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策:不治人,难以成大事 02.把他人的能力.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有人说.曾国藩惯于放弃笼络人心的一切做法.只懂得自己治身治心,其实这是错误的。《清史稿》有记载:曾围藩功成于善治。何谓善治?治者,得也。说通俗一点.即要学会笼人。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关键在于他能否把与自己交往密切的人力资源转化为自己的资源,把他人的能力,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曾国藩就是一个善于把别人能力化为己用的人.因此.他是一个善治高手!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 《决策探索》2005,(12):86-87,92
中国向来以“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作为友道至高境界,但实际上,不但“富贵不相忘者”极少,而能够“同患难”的就更是少而又少。曾国藩在湘军中灌输一种灵魂,就是“生死不弃”,这也是湘军这个团体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曾国藩认为说得到,自己也必须做得到。.他进驻祁门险地就是将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同时,他又让幕僚们离开这个生死之地,颇有点独行侠的气概。  相似文献   

3.
李云飞 《决策》2014,(1):88-88
不久前,中部某市对所辖区县的领导班子进行了一次微调,其中一位身任政府常务副县长的80后得到升迁。有人认为这是他沾了年轻化的光,还有人认为他是有背景:我则认为,他是懂得有权“不”用。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最大的特点是内清外浊,内方外圆。如果给清官分类的话,曾国藩应该归入"非典型类清官"。一方面他的"清"货真价实,问心无愧。在现存资料中,我们找不到曾国藩把任何一分公款装入自己腰包的记录。他终生生活俭朴,"夜饭不荤"。晚年位高名重,其鞋袜仍由夫人及儿媳女儿制作。及至身后,他只剩下2万两存银,在晚清时代确实算得上相当清廉。但另一方面,曾国藩的轶事中缺少"囊橐萧然"、"贫不能殓"这样容易涌动人悲情的极端化情节。在中国人眼里,真正的清官,必须"清可见底",一尘不染。曾国藩远没有清到这个程度。海瑞等"典型清  相似文献   

5.
流沙河说,曾国藩既可恶又可 怕。他写了一篇随笔《可怕可恶的曾国藩》评说之。说曾国藩可恶,不是新论,罗尔纲先生早就给曾国藩定过性,说他是“一个大  相似文献   

6.
唐振常 《领导文萃》2010,(11):105-109
李鸿章在世时,声誉之隆,两宫特别是慈禧,对他的宠信之深,一时无出其右者。朝中人望,他已驳驳乎凌驾于乃师曾国藩之上。曾国藩讨捻无功,继之者为李鸿章,居然功成;曾国藩于直隶总督,处理天津教案,措置失当,连《清史稿》本传也说:“津民争怨之。  相似文献   

7.
郑光辉 《领导文萃》2010,(11):55-58
桃李满天下的曾国藩 曾国藩本人虽不善带兵打仗(曾亲率大军上阵,结果全军覆没,几乎跳江自尽),但他那帮连皇帝圣旨都敢不遵的湘军悍将只要收到他的书信,就立马变得服服帖帖。  相似文献   

8.
杨敏 《决策》2008,(8):10-13
5年时闻,发生在温州、江苏等地零星的创新举措,已经被大面积复制为一种常态他的行政传播活动。对于电视,政府从不懂得利用到开始懂得利用,杜骏飞认为,这个过程本身可以看做是政府不断走向媒介科学、走向管理科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郦波 《领导文萃》2014,(22):37-39
正赵烈文虽然是个书生,但对军事、经济、天文地理、医易阴阳,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年少即有才名。有人向曾国藩推荐赵烈文。曾国藩见赵烈文一脸傲然之气,就想杀杀他的锐气。曾国藩带着赵烈文,到最能打恶仗的一个军营阅兵。曾国藩问他,手下的表现怎样,赵烈文说:"此营军气已老,恐不足恃。"曾国藩不以为然,觉得是一派书生狂言。赵烈文知道曾国藩瞧不起自己,告辞了。一个月后,在一次战役里,赵烈文所说的这一营部队大败溃散。曾国藩三顾茅庐,又把赵烈文请回来。  相似文献   

10.
姜汝祥 《领导文萃》2008,(17):52-54
中国的企业家中,公开或半公开地以曾国藩为榜样的大有人在,所以我下决心去攻读一下曾国藩的东西,力图搞清楚他有什么值得我们的企业家如此神往。  相似文献   

11.
正浇花要浇根,交人要交心。根深叶才茂,心齐土变金。企业员工队伍的培育和建设如同浇花,而企业的发展壮大则必须依靠"上下同欲"之心——实施"心力管理"。这就是为什么说,要搞坏一个厂,只须一个不好的厂长就够了;而要搞好一个厂,必须全厂上下齐心努力才行的道理所在。《心力管理》是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鹏凯先生的一本书名。"心力管理"一词是他的创造,是他经营企业30多年苦辣酸甜的提炼和升华,也是他对企业管理理论宝库的一大贡献。这源于他充分占有一手资料,拥有无可辩驳的发言权和他完全掌控的据点——"黑松林"。  相似文献   

12.
作为湘军最高统帅,曾国藩一年净收入可达白银五千四百两,带兵十二年,合法工资收入可达六万四千八百两。何况他又拥有绝对的财政权。湘军军费的发放,全靠他一支笔。从咸丰三年创建湘军到同治七年战事基本结束,曾国藩先后支出军费三千五百万两左右,由于没有正规的财政制度,曾国藩完全可以上下其手,大笔纳入自己的腰包。如果曾国藩稍有贪念,则十多年军旅生涯,积累百万资财实在是太轻松的事。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在担任礼部侍郎期间,很欣赏李鸿章。这天,李鸿章前去拜见曾国藩。差役告之曾大人在洗脚,让他稍等。等了两个时辰,曾国藩才传见他。  相似文献   

14.
李鸿章是一个优点十分突出缺点也非常明显之人。曾国藩在欣赏他的优点的同时,对他的缺点也不忘敲打,敲打不掉则予以包容。李鸿章千里迢迢到江西投靠曾国藩时,起初并未受到曾国藩的热情接纳,  相似文献   

15.
对湘军的控制和影响,他恐怕要大于曾国藩,但早逝使他过早地被湮没在同时代诸位忠臣名将的光影之下。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之所以引人注目石中一.《曾国藩》热与时代特征《曾国藩》热固然与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本身的魅力,以及该书作者唐浩明先生的极为成功的艺术创作分不开,但仅凭这两点恐怕还不能完全解释《曾国藩》之所以如此受国人,特别是精英阶层的厚爱。《曾国藩》热肯定是...  相似文献   

17.
“从政要读《曾国藩》”,显然是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带来的轰动效应之一。《曾国藩》热固然与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本身的魅力分不开,但仅凭这一点恐怕不能完全解释《曾国藩》之所以如此受国人、特别是精英阶层的厚爱。《曾国藩》热肯定是反映了身处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于那个时代的一位伟人产生的带有时代特征的共鸣。本刊也曾断断续续地选用过这方面的几篇好文章,从官场、际遇、心智、人生等侧面,或褒或贬地把这样一个晚清重臣、赫赫有名的曾文正公,从我们认为有意义的特定的角度,引介给大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认为这确确实实是一部好书,而有关方面的评论中也确确实实有不少很值得一读的文章。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的好友欧阳兆熊,写过一部有名的笔记,叫《水窗春呓》,里面写了不少关于曾国藩的史事。在“一生三变”这条笔记里,有这样一句话:“(曾国藩)尝自称欲著《挺经》,言其刚也。”关于曾国藩的“挺经”,曾国藩的孙婿吴永在所著笔记《庚子西狩丛谈》卷四中也曾谈及,他记李鸿章曾对他说:“我老师的秘传心法,有十八条‘挺经’,这真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李鸿章所说的老师,就是曾国藩。曾国藩是否确曾著过“挺经”呢?从这里举出的两条笔记看,似有两种可能:一是著过;领导一是仅仅有腹稿。若是著过,大概也只是自藏本,因为从未见过有《挺经…  相似文献   

19.
赵烈文是曾国藩的机要幕僚.他于咸丰五年(1855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同治六年(1867年)三入曾国藩幕府,在曾国藩身边总共待了8年时间. 在曾国藩幕府工作期间,赵烈文还根据曾国藩的安排和要求,前后两次到曾国荃幕府帮助工作,亲眼见证了湘军攻克金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曾国藩总共四五百号幕僚中,赵烈文极有可能是唯一一个同时在曾氏兄弟幕府兼任机要幕僚的人. 同治三年(1864)六月十六日中午,湘军攻进太平天国都城金陵.下午五时左右,赵烈文听说曾国荃回到了老营(曾国荃指挥部),就和众人一起前往祝贺.曾国荃穿着布衣,光着双脚,汗泪交流,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他制止大家不要祝贺,然后拿出一份提纲交给赵烈文,要他据此起草奏折.赵烈文很快写出初稿,亲手交到曾国荃手上.  相似文献   

20.
魏羲之 《领导文萃》2012,(1):98-100
曾国藩对左宗棠有知遇之恩,如果没有曾国藩的提携,左宗棠很可能一辈子终老桑梓,默默无闻。左宗棠在曾国藩麾下的幕府生涯为后来他纵横官场积蓄了足够的资源。说两人有师生之谊并不为过,左宗棠一直把曾国藩当作自己的老师看待,执弟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