标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春晓 《齐鲁学刊》2004,3(2):74-77
“两种文化”的讨论除了说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外,更注重从伦理道德角度对自然科学和自然科学家进行评论,有时人们还把从事自然或人文研究作为是否具有道德心和责任感的隐性分野。“两种文化”的分裂是客观存在的,它与人类生活的目标转向有关。  相似文献   

16.
怀特海在其宇宙论建构中尝试以一种整体性思维,通过"创造性"(creativity)为事实与价值的融合提供形而上的理论支撑,但因其过于客观化的描述使得其作品中主体性的丧失而无法将这样一种融合贯彻到生活实践本身之中.因此,事实与价值的分裂反映的是人性自身的分裂,其解救之道不仅仅关乎一个理论建构的问题,更为根本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自身生存方式的反思与抉择.  相似文献   

17.
集群与模仿机制--对"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的简要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专业化产业区是怎样产生的?这是"专业化产业区"一文讨论的中心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首先区分了嵌入型与原发型的两种专业化产业区类型,然后,以永康五金专业化产业区为案例,分别从历史和模仿两个角度考察了原发型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其中更多地强调了模仿在专业化产业区起源中的作用.与现有讨论集群产生的文献比较,引入模仿因素是该文的特殊视角.  相似文献   

18.
以当代小说叙述革命、"西部文学"、"西藏叙述"为基本事实,从西部的功能和错综性这两个方面,对当代文化中的直接和潜在的"西部问题"进行话语性的考察.上篇主要讨论作为边缘文化的西部所发挥的实际文化功能和文化地缘位置.下篇探讨西部文化的错综复杂性.本文既关注被主流当代文学研究界所忽略了的相关理论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注意对一些有价值的边缘性材料的搜集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生态批评的"环境文本"建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新框架文本是美英生态批评的一个重要策略.生态批评将文本对象设置于"环境语境"中,在关照文本的文化语境时,也强调人类发展史与环境史的互动.从生态批评研究的多种"环境文本"可以看出,生态批评试图召唤一种阅读语境的根本性转换--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语境转换到一个"地球大生态圈"视阈中的环境语境.  相似文献   

20.
"李约瑟难题"是科技史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究竟谁是谁非?通过逻辑和历史的考察,最终确定了"难题"的真正含义,在解构了两个错误的前提之后,它只不过是一般的问题,"李约瑟难题"就变成了"李约瑟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