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汉书》因其成书年代久远,经过历代传抄翻刻,形成了复杂的版本体系。版本研究是《汉书》文献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运用历史文献学的基本知识,以传统版本学的研究为基础,考述《汉书》版本源流及其相互间的承继关系,较为客观地揭示了《汉书》的版本体系,对《汉书》研究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3.
作为全面反映汉代社会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史记》《汉书》,对当时的边塞问题也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一是全面地确立了固边守塞的观念;二是真实地记录和热情讴歌了汉代边塞抗击匈奴战争中的将士们的丰功伟绩,使其成为历代文人诗人世代传唱的对象;三是对边塞的风土人情、自然景物及战争场面有着真切的描绘。这些,均成为后世文人了解边塞及其历史的重要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4.
《汉书》在《史记》基础上,建立起纪传体断代史编纂的完整体系,成为中国史学发展历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汉书》对《史记》的袭用也绝不能用简单的"抄袭"二字来概括。班固在袭用《史记》材料过程中遵循有一定的原则,决非盲目照抄。班固对《史记》或增补,或改易,或删节,无不是在一定原则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5.
《史》,《汉》为我国古代历史散文之典范。比较而论,体例上,《史》发凡起例,创千古之业,《汉》完善定型,为不祧之宗;思想倾向上,《史》明天人之分,《汉》主天人感应;《史》通古今之变,《汉》调上下洽通;《史》成一家之言,《汉》尽圣人之道;人物塑造上,《史》明善恶,《汉》辨忠奸;《史》重传情,《汉》重传事;《史》重为人,《汉》重为文;《史》爱奇,《汉》重实;组织结构上,《史》神明变化,《汉》严填绵密;语言风格上,《史》错综成文,《汉》骈散一体;《史》雅俗共赏,《又》雍容尔雅;《史》笔端含情,《汉》不甚动情。总之,《史》为正史与杂史的巧妙结合,《汉》开后世正史一途;《史》为历史与文学的完美统一,《汉》开后世纯史一路。  相似文献   

6.
《史记》和《汉书》的比较渗透于方方面面,早期的比较研究多以优劣为重,后期开始侧重于二者的异同及异同关系的研究。两汉时期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文学开始由功能性向审美性,由抒情性向理性,由不自觉向自觉的转变。通过《史记》、《汉书》的对比解析,可窥见两者在文学创作中叙事风格异同。  相似文献   

7.
《史记》《汉书》异文中较多反映的是字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以分为音关系、义关系及形关系三类。其中音关系中大多数的情况是假借或异体字对应;义关系类的情况中既有同义对应,也有少数反义的对应情况;形关系则大多为因字形相似而误的异文对应。  相似文献   

8.
明清《史记》《汉书》比较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汉书>比较研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研究点.明清两代的<史记><汉书>比较研究一方面继承前人,对前人研究进行汇总,出现了一些集大成的汇评著作;另一方面又呈现出新的特色,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展,研究方法也得到及时反思.总体而言,明代的研究以评点为主,清代则以考据为主,在考据中总结前人研究并开拓新的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9.
数术是先秦两汉时期重要的思想文化体系之一,影响了官修史籍《史记》《汉书》的叙事形态。从数术文化角度分析《史记》、《汉书》的叙事形态,数术叙事强化了《史记》、《汉书》的文学性。可靠的叙述人有两类,一种是隐指叙事人,另一种是间接引用叙事人。数术叙事的全知视角是源于数术的超自然特点,这也是形成《史记》、《汉书》神秘化色彩的要素。此外,数术文化形成过程中的意象构成了《史记》、《汉书》固有的意象化叙事。  相似文献   

10.
在《史记》《汉书》的对比研究中,行文风格的对比被视为重点。文章通过两部典籍同篇同句的对比,从表达的人称及语言的典雅两个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行文上雅俗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1.
《史记》、《汉书》中的同义词语连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连在一起,表达一个意思,在先秦典籍甚至甲骨金文中就已出现。如金文《杜伯盨》“杜伯作宝米盨其用亯孝于皇申(神)且(祖)考。”亯即“享”,《尔雅·释诂》:“享,孝也。”享、孝同义连用。《左传·僖公九年》:“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越亦陨也,《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左,越于车下”可证。这种现象,反映了汉语由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趋势。到了汉代,尤其是在《史记》、《汉书》等历史散文作品中,同义词连用的情况更为突出,而且还出现了同义词组、同义句子连用  相似文献   

12.
《史记》和《汉书》在某些篇目中不仅内容上有诸多的重合之处,用字上也是大同小异。这些用字上的差异校勘学上称之为"异文"。"异文"中有一部分属于同源词的范围,同源词的显著特征是"音近义通"。本文试图从同源词产生的途径来分析这些异文中的"音近义通"现象,并将这些同源词分为声训同源词、孳乳同源词和方言同源词。  相似文献   

13.
关于秦朝疆域四至,司马迁和秦朝的琅邪刻石各自给出了一个说法,然揆诸史实,司马迁的始皇26年的四至实为始皇33年的四至。而琅邪刻石四至中的西、北二至直到秦朝灭亡也没有达到。司马迁的四至说显然属于误书,而琅邪刻石四至说既可视为秦人在故意夸大自己的功业,又可视为其意在表达一定要在南北用兵的决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史传散文佳作代表《史记》与《汉书》在思想精神倾向存在着明显差异:《史记》儒道互补而《汉书》独尊儒术,《史记》通古今之变而《汉书》尊显汉室,《史记》感情移入而《汉书》不失客观,《史记》兼顾民间而《汉书》倾向上层。  相似文献   

15.
《史记》、《汉书》的对比性研究中,叙事研究的内容广泛,该文旨在通过对两部作品中五篇文章的逐句对比,结合历史状况及司马迁和班固的艺术表达特点,来研究两部作品在行文遣句上用字简繁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东汉末年,荀悦受命以《左传》体即编年史体,重新整理纪传体《汉书》。建安三年,荀悦开始撰写《汉纪》,至建安五年完成。由于《汉纪》据《汉书》而成,乃中国第一部断代编年体史著,故历来不乏探讨两书关系的论著。《汉纪》在史体方面开创先河,但论者鲜有全面探讨《汉纪》与《史记》、《汉书》关系者。其实三书皆记西汉一代历史,而其中所记内容又多有重复,故本文拟通过比勘《史记》、《汉书》与《汉纪》,以补校今本《汉纪》,并据以订正《史记》与《汉书》之讹误。  相似文献   

17.
续释《史记》词语28个,这些词语绝大多数既未被《辞海》、《辞源》(修订本)、《汉语大词典》等普通大、中型语文辞书所收录,也不见于仓修良主编的《史记辞典》。只有个别词语虽被《汉语大词典》或《史记辞典》立为条目,不过,不是因为二书误释,就是因为义项为二书所漏收。  相似文献   

18.
《史记》、《汉书》失载西南夷若干史实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元鼎六年,司马迁奉使巴、蜀以南,亲履今四川西昌、汉源一带,以后根据见闻在《史记》中记载了西南夷。《汉书》大量抄录《史记》相关记载并有所补充。综合汉代及稍后史籍相关零散记载,对武帝时期、昆明的迁徙活动,、昆明被西汉、滇国打败,以及武帝开通博南山道路及经营哀牢地区的史实做了细致考证,可知《史记》遗漏了发生在元鼎六年之后西南夷的若干史实,原因是事件发展过程尚未结束,司马迁对情况了解有限;而《汉书》则失载武帝中后期西南夷的若干史实,主要原因是沿袭《史记》的说法,对相关史实疏于考证。  相似文献   

19.
《史记》、《汉书》是汉代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是汉代文明的记录,它们对于中国历史上历史文化认同意识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史记》的重大贡献在于记述了人文初祖和文明传承的历史联系;《汉书》的突出成就在于进一步描绘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山川形胜和文化交融。二者交相辉映,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恢宏历史画卷的开端。  相似文献   

20.
《汉书.西域传》所载西域各国户口资料的系年史无明文,但有线索可循。从西域一些国家状况分析,可知《汉书.西域传》中所载西域各国的户口资料应是汉成帝时期的数据,确切的系年应为成帝永始二年(前15年)或永始三年(前1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