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周骅 《船山学刊》2012,(3):112-116
晚明佛教的信仰形态,呈现出儒佛互渗、净土独盛、佛典流行的新特质。晚明佛教并不是处在衰落之中,而处在由正统的"出世宗教"向近代"入世宗教"的转向之中。这种世俗化转向,是明代皇权的强化、僧伽组织的变革、士绅阶层的支持等多重因素的合力。晚明佛教的世俗化转向,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重要构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近年的文史哲与艺术等学科的研究中,晚明时期被越来越清晰地描述成一个历史转型期。在书法史上,徐渭和黄道周为代表的书家的作品同样具有这种转型性特征。本文借鉴社会历史学的研究成果,勾勒了晚明时期中国社会早期近代化的特征并对应晚明书法的转型性特征,认为这股书法潮流与当时中国社会早期近代化的某些特征是相一致和互动的。  相似文献   

3.
明清易代与中国近代化的迟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佩琦 《河北学刊》2008,28(1):72-75
[主持人语]中国古代社会是缓慢发展的还是停滞不前,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自身能否滋生近代因素,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在哪里?这些都是中外学者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些争论,不仅关系到对中国古代历史面貌、发展走向的认识,而且关系到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和革命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而争论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明清之际的人们常说,晚明是一个"乾坤迸裂"的"极乱世界"。晚明社会发生了巨变,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那么,晚明社会都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性质是什么,走向哪里,究竟遇到了什么障碍,它是不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这些都是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和讨论的。为此,《河北学刊》与中国明史学会组织了这次《晚明社会变迁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专题讨论,以期通过学术争鸣和互相切磋,将这一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张显清 《河北学刊》2008,28(1):63-67
[主持人语]中国古代社会是缓慢发展的还是停滞不前,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自身能否滋生近代因素,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在哪里?这些都是中外学者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些争论,不仅关系到对中国古代历史面貌、发展走向的认识,而且关系到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和革命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而争论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明清之际的人们常说,晚明是一个"乾坤迸裂"的"极乱世界"。晚明社会发生了巨变,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那么,晚明社会都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性质是什么,走向哪里,究竟遇到了什么障碍,它是不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这些都是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和讨论的。为此,《河北学刊》与中国明史学会组织了这次《晚明社会变迁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专题讨论,以期通过学术争鸣和互相切磋,将这一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5.
刘志琴 《河北学刊》2008,28(1):67-70
[主持人语]中国古代社会是缓慢发展的还是停滞不前,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自身能否滋生近代因素,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在哪里?这些都是中外学者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些争论,不仅关系到对中国古代历史面貌、发展走向的认识,而且关系到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和革命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而争论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明清之际的人们常说,晚明是一个"乾坤迸裂"的"极乱世界"。晚明社会发生了巨变,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那么,晚明社会都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性质是什么,走向哪里,究竟遇到了什么障碍,它是不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这些都是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和讨论的。为此,《河北学刊》与中国明史学会组织了这次《晚明社会变迁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专题讨论,以期通过学术争鸣和互相切磋,将这一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3,(12):120-127
明中后期,随着商业出版的发达,日用类书的出版空前繁荣。此时的日用类书,无论是综合性的还是专门性的,内容都比较丰富,可谓包罗万象。综合性的类书内容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很多内容与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和市民社会的初步形成以及消费社会的兴起息息相关,它是晚明商业社会和消费社会的呈现,从中可以看出晚明是一个奢华的社会、享乐的社会,也是一个包容和开放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陈支平 《河北学刊》2008,28(1):70-72
[主持人语]中国古代社会是缓慢发展的还是停滞不前,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自身能否滋生近代因素,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在哪里?这些都是中外学者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些争论,不仅关系到对中国古代历史面貌、发展走向的认识,而且关系到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和革命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而争论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明清之际的人们常说,晚明是一个"乾坤迸裂"的"极乱世界"。晚明社会发生了巨变,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那么,晚明社会都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性质是什么,走向哪里,究竟遇到了什么障碍,它是不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这些都是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和讨论的。为此,《河北学刊》与中国明史学会组织了这次《晚明社会变迁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专题讨论,以期通过学术争鸣和互相切磋,将这一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8.
晚明的孟称舜是继汤显祖之后的又一个卓有成就的戏曲作家,其戏曲作品以重情为主要审美标准,曾被时人称为“言情家第一高手”。孟氏在戏曲中传达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在当时具有一种超现实意义,究其原因,与晚明时期激烈变化的社会现实、学界的思想解放、士人的逐渐觉醒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重建社会重心: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传统中国,士大夫为四民之首,宋明以后形成了一个“士绅社会”。晚清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士大夫再次成为自由流动资源,“士绅社会”逐渐转化为“知识人社会”。这一“知识人社会”拥有学校、社团和传媒三个重要的公共建构,这使得知识分子的文化影响力空前地提高。然而由于“知识人社会”的独立性质,又使得知识分子们与社会发生了制度性的疏离,以至最后自我边缘化,无法重建社会的重心。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4,(10):120-129
憨山德清是晚明佛教四大师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德清何时成为佛教大师?有何佛学思想和实践?万历前期,他住锡崂山十二年,完成个人佛学证悟,禅教兼通,尤致意于华严;提倡禅教一致,强调净土念佛,鼓吹三教合一等,佛学思想基本形成,引领中国佛教的前行方向;复兴崂山、北京等地佛教,崂山佛教兴起,成为"东海洋洋佛国";为王臣士庶等信向,明神宗之母李太后成为其俗家弟子,在当时社会有很大影响,从一名高僧成长为晚明佛教大师。  相似文献   

11.
刘建平 《阴山学刊》2007,20(5):86-92
90年代以来,从市民社会论、社会转型论到社会断裂论,一个立于比较充分的实证研究并能完整阐释中国社会基本结构特征的中国认识还没有形成。如果从政治史、社会史来分析,无论是"不断革命"的传统社会主义时代的阶级斗争,还是"改革开放"以后新时期发生的假冒伪劣活动的社会化,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着一种冷战性的社会关系。社会冷战论可以作为分析中国社会的新范式,并为新的改革提供方向性的知识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田辰山 《文史哲》2006,4(4):141-149
韦伯“一般过渡理论”和“三个理想权威模型”的概念范畴,不具备对中国社会和政治权威作合理解释的效力。其“理性”是狭义的,其“法制统治理想类型”的模式化缺乏严格定义。中国政治不是西方那个攫取权力的角逐概念,是料理社会、人世事物。一个治理者的政治,取决于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和实行什么样的政策。中国的法,多是处理政事的具体办法或指导性规则的概念。实在经验中不存在这样的“理想类型”能表述的事情;关键不是理性不理性,也不是“魅力”还是“理性法制”,问题在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人,把攫取利润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是这个目的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3.
傅晓华 《云梦学刊》2005,26(3):67-69
人类个体对自由解放和满足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和原因。人类的文明进程又在不断地促进这些自由解放和满足。无论过去和现在,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化状态。要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就要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异化状态。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但那需要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如果我们在不放弃这种追求的同时能通过现代法治争取一些立竿见影的效果又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从人类文明进程来说,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法治的最高价值和灵魂。  相似文献   

14.
论民国时期新学术范式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转型和学术创新的重要时期。新话语模式、新的思维模式、新的学术精神、新的学术方法的相继确立,标志着代表现代学术转型的新范式的确立和学术界对这一范式的认同与遵循。  相似文献   

15.
陶庆 《文史哲》2005,19(2):141-149
学界对于“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之概念工具存在理解歧义与混用,“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两者均超越了中国化国家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特殊国情,“资产者公共领域”可能是更实际的学理研究路径。在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领域中间,是一个广泛、深邃的市民社会转型地带,并呈递进式状态,朝着市民社会的终极方向演进。当代中国的国家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学理研究角度应是民间商会基础上的“资产者公共领域”,而非公共领域甚至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6.
王玲  王大伟 《阴山学刊》2012,(2):107-110
慈悲与宽忍是佛教的重要思想,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这两种思想逐步融入中华传统文明中,无论是对提升民众道德修养,还是为政府提供治世之方,都有他们的踪影。佛教中的慈悲与宽忍思想不仅对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果研究得当,其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样会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章敏 《云梦学刊》2013,(3):113-118
在"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曾发生过一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女学生李超之死,这一事件所关涉到的核心法律权利即女性家庭财产继承权,而这是女性经济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适专门为此所写的《李超传》也成为中国现代对女性财产权进行观照的最重要文本,"可以用做研究中国女子问题的起点"。即使到今天,虽然国家赋予了女性和男性平等的法律地位,但是在中国广大乡土社会里,习俗的力量仍然强大无比,很多女性仍然没有实际享有家庭财产继承权等多项权利。因而我们今天再次审视和研究《李超传》,并以此来观照当今女性生存状态,仍然很有必要而且充满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郑亮 《云梦学刊》2009,30(5):92-96
西域作为中原文化整体想象的结果,在东方文化的价值体系中曾经长期承担的作为东方文化的互补和参照的功能。在大唐帝国时期,中原文化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域实际上已逐步融入了中原文化,西域以西替代了曾经的西域的角色,也就是说西域实现了由他者向自我的角色转变。通过理解作为与东方文化相对的西域文化,对于理解今天的新疆地区的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中国绅士的条件和地位得以逐步地固定下来,随之,在政治体制中也形成了一种隐性的绅衿支配。随着幕友阶层队伍的扩大和游幕制度化,在清代各级地方政府逐渐形成了一个轮廓较清晰的官僚、幕友、胥吏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牵制的三维体系。在“异族”统治下,这种隐性的绅衿支配体系虽然伴随着许多弊害,但在使中国封建社会保持相对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已经兴起并且迅速成长壮大。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不仅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公共政策的执行主体、执行方式、执行监督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公民社会在影响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可以通过构建多中心公共政策执行网络实现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执行影响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