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2006年度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北航共有5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2.
《江海纵横》2006,(3):25-27
刘燕华: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长期从事区域发展的研究,在山地农业脆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防灾减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和贡献,主持的西藏土地资源评价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依附型道路没有出路目前中国的人均GDP已经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在发动和组织中国进行“第二次革命”的过程中,断然指出,中国要尽快地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为此,邓小平从理论基础、战略目标、战略思路、战略方针、战略重点、战略措施、具体政策等方面,提出和论证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以邓小平科技发展思想作指南,中国的科技发展,一定能再造辉煌。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十六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居于世界前列,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火药等发明为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十六世纪,欧洲一些主要国家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蓬勃兴起,“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马克思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事业的旗手——钱学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介绍了钱学森院士的生平,回顾了半个多世纪来钱老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的极其重大的历史贡献.钱老公开申明,所有当代科学技术学科都应该归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哲学指导下的知识体系.钱老在50多年前就精辟地论述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个论断对当前中国科技政策的制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阐述了钱老对控制论和系统科学的贡献,介绍了钱老<工程控制论>的出版在全世界引起的轰动与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钱老基于所承担的工作性质和经历,总结出系统工程的概念方法,发展了关于复杂巨系统的科学思想,已被科学界和社会各界中许多人所接受,并用于分析解决各类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把出国留学工作置于发展教育与科技的重要位置上。提出当前世界上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必须要重视国家的发展,要坚定不移地搞好现代化建设。必须对外开放,不可闭关自守,派遣留学人员出国深造,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发展中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发展态势。国际间政治、经济、科技与军事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从根本上讲,这些竞争是各国科技的竞争。根据科学社会学的观点,当今科学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综合国力要靠科学技术来提高。科学研究可以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其中基础研究是核心和基础,受到各国普遍重视。为维系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的进步,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业已制度化。各国在国家预算中,都有一定比例的基础研究经费,以推动本国的基础研究,进而促进国家的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有赖于该学科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第11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6次院士大会5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这是新世纪我国科技界最高学术团体的第一次盛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面对新世纪新发展,我国科技界的使命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为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为维护和实现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 江泽民强调,在新世纪的征程上,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事实,深刻认识创新对推动我国科技事…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朱德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 ,诸如 ,怎样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如何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主张对外开放和发展商品生产 ,提出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建设国家。透过他们探索的轨迹 ,可以看出毛泽东侧重于政策原则性方面 ,朱德侧重于具体操作性方面。他们的这种探索既对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 ,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面对21世纪世界科技发展的严峻挑战,深入探索邓小平科技思想,深刻地认识邓小平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坚定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意义重大。文章围绕着邓小平有关科学技术的七个方面的重要思想和观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是潜藏在社会劳动中的生产力,与其他生产力相比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观点,立足具体的国情、世情,不断深化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变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与实践性、继承性和创新性、整体性和目标性相统一,基本经验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立足国情世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理论体系,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为世界上后发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是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科技资源相当丰富,高等教育在科研与发展领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对国家科研发展领域的贡献也非常突出。优化配置科技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并提高科技的产出效益,不仅是加拿大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源泉,还是直接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  相似文献   

13.
浅谈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各国有机农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有机食品的不断需求,中国做为一个农业大国自然也不能偏离这个“有机农业”发展潮流,也不能不在世界有机农业发展当中占有一席之地。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七十的中国农民也必须为世界有机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保护生态...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一世纪的科学与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百年来的世界变化 ,本质上是源自欧洲现代化所引起的全球推进的结果。现代化是一个世界化的过程 ,随着现代化进入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文化的融合与冲突日益强化。 2 1世纪是现代向后现代过渡人类社会信息化的关键时期 ,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和科学技术都进入新的发展周期 ,科学是世纪的核心问题 ,美国仍然企图主宰世界。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进入科技创新时期的中国 ,要关注科学革命的新特征 ,确立文化价值选择观念 ,发展新的科技模式 ,寻找新科学诞生的种子 ,为世界科学的发展作贡献  相似文献   

15.
戴红 《中华魂》2014,(22):24-27
2014年11月10日,94岁的师昌绪院士生命蜡炬燃尽,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师昌绪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最高奖获得者、杰出的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他不仅是我周高温合金研究的奠基人、材料腐蚀领域的开拓者,更是参与困家科技政策制定的战略科学家,为中国的材料科学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  1 0月 2 3日 ,英国科学和创新部长戴维·萨斯伯里勋爵一行访问了我校 ,并应邀作了关于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专题报告。报告会在我校逸夫科技馆学术报告厅举行 ,数百名师生出席。作为皇家勋爵 ,戴维·萨斯伯里部长有着不同凡响的人生之路 ,他为发展英国的科技和教育事业以及为加强中英科技和教育合作做出了独到的贡献。报告会上 ,首先由顾冠群校长简单介绍了我校的百年发展历史 ,并对萨斯伯里部长的来访和为我校师生作报告表示热烈的欢迎。随后报告开始 ,部长回顾了英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对世界的卓越贡献 ,对英国政府推进科学创新及促进…  相似文献   

17.
孟红 《中华魂》2017,(11):57-61
王淦昌,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上的求新与创造,他的名字始终和科学上的重大发现紧紧联系在一起:探测中微子、宇宙线研究、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两弹突破、大型X光机、惯性约束核聚变……对于王淦昌一生的成就,曾有评论说:"任何人只要做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就足以在中国科技发展乃至世界科技发展历程中名垂青史。"王淦昌用自己崇高的精神和人格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年轻的科技人员。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大,并普遍被人们所认同。本文着重分析和论证了科学技术对世界新格局的划分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作者认为,科学技木是世界格局演变的原动力;各国政府都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其综合国力的象征;科学技术为国际新秩序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带来了新的态势。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的世界不是哪一个国家来控制局势,而是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世界科学中心从古至今经历了六次大的转移,弄清楚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条件和基本规律,对于科学规划中国的科技发展和促进中国科学技术进步意义重大.分析当代世界科学发展的方向和中国科学技术的现状,结合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基础,预言通过30 ~50年的发展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20.
高等院校是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它通过教学、科技两个中心环节在不断向社会输送专门人才的同时,也直接为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贡献。作为一所高质量的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