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诗纬>是形成于汉代的纬书的一种,与<诗经>相配.<诗纬>中对诗的性质的认识"天地之心",对<大明>、<四牡>等提出的"四始"、"五际"说,以及对<诗经>中的篇义、诗句的揭示、阐释和引用等,都表现出纬学的特点.<诗纬>对<诗经>的阐释,既是纬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又对汉魏六朝的文论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诗经>诞生之日起,关于<关雎>的研究著作或论文众多,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先秦、两汉时期的研究成果被全盘否定了.应该学习谢里曼对待历史的态度--尊重历史,并借助相关的历史文献或考古遗迹来予以论证.研究<关雎>所描写的地理位置重点在于"回归":回归到<诗经>的作品中--以"诗"解"诗"探究出<关雎>的创作地点在黄河岸边;回归到<诗经>作品的时代--以"史"证"诗"将<关雎>所描写的地理位置定位在现在的陕西省洽川县.  相似文献   

3.
<周南·汉广>是<诗经>中的一首情诗.历史上诸家对此诗本义,主要有三种观点,而今人则对影响最大的<毛诗序>的观点进行了全盘否定,进而以此诗的诗歌性质替代其本义.笔者在研究中发现,造成这种原因的主要问题在于历代研究者没有对游女的"游"字义项进行详细的考证,忽略了游字淫逸的贬义义项.因此,在论证游字贬义义项的同时,结合周南地域与周楚文化相异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周南·汉广>的创作,就是要表达"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的这一本义.这也说明<毛诗序>对此诗的看法,有一部分还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一向被认为以考据见长的乾嘉学派,在<诗经>诠释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学阐释.他们重视诗的表现手法,揭示诗中兴比的指向;在字句训话基础上,考订字义,从而品赏诗情.乾嘉学派对<诗经>的阐释体现出文学性,不仅与<诗经>的文学性质相关,也与很多乾嘉学派的学者进行诗文创作关联紧密.  相似文献   

5.
现存<诗经>文本中,保存着一种独特的诗歌体裁,这就是"比体诗".然而,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诗歌样式,它在诗经学史上被误解、埋没了两千余年.事实上,现存<诗经>中保存有"比体诗"40余首.在题材类型上,这类诗歌主要表达有关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哲理,包括人事哲理、家事哲理和国事哲理.在艺术特色上,这种体裁诗歌的艺术手法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1)"比喻型"句子以"干细胞"的功能被"复制"扩展在整个诗篇的章节之中;(2)四言诗句加三个段落的核心篇章结构与内容重章复叠、联缀成诗的表达方式交相辉映;(3)普遍使用了婉转暗示的修辞格;(4)使用了丰富多彩的比喻形态,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  相似文献   

6.
<南宋杂事诗>和<明史杂咏>是清代雍乾时期两部重要的咏史诗专集,其体例亦史亦诗,在诗歌之后详列史料来源.这种手法出于创作群体"补史"的动机,除了补阙前史,有资考证外,还力图在稗官野史的民间表达中建立自己的史识态度,着力补前朝遗逸节士和乡邦风物之史,含蓄地表达故国之思等心曲.在艺术特色上,"饾饤"的浙派风格含有文字狱阴影下寻求保护色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诗经>三<颂>的主旨是颂人而非颂神,颂时王而非颂前王,颂"今"而非颂"古".<颂>诗的根本性质是颂美时王之盛德、成功并以之告神.<周颂>31首诗只有4首可视为颂神,余皆主颂人.<商颂>作于殷商后期,亦以颂时王之成功以告神为主旨.<鲁颂>纯颂时王,无告神之意.从所颂对象的性质是神灵还是时王这方面考查,<诗经>三<颂>的主旨是相同的.这一结论是阐释、研究<颂>诗的基础和出发点,它揭示了<颂>诗的本相,揭示了<颂>诗的创作特征和规律,澄清了前人关于<颂>诗的误解,亦有助于确定争论已久的部分诗篇的作时.  相似文献   

8.
郑玄的诗教思想受孟子影响最深的是"以意逆志"法与以史说<诗>.他在笺<诗>的过程中借鉴并吸收了孟子诗教思想的精髓.孟子认为<诗经>是西周王道教化的产物,可以用<诗>来证明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理想王道时代.郑玄接受孟子以史说诗的方法,于<毛诗传笺>中在<诗序>和<毛传>的基础之上总结出了成体系的"正变"说以史释诗.郑玄也继承了孟子"以意逆志"的理论,并加入了他自己的创新,将孟子的"以意逆志"法上升为以"美刺"释<诗>.他将<诗经>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置于解诗的过程之中,从而推求和诠释诗人之志,赋予"以意逆志"更为深广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诗"与"志"的关系是中国诗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先秦诸子对"诗"、"志"关系多有论述,但从传世文献的记载来看,曾整理、研究过<诗>,对<诗>多有论述的孔子,除"志之所至,诗亦至焉"外,对这个诗学命题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因而,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中出现的"<诗>亡隐志"就显得意义非常."<诗>亡隐志"是孔子在春秋时代用诗背景下,对<诗>的文化功能的总结,同时也是在诗、乐分离之后对<诗>的文化功能的再次规定.它在湮没千年之后的重现,既是对孔子<诗>学思想的完善,也是对以"诗言志"为中心的传统诗学体系的重要补遗.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郑愁予的<错误>众说纷纭,北大教授吴晓东对其解读为"一次性邂逅",给人以"绝望"的母题.那么不妨追问,这个"一次性邂逅"具体为什么?"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错误"两个关键意象点明:"我"注定是一名军人,由于某种使命感或者外力促使在特定民族历史时刻做了"过客",生生地把年轻的妻子扔在了江南,从此成为永别.那么,按照著名学者杨义和陈思和主张的"原型思维"的研究思路,从内容上很容易将其还原为陆游与唐婉故事及其诗词以及<孔雀东南飞>,其共性在于畸形信仰和错误观念这个"恶女人"在作祟,制造了人间悲剧.从形式上可溯源到中国诗歌源头<诗经>中<陟岵><卷耳>等诗上,从而看到是对中国"对面着笔"、"翻进一层"传统写法的一脉相承.<错误>堪称将古典诗学进行现代转换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马笑宇 《社科纵横》2008,23(9):88-90
本文通过对李贺<马诗>二十三首的分析以及与阮籍咏怀诗歌的比较,试图追寻诗歌发展沿变背后表现与再现诗美观的消长与互补.论文认为,<马诗>二十三首不仅是咏物组诗,也是承继了阮籍咏怀组诗特点的咏怀组诗,其抒写情感的角度逐渐由内心世界转向外物,构思方式从以寓意为主转向刻画形象为主,诗人主体创作意识由表现的创作手法和诗美观转向了再现的创作手法和诗美观.  相似文献   

12.
鲁、齐、韩三家《诗》在两汉时期盛极一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主客观多方面原因,三家《诗》式微,或亡佚,或不传.至唐代,《毛诗》定于一尊.宋代以后,伴随着《诗经》学和辑佚学的发展,三家《诗》学也成为《诗经》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学者在《诗经》著作中对三家《诗》的运用是一个逐步增化的过程,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唐以来《诗经》学界的革新要求.到宋代,随着废序弃毛疑经思辨学风的发展,有的学者在《诗经》著作中关注到三家《诗》,并运用三家《诗》说:或以三家之序非毛序,或以三家之说补毛义,或以三家之说驳毛说,或以三家之说解《诗》,形成了宋代《诗经》学研究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13.
刘宁 《唐都学刊》2015,(2):57-64
秦岭承载了丰富的文学艺术内涵。将秦岭与唐朝以前的诗歌相联系,按照诗歌作品创作的时间先后以及这些作品在中国诗歌史中的意义,从"《诗经》中的南山、终南山诗篇""乐府中的南山歌诗""汉魏六朝文人诗中的南山及南山意象""商山与我国第一首隐逸诗""太华山与汉魏六朝游仙诗""北朝时期的终南山唱和诗"等六个方面展开,旨在说明秦岭山脉与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理想国",这与孔子"中庸"的哲学观相一致,而体现了"中庸"哲学观的礼乐治国思想则是孔子实现"理想国"的具体措施."诗""乐"一体,(诗三百>是礼乐文化的一部分.孔子对"郑声淫"的评价,是从礼乐治国角度评价的,是对具体邦风的评价,属于政治评价,是"析言";孔子对<诗三百>"思无邪"的评价,是对<诗经>整体风格的评价,既是审美评价,也是政治评价,是"浑言",这两者的评价不是在同一逻辑层面上进行的.所以,"郑声淫"与"思无邪"之间不存在矛质关系.  相似文献   

15.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勤于变换写作手法的先锋性实验派作家,她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常有出人意料之笔.萧红从由鲁迅作序、胡风写读后,发表<生死场>以来,她的结构一直是有争议的.20世纪30年代就有"结构不坚实"的微词,而她却逆势创作了短篇小说<手>、<家族以外的人>、<小城三月>,结构完美地无可挑剔.40年代,茅盾掩饰不住对<呼兰河传>的溢美之情,称其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新时期,杨义则进一步将她的小说定位为"诗之小说",称其为中国"30年代的文学洛神".  相似文献   

16.
高适<燕歌行>由于在主题、意象、措辞等方面沿袭了先在诗歌文本的经验和惯例,有论者便断言其为"模仿之作".因此,对<燕歌行>作"互文性"分析,不仅可以厘清该文本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还能对其审美意义及其生成过程有进一步认识.从"互文性"视角考察,首先,在古题乐府<燕歌行>的文本网链上,唐代诗作的主题类型整体上由"闺怨"转向"征战".高诗在转向的同时,以一定的篇幅呼应了此前该古题所充分展开的风格情调,在复与变的平衡中实现了审美意蕴的动态生成.其次,高适<燕歌行>吸收了军旅诗的传统主题,同时又赋予诗歌严峻的现实批判和深沉的人性关怀,为军旅诗增添了新的思想内涵.最后,高适<燕歌行>整合了来自原古题乐府、传统战争诗的主题情调以及诗人对现实边塞战争的感受思考等多种元素,建构起一个完整统一的文本结构,融汇了丰富而复杂的思想与情感,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晁福林 《浙江学刊》2004,(1):121-127
<燕燕>是<诗·邶风>中的一篇.其背景和史事长期在若明若暗之间,上博简的和马王堆汉墓帛书的资料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新证据.此诗的主旨亦可因此而得到较为深入的理解.楚简和帛书的<五行>篇里面,都有举<燕燕>之诗以释儒家"慎独"思想的文字,其意蕴亦须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8.
出土文献与《诗经》研究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冬颖 《学术交流》2005,(5):151-156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与《诗经》有关的简帛古籍大量出现。阜阳汉简《诗经》残本,郭店楚简《缁衣》、《五行》等篇中引《诗》、论《诗》的内容,上博简《孔子诗论》,这些出土文献的面世解决了《诗经》学研究中许多重要的问题,对今本《诗经》的考释起了推动和补充作用,展示了早期儒家论《诗》传《诗》的风貌,印证了《诗》与礼乐文明的关系,丰富了《诗经》研究史,把《诗经》研究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  相似文献   

19.
刘宁  程思硕 《唐都学刊》2016,(4):112-118
徐光启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毛诗六帖讲义》是徐光启《诗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以周南、召南、邶风为重点,梳理徐光启诗学思想中对传统诗学理论的继承与存疑,诗歌表达技法中的暗比与反兴,总结徐光启讲《诗》特点,分析徐光启恪守礼教,遵从"旧说"的学术根基。  相似文献   

20.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生在魏晋易代之际,其<咏怀>诗,隐而不显,寄情遥深.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等古代文艺理论专著都给予阮籍<咏怀>诗充分的肯定,尤其是被称为"百代诗话之祖"的<诗品>将阮籍<咏怀>诗列为上品.本文从史的角度结合<咏怀>诗的具体篇章,对阮诗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做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