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献之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大家之一,他的书法表现个性,形式独特,其章法更是他书法表现个性的武器,王献之通过其独特的章法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其连贯美、虚实美、和谐美等为王献之的书法注入独特的艺术价值,充分表现了王献之书法的章法美。  相似文献   

2.
历来人们总是把王献之与其父王羲之并提,称为“二王”。虽然父子二人在开一代书风上,对中国书法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两人毕竟各有所长,风格亦不甚相同。王羲之擅行书、楷书,其字虽妍媚流畅,但还是偏向中正平和;王献之擅草书、行书、楷书,其字神爽气清,颇有仙风道骨。在此,笔者不揣浅陋,就王献之书法艺术的风格成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杨谔 《江海纵横》2005,(1):39-39
偶有闲暇,我的脑海里常会不自觉地冒出这样两个问题:什么是书法?学习书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两个问题问得看似“白痴”,但我发觉,对于不同的人,他们的答案又都是不同的。有的人认为:书法就是用毛笔写字;有的人认为:书法就是书写的技法;有的人认为:书法就是需要精心构思的一门造型艺术。而对于王蓝青先生来说,书法,就是通过书写来表现自己,就是书写自己的学养、襟怀。学习书法,对于有些人来说,  相似文献   

4.
八大山人书法创作大致可以60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博采百家,面貌繁复多样,后期个性鲜明,成就卓著。在众多的古代书法家中,八大山人师承最多的是钟繇、王献之、欧阳询、黄庭坚、董其昌等5家。八大山人书法的独创性表现在:运用秃笔淡墨,笔画圆浑劲健,结体险怪多变,布局疏朗大方,气韵宁静高古。  相似文献   

5.
李白与谢安     
李白十分推崇谢安,诗文中出现次数很多,因为谢安适合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李白与谢安的气质相似,人生态度也有相似之处,生活理想也很相似。隐居待时、功成身退,是李白仰慕的政治理想;狂傲自负、志存高远、不慕荣华是李白钦佩谢安的另一方面。然而,谢安既有政治才能,又有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和特殊地位,建立了盖世奇功。李白富有政治热情而无政治才能,也缺乏政治家的素质;政治理想没有实现,但不幸的经历却成就了世界级的诗人。  相似文献   

6.
帖学与碑学是书法艺术中的两大流派。自清代碑学形成后,碑帖之间孰优孰劣成为书学上争论的焦点,碑学大师康有为认为帖学书派自唐宋而下柔弱无力,大力提倡六朝碑版书风,实是矫枉过正。清代帖学的衰退是因其背离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精神,艺术上陷于僵化造成的。碑、帖属于不同的美学范畴,因此不能厚此薄彼,而应将之置于同一个审美层面上,对它们加以全面认识并作出艺术取向上的定位,唯此,对当代书法的健康发展才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云门寺与王氏书法传承渊源极深,晋时为王献之故宅,陈隋间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居云门寺,藏<兰亭序>真本并授法于虞世南,唐贞观中,唐太宗于云门寺赚得<兰亭序>并大加推崇,从此确立了<兰亭序>"古今法帖第一"的地位.云门寺自东晋至唐以来一直是王氏书法的重要传承之地.  相似文献   

8.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俩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王徽之也是他的儿子。  相似文献   

9.
就张怀瓘的书法品评观点进行了浅显地论述。在以唐太宗为首的"扬羲抑献"学书观点之下,朝野上下莫不学习王羲之书法,以致王羲之有"书圣"之誉。同时,王献之却遭到了时人的贬斥。张怀瓘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重新评"羲献"。且张怀瓘对当时盲目崇拜"二王"书法的人进行了批评。另外,人品也是张怀瓘评论书法的一个标准。张怀瓘评论书法的态度很值得赞扬,对学习书法的人会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对当今的文艺评论界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东山再起     
东晋谢安,字安石,出身名门,少有重名。与当时大多数名门子弟不一样,谢安对踏入仕途长期持一种观望甚至拒绝的态度。年轻时,谢安曾短暂地被征辟为司徒府幕僚,担任佐著作郎的职务,但很快就被他称病推辞掉了。嗣后在长达20年的岁月里,谢安一再拒绝官府征召,隐居于会稽东山,与友人“出则鱼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过着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然而,长期的隐居生活并没有使谢安为世人所遗忘,反而背负了“安石不出,如天下苍生何”的众望。直到40岁左右,在重整时局与重振家风的双重压力下,谢安才应召出仕,走出东山。后累迁为相,指挥打胜了“淝水之战”,使东晋转危为安,建立了不朽的功业。“东山再起”也因之成为千古流传的典故。  相似文献   

11.
元代兴起了书法复古潮流,其核心问题是推崇二王、向二王笔法回归。学习书法最主要的途径是取法历代名家,临摹经典作品,不同的取法对象常常对应着不同的书学观和不同的书法风格、审美趣味的追求。从南宋中后期到元初,文人们的书法取法观念发生了变化,从晋唐并立、由唐溯王转变为直取二王。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元人无法掌握可靠的魏晋书法资源,在对二王笔法的探寻上陷入了误区,虽作出了王羲之用笔内擫、王献之用笔外拓的总结,但并没有阐述清楚究竟何为二王笔法。书法复古潮流的最终结果是以向二王书法回归的名义造就了赵孟頫的形象,赵孟頫书法成为二王笔法的样板,成为元人竞相学习的对象,改变了复古潮流所提倡的直取二王的初衷,出现了实践与观念偏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东晋王献之雅好曹植的《洛神赋》,一生中曾书写过数十次.王献之的“洛神”情结,与王献之的道教信仰、婚姻生活及魏晋的审美风尚有关.王献之笃信道教,有出尘之思,《洛神赋》所描绘的神仙世界合乎他的审美期待;王献之的婚姻悲剧与《洛神赋》所述爱情悲剧非常相似,王献之书写《洛神赋》,似为宣泄悲情;此外,《洛神赋》的“悲”、“美”风格,乃魏晋文艺的主调,王献之喜好《洛神赋》,当受时风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语林>在东晋曾经十分受欢迎,但是在被谢安指责描写不真实之后,此书就不再流行,至唐初便散佚了.学界一般认为它的散佚是谢安否定的结果.其实,谢安的批评只是使之不再盛行,并没有使其散佚.南朝宋时便有学者揭露谢安为泄私愤而否定<语林>的真相.当时的许多学术著作也引用<语林>的内容作为佐证,可以看出,南朝人对其内容的真实性是认可的.而导致它散佚的根本原因是<世说新语>的出现及流行,因为<世说新语>与<语林>的内容相似,而在艺术性、作者社会地位上又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王铎(公元1592年——公元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又号十樵、痴庵、痴仙道人、嵩淙道人、烟潭钓叟等,卒谥文安。河南孟津(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人。明末清初之际著名书法家。他于书法,诸体皆工,尤以行草为精。《图绘宝鉴续纂》云:“(王铎)书法二王(王羲之、王献之),行草为最,种种法帖鸣世。”清代著名书画鉴赏家段春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汉字书法是一种特殊的高层次的艺术形式,其审美情趣源于中国人固有的哲学思想和为人做事原则.书法之道有利于使自己形象完美、事业成功.  相似文献   

16.
在上虞县的西南,上浦乡曹娥江东岸的东山上,有一座“谢安墓”,一个园形土堆,面南立有一块高2.35米,宽0.47米的墓碑,上镌“晋太傅谢公墓”六个楷书大字。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有人对它深信不疑,认为“谢安始葬于建康(今南京)梅岭岗,后其裔孙迁葬上虞东山。”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与文献记载不合,实有辨析的必要。谢安是东晋杰出的政治家,关于他的生平,《晋书》有传,他官至使持节侍中、中书监、大都督杨荆等十五州诸军事、卫将军、太保等、死于东晋太元十年(385年)八月,“时年  相似文献   

17.
六朝时代之世族无不重视对子弟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佳子弟,以延续和光大门第。作为当时地位最为显赫的家族门第之一,陈郡谢氏也如此,其家族发展史上最关键的代表人物谢安极重家教。据相关记载,谢安家教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儒家礼法为核心的“仪范”、子弟的从政态度与能力、玄学清谈及文学艺术等。谢安之家教在遵循普遍规律的同时,表现出了诸多具有家族印记的特点,这不仅体现在其家教内容上重视玄言与文学,更体现在其方法上强调启发、平等、身教及重视子弟的独立思者与个性自由等。  相似文献   

18.
杨再春先生的书法厚重古朴,飘逸灵动,在中国的书法界享有很高声誉。他自己始终执著地认为书法是一种习承前贤又超越自我的艺术,是用自己的自由之笔,写自己的自在之趣,抒自己的豪迈激情。杨再春祖籍河北唐山,因身材高大,长得魁梧、肤色黝黑,加之整日劳作于黑白线条之间,陋室被墨香所萦绕,久之,人们便称他为“墨人”,“墨人居”也便成了他的堂号。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李邕书法当属王羲之体系,但李邕书风并不死守右军法度。李邕被贬遵化后因立功出任澧州司马时,他的书风开始发生转变。李邕书风的嬗变可以《端州石室记》作为分水岭,在此之前李邕恪守右军风规几乎不事加减,之后他不断融合北碑的意趣,晚年作品更是掺进了王献之的笔调。李邕书风的嬗变体现了初唐转入盛中唐时社会主流审美思潮的改变。他首创性地把北碑的结体和运笔运用到行书实践中,一改王系书法妍美精谨的面目,开创盛中唐宽博雄浑之气象。  相似文献   

20.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则谢安指责《语林》描写不实,从而使之被废弃的故事,于此许多学者认为刘义庆会从中吸取教训。本文从《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两则关于《语林》的故事出发,认为刘义庆对《语林》是欣赏的,对它的被废弃是同情的。《世说新语》追求内容的真实性并不是因为吸取了《语林》被废的教训,而是魏晋时期对小说的创作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