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本文以可比价格和可比货币比较了居民消费和储蓄增长的态势,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居民消费与储蓄倾向的变动特点,指出我国改革以来存在着居民储蓄增长和储蓄倾向上升过快的问题.从居民储蓄与消费变动的内在机制可以看到,居民储蓄倾向过高既有统计方面的原因,也有国民经济变动的内在原因,但与非自愿储蓄或强制性储蓄无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居民消费与储蓄变动关系的协调具有重要意义,应当通过宏观政策和体制改革来推动这种变动关系的协调.  相似文献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可以分散农户的医疗支出风险从而降低农户未来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对农户的预防性储蓄产生挤出效应。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00年和2006年的数据,采用倍差法和分位回归法分析了这种挤出效应。研究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对农户的预防性储蓄存在着挤出效应,并且这种挤出效应随着农户储蓄分位的提高而不断减小。因此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将低收入群体纳入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体系中对降低农村的预防性储蓄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令世界瞩目,比照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找出高储蓄对这三个国家经济增长所起的相似作用,分析高储蓄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机理,指出长期的局限性,探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方式,人口、技术进步、制度因素仍然是未来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企业商号吸收社会储蓄,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发生了演变,成为企业商号发展壮大的重要资金来源。由于这种现象对银行业的利益造成冲击,也与南京政府规范金融秩序的要求不符,1930年曾由南京政府财政部颁发过禁令,对这种现象进行禁止。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企业商号吸收社会储蓄的现象仍然得以存在,并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阐述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现状和弊端 ,指出金融体制不健全是现有储蓄—投资转化机制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提出应建立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并存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6.
居民储蓄是国民储蓄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但过高的储蓄,必然伴随着投资或消费的不足。本文通过对影响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国民生产总值、利率水平、政府政策以及居民收入差距对储蓄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分析,针对我国偏高的居民储蓄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区域相关体制和制度的变迁,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储蓄的基本经济行为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储蓄宏观上表现为储蓄结构单一、不受利率变化的影响、边远地域的少数民族居民储蓄总量较低;微观上表现为储蓄动机带有预防性、储蓄需要带有强制性、储蓄决策带有计划和理智性。储蓄作为消费的余项部分和投资的重要来源,对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引导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储蓄行为,保障甘肃经济的通畅运行。  相似文献   

8.
我国储蓄——投资失衡与国际收支双顺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直接原因。我国国内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在存在过剩储蓄的情况下又过度依赖外资,这种国内储蓄一投资失衡的状况是导致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从资本市场效率低下、产业结构发展失衡、内需不足这几个方面分析了国内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的原因,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职业背景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及养老模式的选择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98年和2005年对广州市城乡两次老年人口调查数据,文章描述了原来职业不同的老人在收入、再就业、储蓄、养老方式、社会支持等方面选择的差异,指出在相隔7年后,这种差距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因此关注社会底层老人的生活是政府与整个社会要认真对待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居民的储蓄——投资行为分析李茂生柏冬秀作者认为,研究居民储蓄用于投资的转化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论述了居民储蓄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居民储蓄行为特征和储蓄种类,银行存款在居民储蓄中的特殊地位,影响居民储蓄的诸因素,居民投资的种类及其特点,并探...  相似文献   

11.
2006年初,我国城乡居民储蓄高达16亿元,居民储蓄的高速增长,一方面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储备,另一方面也影响了资金向投资的转化。高储蓄现象的形成,主要受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投资渠道、生命周期等因素的影响。而要改变这种现象,既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又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还需转变居民个人理财观念。  相似文献   

12.
如何拉动消费需求 ,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是当前政府经济工作的主要内容。针对目前江苏省居民消费的现状 ,分析了 90年代江苏省城乡居民消费和储蓄、收入和储蓄之间的关系以及居民消费结构 ,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储蓄的积极作用是勿庸置疑的,但储蓄的速度增长又隐藏着许多矛盾和问题。“若储蓄过度,亦足摧毁生产力”(马尔萨斯)。因此,抑制储蓄过度增长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现实工作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年和2017年两期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从微观层面研究了家庭参与商业保险对其储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购买商业保险对家庭储蓄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家庭参与商业保险程度越深,抑制效应越强。进一步研究表明,商业人寿保险的边际效用大于总的商业保险,而商业健康保险对家庭储蓄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果还显示,家庭幸福感在商业保险对家庭储蓄的抑制作用中发挥中介作用。异质性研究表明,商业保险对于家庭储蓄的抑制效应在东中部地区、农村地区、户主拥有中高等教育、偏好风险的家庭中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5.
时尚生活     
SHISHANGSHENGHUO目前,储蓄依然是普通家庭投资理财的主要方式。在参加储蓄时如何才能做到科学安排,合理配置,以获取较高的利息收入呢﹖下面介绍增加储蓄收益的4种方法。阶梯存储法假如你持有3万元,你可分别用1万元开设1~3年期的定期储蓄存单各一份。1年后,你可用到期的1万元,再开设一个3年期的存单,以此类推,3年后你持有的存单则全部为3年期限的,只是到期的年限不同,依次相差1年。这种储蓄方式可使年度储蓄到期保持等量平衡,既能应付储蓄利率的调整,又可获取3年期存款的较高利息。这是一种中长期投资,适宜于为子女积累教育基金与未…  相似文献   

16.
洪尚群、戴云、康慕谊、武春玲在《中国环境报》2007年8月8日撰文指出,生态储备和生态储蓄不仅能够聚集大量资金,以备不测,而且改善生态保护的要素、条件、背景和基础,促进生态保护工作创新,健全和改善生态保护的制度机制;因此,生态储蓄是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的有力辅助。中国生态危机的根源是缺少生态储蓄文化和生态储备物质体系,没有预防生态风险的资金和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17.
正确认识储蓄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88—1997年间我国的经济运行历程,从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结合的角度,说明储蓄并不能全部转化为投资,反而会抑制市场需求,对经济增长产生负效应,因而,不应该片面强调和夸大储蓄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治理通货膨胀的根本手段并不在于鼓励和增加储蓄,相反,却在于控制没有实物保证的投资基金、消费基金和储蓄的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18.
试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我国近些年的实际数据分析表明:在我国,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改变人们的消费——储蓄行为、使市场信号失真等机制实现的。尽管我国目前已初步呈现出买方市场的特征,但由于经济运行的低效率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仍要对通货膨胀保持应有的警惕  相似文献   

19.
所谓高校储蓄业务,就是在高等学校开展的储蓄业务活动,就是以银行的储蓄业务员(亦可以是高校选定的储蓄代办员)为主体,满足高等学校师生员工及其附近储户的货币存储与支取的信用活动。高校储蓄业务的开展,不仅将高校师生员工的闲散结余资金集中起来为四化服务,支援国家的经济建设,而且也体现了党和人民对知识分子的关心,免去了知识分子的后顾之忧,方便了师生员工。在稳定学校的教学秩序方面也起了积极的作用,这无疑是件大好事。高校储蓄业务,除具有一般储蓄业务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属性,本文试就高校储蓄业务的特点及其相应的服务办法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改革以来,我国居民储蓄持续大幅度增长,这当然是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体制改革和人口的变化是储蓄增长的重要原因。在经济体制方面:改革后,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储蓄奠定了物质基础;各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新的分配制度的确立,使个人收入来源多元化,为储蓄增长创造了条件;金融体制改革,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育,形成了有利于储蓄发展的环境;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改革,也促进了储蓄的增长。在人口变化方面: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总量增长规模得到有效控制,人均收入相对提高,为储蓄创造了条件;在人口结构上,70年代后,在总人口的比重中,少年人口下降,成年人口上升,说明储蓄主体在扩大;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既增长了储蓄的物质基础,扩大了储户队伍,也增加了储蓄主体的储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