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孙书第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2,(4)
经常参加社会变革的运动,用文学的形式促进社会的进步 作家应该投身于社会变革的运动,成为社会变革的鼓动者,用手中的笔去战斗,用自己的文学作品去促进社会的进步,这是作家柳青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基本思想。 正是由于柳青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从早期创作开始,就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所以,他的作品总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和鼓舞人民奋进的力量。他早期的短篇小说,大都取材于抗日斗争生活。在那个残酷的斗争年代里,人民为了免于祖国的危亡和争取民族的生存,团结一致,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斗争。斗争的艰苦和残酷,考验着每一个为了民族解放而战斗的人。投降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奋斗才能解救我们中华民族.柳青以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和感情,拿起笔来,参加了鼓动抗战的斗争。 相似文献
2.
吴云生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1982,(2)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人(现属抚州),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的首领。作为文学家,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创作实践上,他能诗善文,留下了为数丰富的作品和著述,其中不少成为烩炙人口的名篇。特别在散文写作上更自成一体,成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文学理论上,他也卓有建树,与同时代的思想家李觏(江西南城人1009——1059年)等人,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以其新学为思想 相似文献
3.
周英飒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3):49-52
林徽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才女,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建筑师,她同时又是一位有着独立文学思想和独特鉴赏眼光的评论者、文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作者试图从林徽因的评论和散文中梳理其文学观念,并结合具体文本,就她深受中西方双重文化的影响,来分析其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5.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08-108
张清芳、陈爱强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10期撰文指出,纵观台湾作家柏杨在五十余年间的文学创作,贯穿其中的是对中国现代市民自我主体性的建构。对这一创作主旨与文学思想,他通过“破”与“立”两个面向来实现,前期创作以“破”为主,旨在清除中国愚昧民众负载的封建传统文化和国民劣根性。 相似文献
6.
杨玉华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4,(3):37-39
陈师道作为苏门文学集团的重要成员,对当时所盛行的诗、词、文、赋、诗话、笔记等文体都有所涉猎,而以诗歌创作成就为最高,与黄庭坚并称"黄陈",被后世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研究论析陈师道的文学思想,对于深入研究苏门文学集团、南北宋之交诗坛状况及"江西诗派"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唐初史学家的文学主张为唐代文学的繁荣指明了方向,魏徵在其所修的史书中对文学的历史及发展作了概括性的评论。魏徵充分肯定了六朝文学在诗歌审美方面的优秀成果,否定其格调低下、情多哀思的浮靡文风;在肯定文学“匡主和民”的政教作用时,也不排斥文学的抒情写愤、畅达情志的缘情作用;在南北统一的社会背景下,取南朝清丽华美的风格,加之北朝的意理气质,倡导文质彬彬的新文风。魏徵对《楚辞》、汉赋、齐梁的重要作家评价很高,主要是肯定作品的华丽文采。魏徵对小说的认识沿袭班固旧说,但重视小说考察风俗的作用,显示出政治家的功利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8.
于敏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29-131
金朝代文坛上"苏学盛行"。金代文人王若虚对苏轼理论的接受,既有吸纳、借鉴,同时也有批判。王若虚对苏轼诗词尤为推崇,尊苏词为古今第一,在赞赏苏轼诗歌自然流畅、随物赋形的创作审美风格的同时,也深刻指出了苏轼作品中的诸多弊病。王若虚在创作过程中努力学习苏轼,其作品深具东坡风神。 相似文献
9.
潘定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93-96
苏轼民族意识的进步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在民族危机上积极的战守意识 ,倾向民族和平的共存意识和倡导民族交流的融合意识。苏轼民族意识可谓是其“大儒精神”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试论吴伟业的文学思想及其渊源林启柱吴伟业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留传于世的诗作有近1200首之多。然而他这样一位大家,却不注重文学见解的系统阐发,致使其文学思想未能引起人们重视,至今学界未见专文论说。众所周知,吴伟业创作倾向于复古。他本人也以复古者自命,... 相似文献
11.
林冠群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1)
苏轼是一个勇于革新创造的诗人,在他的一生中,他为他的那个时代的文学艺术立下了许多带首创性质的勋业。这里我想谈他的和陶诗。苏轼的和陶诗共四卷,一百零九首(施注苏和陶诗共一百二十二首)。这在历代诗人的唱和诗中确实是个创纪录的数字。那么,苏轼的和陶诗究竟有何价值?应该如何评价?过去评论界对这个问题的涉及较少,因此本文愿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求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2.
陈开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68-70
苏轼的婉约词超尘脱俗,别具特色。无论是“似花还似非花”的咏物词,还是“清丽舒徐”的言情词以及高雅的怀古词、赠人词,都“高出人表”,体现了典型的士大夫词风,因而他对婉约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李鹏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初唐绝句萌芽形成,中唐繁荣,晚唐至宋初基本定型,不同时期的绝句呈现不同的特色。苏轼是继宋代欧阳修、王安石后大量创作绝句的诗人。他的绝句在宋代自成一体,自具特色。苏轼创作的绝句数量众多且绝句艺术风格多样,表现手法多异,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现就苏轼绝句创作的艺术手法和特征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4.
周慧珍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
一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一切文学都是语言艺术,散文自不例外,因此散文家们(当然不仅仅是散文家)都在语言上下功夫,努力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来准确表达思想内容,以发挥散文的社会作用和美感作用。苏轼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提出过很多具体意见: 首先,祟尚自然平易,倡言“辞达”。苏轼文艺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崇尚自然平易,他的“随物赋形”、“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等观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苏轼的思想方面、政治方面和为官时的言行方面作了细致分析,让人看到的苏东坡不仅是一个文学家,还是一个为官清正、身体力行、勤政爱民的官员. 相似文献
16.
柯大课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
我国的咏物诗歌有悠久的传统,诗人寓情于物,通过咏物表现自己的理想、感情,如屈原的《桔诵》、骆宾王的《咏蝉》等,词出现后,咏物仍是传统题材,敦煌曲子词中就有咏剑词等.但到末初,词用来娱宾遣兴,咏物词多寄托男女爱情,或者用来描摩物态,内容狭小,缺乏深刻的社会意义.北宋的咏物词到苏轼才以成熟的面目出现.苏轼咏物词数量不多,只有二十几首,但大多有寄托,有较深刻的社会内容.他的几首著 相似文献
17.
试论苏轼赋的形象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民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
苏轼的赋约二十五篇,除了其中六篇献给皇帝,其余十九篇基本上是言志抒怀之作。不过这些赋不同于汉代赋家旨在劝谏,也不同于魏晋文人意在抒情,而是作者不同时期里的心态流露。它们集中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执着地反思人生的探索精神,艺术地表现了他对现实人生的独特的看法;也就是说,这些赋重在表现自我。这一点,使赋中的形象具有了新的特征,这就是契合性、奇幻性和浓缩性。 相似文献
18.
杜松柏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29-33
苏轼是宋代著名散文家。他总结前人散文写作经验,并结合自己写作实践,提出了独到精辟的散文风格理论。本文从“辞达”、“文如其人”、“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多样化,个性化”几方面,论述了苏轼散文风格观的理论基础、现实基础、核心及表现特征。苏拭的散文风格理论,在散文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周慧珍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
“文以意为主”,这是我国古代散文写作中的优良传统。所谓“意”,就是作家在执笔以前所形成的主题思想和中心内容。优秀的作家在著文时,无不是首先以“达意”为主要原则的。对文章的“意”,苏轼一向很重视。在已经掌握了素材,准备动笔之时,他强调“意”在文中的统摄作用;而在想要作文之前,他更提出要“有意而言”这个前提条件。相反,腹内空虚,却偏要搜索枯肠,硬挤出文章来,他是极端反对的。既然苏轼如此重视“意”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那么他自然不会对散文立意掉以轻心。事实上,他的散文创作也大多是命意新奇,别开生面的。由于他散文著述宏富,所以题材 相似文献
20.
周晓音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本文从苏轼词的艺术风格和文艺观两方面探讨苏轼词的特色:第一部分从清丽、艳、清淡、韶秀、缠绵、超旷、豪放等八个方面论述苏词多样化的风格;第二部分说明苏词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绚丽多姿的风格是词人“随物赋形”的文艺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