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不谐调,她的作品,尤其是小说备受关注.对这些小说的看法也是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张爱玲的小说一直到今天还在流行,肯定有它独特的、吸引读者的地方.而我认为,这一独特之处就在于她的作品把“俗“和“雅“这两个不同的层次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相似文献   

2.
女性焦虑与丑怪身体: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亚文化群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 引论:张爱玲小说与女性亚文化群体 阅读张爱玲的小说,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作家如何能够忠于她的生活、历史、文化现实以及她自身的性别特质。在这方面,张爱玲很少加以伪装或反串。此种忠于自身(女性)经验的书写模式,让张爱玲得以忠于自己的性别/经验而写作。不论是在女性压抑、焦虑或内囿问题上,我们都可以在张爱玲小说中挖掘到各种有关女性的沉默、匮乏、分裂、甚至疯狂的意涵和潜在文本。 大体上,张爱玲书写女性人物的成功之处,乃在于她写出了女性角色的内囿特质,以及她们在性别政治中所面临的复杂状况;并在这基础上揭示出这些女性人物的矛盾、压抑和自我冲突的深层面貌。事实上,在小说创作以外,她在影评中也曾经论及女性这方面的复杂心理和现实问题。例如她在《借银灯》中评电影“桃李争春”和“梅娘曲”时,便指出影片的浅薄在于:“全然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是以描绘都市生活见长的著名作家,然而另一方面,她也表达了对民间的积极热爱、追求和向往,对都市丑陋现象的批判照应了对美好民间的赞扬。张爱玲的独特性在于她融入了民间,既是生命存在的见证人,也是创造者。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小说的魅力,得益于她丰富的艺术联想.她喜欢联想到身边小事上去,能从平淡中发现新意,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写得饶有趣味.她小说中的艺术联想具有三重功能,一是制造一种类似于音乐主旋律那样的效果,为作品奠定基调;二是表示时间的流逝,简洁而富有诗意;三是表示空间的转换,通过空间转换所形成的反差,让人感到人生的无奈.与钱钟书艺术联想的博学机智不同,张爱玲的优势在于联想的细腻熨帖,具有女性的感知特色.但她又与一般女性有别,她静观世人的表演,怀着一种悲悯,其联想所及多呈现苍凉的色调,而要像她这样的看人之深,是需要丰富的阅历和不俗的文化修养的.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南京之行是她南京书写的前提.在<半生缘>,她成功地叙述南京城的品格、南京人的个性.赞赏南京人对爱的态度,反映出上海人张爱玲作为受伤的女性,她渴求真挚的爱.与上海--香港写作模式不同,<半生缘>里的南京有香港不具备的独立地位,所以,它是一部"双城记",这表明,张爱玲在寻求创作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是一个非常重视日常身体感的作家,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对"看"的重视.一方面,通过时"看"的距离和视角的调整,才有了"张看"世界的独特感受和兴味,才在视线上创造了不同世界的交锋.另一方面,作为公众人物,张爱玲也在"被看",所以她非常善于通过制造"距离"来"扮演".除了文字以外,通过服饰作为道具,张爱玲完成了她在一个动荡而浮华的时代的出演.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她的这些出演塑造了世人眼中的"张爱玲".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一位女作家.本文从她的独特人生际遇与生命体验出发,认为悲剧生命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决定了张爱玲认同凡俗人生的求真求美的文学观.她把写出"人生味"(也即"人生安稳的一面")视作衡量作品真实性的准绳,对小说艺术性更是孜孜追求,由此构筑起独一无二的张爱玲的文学殿堂.  相似文献   

8.
人们之所以喜欢张爱玲,是因为她是特殊的. 她小说的底色是:苍凉. 张爱玲作品中苍凉的基调是建立在对于日常生活的描述上的,而且是对日常细节的不厌其烦的描述上的.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主要作品中总是弥漫着一种苍凉感.究其原因,文化、民族历史、时代、个人生活经验及其心灵感悟都是张爱玲苍凉感存在的渊源,而这一切又直接影响着她的人生观和创作观.  相似文献   

10.
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作为城市文化的书写者,她的散文与新兴城市文化标志--电影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电影为切入口,从张爱玲和电影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她的散文艺术.从中可以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不管是对生活细节的钟爱,还是私语流言的率性真诚,都不难发现电影之于张爱玲散文的影响的真实存在,包括其散文的取材、写作艺术等等,均受到了电影艺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意义在于她以崭新的感性经验修补了中国现代文学曾经异化的人性系统。在现代文学人性系统中,理性本体与感性本体是统一的,但在五四后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对文学功利性的理性吁求过于强大,导致文学发展中人性体系发生了异化,感性本体日益被边缘化甚至被排除。张爱玲通过反传奇、反浪漫的笔法对人类文明进行反思,在文明毁灭的极端状态下探到了人性的感性内核。张爱玲对人的感性本体的把握并没有使她完全抛弃现代文学的理性本体,她以自己的方式继承着现代文学的启蒙传统。  相似文献   

12.
王凤仙 《船山学刊》2008,(2):201-203
荒诞意识是张爱玲小说现代性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生命存在的偶然性、人与外部世界的割裂、生存的无意义及人与自我的离异等等。张爱玲笔下的荒诞图景.是她对充满非理性世界的一种理性的把握,是一种彻悟。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因她所出名的时代背景以及她的创作风格被后人界定为“海派”这一文学“流派”。然而,张爱玲小说的鲜明个性使她即使置身于“海派”大营,也是一个始终坚持个性高于共性的作家;况且“海派”本身就是一个并没有认真界定的称谓,就连对这个名称的褒贬至今也未有定论。即使可以用“海派”来命名张爱玲,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抹煞张爱玲在其中的特异性。所以笔者认为,用“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作家”来描述张爱玲,无疑将更为准确传神的表达出张爱玲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焦虑因素.她的作品中的焦虑因素既来自于时代的影响,也来自于她个人独特的身世经历和对"非存在"的心理感悟.面对焦虑的叙述,张爱玲的作品既形成了的自己的特色,也造成了某种单一叙述的局限.  相似文献   

15.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也是她所有作品中被研究最多的一篇.其中主人公曹七巧几乎是无法撇开的话题.关于她的"疯狂",关于她的"变态",关于她的阴险,关于她的丑恶,这使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臭名昭著的妻子和母亲原型.  相似文献   

16.
卢芳 《理论界》2013,(10):124-126
张爱玲是中国20世纪沦陷区文坛的代表女作家,在当时很受读者欢迎.后来,张爱玲离开了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沦陷区作家逐步进入学术界的视野,他们犹如出土文物般受到特别的重视.张爱玲的小说先在港台兴起,继而在内地火爆,她的小说重新被整理、出版,以致于产生了不少“张迷”,目前在文学界不知道张爱玲的人很少.为了探求这一文学现象,本文拟通过文化审视、女性主义批评、文艺心理分析等方法的使用来进行考察并论述.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的南京之行是她南京书写的前提。在《半生缘》,她成功地叙述南京城的品格、南京人的个性。赞赏南京人对爱的态度,反映出上海人张爱玲作为受伤的女性,她渴求真挚的爱。与上海——香港写作模式不同,《半生缘》里的南京有香港不具备的独立地位,所以,它是一部“双城记“,这表明,张爱玲在寻求创作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王烟生 《江淮论坛》2008,(1):187-191
张爱玲气质属抑郁一粘液质.她的禀赋是艺术感觉很发达,有绘画天资,有文学天赋,喜爱颜色和气味,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显露出惊人的愚笨.她的性格是内倾感觉一直觉型.她有多方面的才能:绘画,服装设计,最突出的是文学才能.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研究五十年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望张爱玲研究50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40年代上海一些作家、文人对其人其作的分析和评价;第二个阶段,建国后至80年代初海外学者对张爱玲的研究;第三个阶段,80年代以后国内学者对张爱玲的研究.此外,张爱玲去世后,各种报刊杂志对她的“热衷”现象以及张爱玲研究的前景问题也都是值得我们探讨和深入认识的.  相似文献   

20.
卢云峰 《理论界》2006,(3):190-192
张爱玲成功的原因除了她小说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篇篇千疮百孔的爱情故事、一幕幕对人性近乎残酷的解剖外,恐怕当属她的语言风格。张爱玲既有着不厌其烦的袭旧,吸取古典文学和市井小说的营养,又有着坚持不懈的创新,自觉融入现代派手法并独创苍凉且不落窠臼的叙事语言,从而形成了独特“张爱玲体”的语言风格。“张爱玲体”语言风格的形成与其文化背景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