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诗十九首》把诗歌从经学中解放出来 ,使之成为抒发人的性情的文学 ,同时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具有时代特征。它给近于窒息的汉代文坛吹进了新鲜的空气 ,给“质木无文”的文人五言诗输入新的血液 ,为建安文学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2.
《刘子》是南北朝梁代学者刘勰的一部“泛论治国之要”的著作,虽非巨帙,思想内容却颇为丰富精彩。它广泛涉及政治、哲学、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科学领域,其中所保存、所反映的有关领导者用人方面的资料和思想,至今仍不失其一定的科学价值和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3.
“别离”历来是文人雅士所不断吟咏的主题之一,而《古诗十九首》的出现也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这一主题的思想文化内涵.故以《古诗十九首》为例,揭示其在“别离”主题的内蕴流变过程中的史学——美学价值,进而借助对《古诗十九首》的解析来阐释“别离”背后的文人的普遍精神症候.基于此,来揭示“别离”视域下《古诗十九首》的诗性隐喻空间.  相似文献   

4.
《古诗十九首》在文学史上享有“诗母”之重要地位,其研究史延续近两千年。文章就其创作年代与作者、诗歌题旨、艺术特色、接受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海外及港台学者的研究进行了分析;认为现代研究虽在理论性、系统性上有所深入,但与其他文学经典研究的投入程度相比较,《古诗十九首》的专题研究较薄弱,文本研究、影响研究、诗歌理论研究有待深化,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5.
现有的对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的定义 ,虽说法不一 ,但没有什么实质性区别 ,不易理解 ,而且把非集合概念定义为“不反映集合体”还有违反定义规则之嫌。我们知道 ,“集合体”和“个体”是相对的 ,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 ,而非集合概念是反映个体的 ,所以 ,应该把集合概念定义为“反映集合体的概念” ,而把非集合概念定义为“反映个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在《周易》中,“象”是“道”的显现,圣人由直观之“象”可以实现对形而上之“道”的体悟.并且,圣人通过效法万物之象而创设卦象,由卦象这种符号系统对“道”进行阐说.象虽直观却不同于形,它表现为“未形”之“几”的动态存在.象是整体情境中的象,它存在于整体境象中.简言之,《周易》之象具有直观性、动态性、整体性、形上性等特征.《周易》之象与中国文学艺术之象有很多类似或相通之处,它构成了文学艺术之象的直接渊源.  相似文献   

7.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风貌上兼有民间与文人双重特征。首先,《十九首》中既存在诸多化用典籍的迹象,却又不影响它的通俗质朴;其次,《十九首》既有真率直白的一面,又不乏用心的构思和蕴藉;再次,《十九首》既注意字句的讲求,存在对音律的调节,又还没有魏晋南北朝诗歌那么讲究,而且用语偶或有俗鄙之嫌。放在汉魏晋文人五言诗逐渐确立的诗歌史背景之下,这种艺术风貌正是五言诗由民间性向文人性过渡刻印下的特征,表明它是一种过渡性的诗歌形态。  相似文献   

8.
关于养气的篇旨大都将它看成是“补神思之未备,而求文思常利之术也”,将它归入创作论。此说虽非乖缪,却有偏颇。通过对养气篇行文思路的分析,笔者认为,此篇应是作家养生论,是论述作家的修身养性之必要性的。  相似文献   

9.
在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中,曹丕虽不失为一位重要作家;但就诗歌创作而论,成就却并不突出。他的作为“七言之祖”的《燕歌行》,格调清拔,有“古今无两”之誉,不愧为名作。但这样的诗毕竟只是极少数。在他传世的以乐府歌行为主的四十多首诗(包括残篇)中,四言如《短歌行》、《善哉行》二首(“上山采薇”、“有美一人”)、《丹霞蔽日行》等,虽粗具有父“古直”之体,却少“悲凉之句”。五言如《折杨柳行》(“西山一  相似文献   

10.
个体生命的自觉──《古诗十九首》主题意义阐释解德枫汉代是以赋为主要文学样式的时代,“自王、杨、枚、马之徒,词赋竟爽,而吟咏靡闻”①,“诗人之风,顿已缺丧”②。直到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才幸有诗之绝响。作为文人抒情诗的典范,五言之体的冠冕之作,...  相似文献   

11.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抒情诗史上第一次对孔子“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的完整实践。《十九首》用情既不言政治教化,又不歌功颂德,而是言一己之情,表现出与前代截然不同的用情态度。其“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抒情方式也直接影响了后世中下层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2.
戚继光虽戎马生涯一世,但却留下不少惊人的著作.见于著录的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储练通论》、《请兵辩哨》、《守条约马政》、《蓟门志》等,可谓文武全才.但只有前三种收入《四库全书》,其他著作多散佚.《止止堂集》有清光绪间刻本,全书五卷,包括“愚愚稿”两卷,“横槊稿”三卷.“横槊稿”分诗文二体,上卷收诗二百零九首,附录诗二十五首,共存诗二百三十四首.其诗多为将军在马背上枪林箭雨中写成,诚乃肺腑之音,豪壮之语,激昂慷慨,击人心弦.故《四库提要》说他的诗“近赵燕之音”,可谓历代将军诗作之上乘.  相似文献   

13.
由于统治阶级的偏好,汉代文坛辞赋昌盛,诗歌沉寂。与历代诗歌相比,汉诗的数量是比较少的,然而成就却很高。它的主要成就是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乐府民歌开我国五言诗之先河,古诗十九首则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从而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尤其是魏晋六朝诗歌的蓬勃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我以为探讨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关系,对研究这一时期诗歌的嬗变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借用了英国作家康拉德名作《黑暗之心》的结构的影片《现代启示录》,堪称越战电影中的扛鼎之作。它虽拍摄于 1979年,但 9·11之后再次受到影界重视。在创作上,这部电影对由小说到电影的艺术转化与重现有启示意义。小说中由语言刺激而唤起的概念的形象与电影中由非语言刺激唤起的概念的形象在形成唤起的概念的形象后均会失去各自的实在性而变为人脑中“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于此意义上讲,以文字为媒介的小说与以画面为载体的电影,虽有艺术门类之别,但不一定不能相互转化。但是,小说的非空间性与电影的非时间性又是二者间的鸿沟,因此,由小说到电影虽可实现转化,但小说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要素却无法被电影完全重现。因此《现代启示录》的成功就在于它只在主题意蕴上对《黑暗之心》有所借鉴,发挥电影的艺术优势,却从不僭越由小说到电影虽可转化却不可能重现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15.
自<古诗十九首>被编入<文选>,后人对它的创作年代的考证似乎一直没有停止过.最初对此议论的是徐陵,他认为十九首中<青青陵上柏>以下八首为枚乘所作;第二个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中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后来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自王,杨,枚,马之徒,词赋竟爽,而吟咏靡闻.……诗人之风,顿已缺丧.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由上言论可知,钟、刘二人都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两汉之作,除了刘勰说<孤竹>一篇的作者是傅毅之外,对于其他作者仅是推测未下断语.  相似文献   

16.
在东汉诗歌园圃中,古诗十九首就似一枝带雨的梨花,散发着清新的香气。十九首的名目最早见于萧统的《昭明文选》。这批诗作原是萧统从许多无名氏的诗中精选出来的佼佼者,因此,历来的诗评家都给予它极高的评价。刘勰誉为“五言之冠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地位的研究,今之学者多从<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以及<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的关系入手,而对于<古诗十九首>与<诗经·国风>关系的论述尚未有专题论文涉及.本文拟从:叠字的运用与语词的化用,章法结构的承袭与比兴手法的运用等两个方面略加论述,从而理清<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真正地位.笔者认为: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古诗十九首>远承<诗经·国风>,近接汉乐府,下启建安诗歌,于中国诗歌之发展可谓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18.
幼儿游戏没有外在功利性目的,其“无为”即无外在目的而为,但却带来了“实为”的结果———幼儿的身心发展。这一结果虽非刻意求之,但却自然得之。游戏是从人性深处流淌出来的旋律,游戏是一种“心”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解放感、自由感,是其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沃土。  相似文献   

19.
一“倫敦”这首詩在布萊克誕生二百年后的今天,我們重来讀他的“倫敦”这首詩,觉得它的意义特別深長。这虽是布萊克的比較重要的一篇创作,長期以来却不为人所重視。直到不久以前,一些进步的批評家才发現它有深厚的感情,有作者自己独到的风格,并忠实地反映了十八世紀英国資产阶級社会的丑惡姷拇笠馐钦庋?  相似文献   

20.
三、先生前后二期诗作之简介至于先生之诗作,则可以分别为前后二期言之.前期之作,自以收入于《苦水诗存》中之八十四首为代表,后期之作则未曾加以收编,今所辑录,乃仅就先生当日在课堂中所偶然引举之作品,以及先生致友人及学生之书信中之所写作者抄存所得,约计共有一百首左右.先生自己对早期之诗作颇不满意,在其《苦水诗存》之《自叙》中,先生曾自云“余之不能诗,自知甚审,友人亦多以余诗不如词为言.”且曾引述其稚弟六吉之语,以为所作诗“未能跳出前人窠臼”.盖先生之词作无论在修辞及意境方面,皆极富于开拓创新之精神,充满活泼之生命感,而先生早期之诗作则往往不免有两种缺憾:或者过于用心着力有意模仿古人而少生动之气韵,或者虽有生动之气韵而又往往失之靡弱有近于词之处.如其《夜读山谷诗》一首七律之中二联;“江南塞北同一月,万古千秋只此身.试遣泥牛入大海,从知野马是微尘”,即为有心模拟江西特派之作品,可为前一类之代表;又如其《从今》一首七律之颈联:“逝水诏诏非去日.横空冉冉爱痴云” 一句.清新婉丽气韵生动,然而却不免稍嫌磨弱,可以为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