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边界"之争绕不开如何理解"审美".正是这一点,实实在在地将"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边界"论争具体地联系在一起.经过"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讨论,既有文艺理论话语和文艺理论学科已无法再保持其固有的格局,话语转型与学科重构已无可避免.学术研究与文化现象间如何形成良性互动?理论建设与批评实践如何同步?学科设置与学术研究究竟孰轻孰重?这些重大理论问题由于文学"边界"、"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争而再次得到人们广泛思考.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伪命题,真正存在并值得讨论的是"日常生活非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究其实质,只是一种审美与艺术的自我放逐。它以逃向日常生活的方式重返日常生活,不但没有解决美学所面对的虚无主义的内在焦虑,反而加剧了这一焦虑。"日常生活审美化"体现的是期望掩饰虚无灵魂的努力,误以"拟象化"为"审美化",而且在反对"唯美为尊"的同时,也反对"以美为宗",最终使得美学研究陷入困局。要走出这一美学困局,则必须重构日常生活,重构审美与艺术,以审美与艺术作为日常生活的救赎。  相似文献   

3.
论日常生活“审美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目前学界关注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追述这一观念在西方语境中的来龙去脉,同时剖析它在中国土壤中显示的利弊得失,由此认为美学可以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有所作为,而不必盲目地跟风所谓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当代饱受批评是因为其初衷与最终结果之间的距离.正视现实而又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于重视美育,尤其要重视日常生活美育.它要求从政府到个人,从企业到家庭,从传媒到受众,都参与其中,各司其职,并认真汲取传统美育资源,真正做到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5.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今天日常生活叙事的一条支配性逻辑,也是把握审美文化发展的重要线索。美/美感,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孕育了求真的指向与向善的驱动,所以审美文化是一种表征文化,同时也是一种价值文化。从表征角度来看,它在造成“超真实”和完美化表征效果的同时,也使审美发生域场的真实性受到质疑;从价值角度来看,日常生活审美化酝酿了审美和艺术大众化、民主化的效应,与此同时,它也因审美生产过于饱和而致使美的内在价值受到折损;从作为审美内在尺度的风格角度来看,它解构了风格精英式内涵的历史性限制,同时也使其在繁兴同时因自身的单一化、模式化和同质化而走向陨落。这三个角度体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个文化悖论。理清这些悖论,有助于摆正观视姿态,在开放性与批判性并重的悖论语场中开始我们的批判之旅。  相似文献   

6.
沃尔夫冈·韦尔施的《重构美学》在21世纪初传入中国,在与本土正在讨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想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理解偏差,带来一定程度的误读。他所主张的审美化包含两种:一种是浅层审美化,包括日常生活的时尚化和电子媒介塑造的虚拟空间;一种是深层的思想的审美化,包括伦理学和认识论的审美化。在他看来,浅层审美化是深层审美化的外显结果,解决浅层审美化带给人的感官麻木等弊端,除反思现代知识的审美化取向,倡导美学的超越性和跨学科性之外,还存在一些具体的措施,如审美的中断和非电子经验形式的关注等。韦尔施所谓的重构美学是基于美学当代发展,是美学已经成为各学科的基础,也是他对美学未来的乐观期许。  相似文献   

7.
近年围绕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争,作为当代中国文艺学和美学"文化研究转向"的一次尝试,应当是比较成功的例子.其中媒体的参与对于论争本身的普及化功不可没,而西方理论的引入和质疑话语蜂起,也使它不同于上个世纪90年代流行的"审美文化"话题.但是,即便今天回顾这场余波未消的论争,可以发现个中的价值判断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特别是撇开传统,奢谈创新,是不是终将成为镜花水月一类东西?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审美化,主要指从工业化条件下的单调平庸的日常生活自身出发,通过美化工业产品和人造环境来实现人们感性与理性的平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生活用品、耐用消费品和资产性商品三个层次,分别对应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三个层次.中国目前处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初级阶段,日常生活审美化可以改善中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年来学术界争论得比较激烈的一个话题,但是避开论争的锋芒,双方对这一现象的论述实际上隐含着某种共识,即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当代中国其实有一个适用范围--它是中产阶层大众文化表述自身意识形态属性和实现自身社会政治功能的一种方式.具体来说,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和对日常生活进行符号化消费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带给中产阶层大众文化的两个重要特征,相应地,在社会政治功能层面,它既改善了、美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看上去很美--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朝辉 《学术论坛》2004,(2):130-133
近年来 ,日常生活审美化已成为文艺学研究领域内的热门话题之一。文章详细分析了其作为一种当代审美倾向所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指出其形成与发展有必然性和局限性 ,应加以分辨 ,去伪存真 ;同时主张在将其纳入文艺学研究范围时 ,应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加以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11.
肖琼 《理论界》2010,(10):172-174
美学界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争至今仍方兴未艾。但如果我们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只是进行浮泛的性质判断和争论是不会对当代的审美形态提供更多的帮助的。我们应考虑的是审美现代性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审美方式和当代形态,从而完成历史的转换和改变。本文深入地挖掘日常生活的异化危机,结合有关日常生活的批判理论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进行深刻分析,并指出当前审美人类学的实践也许能为我们重构后现代美学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学术界,是维尔施、波德利亚、费瑟斯通和波兹曼等人建构了"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理论,其中的核心论题是图像化和审美化,以至我们可以说,"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图像-审美化",图像的增殖造成了普遍的"审美化"。但是另有一些理论家的重要论述尚未受到应有的关注,或者是受到了错误的关注。本文列举一些通常被忽略或遭受不当解释的相关论述,略加评论,以丰富学界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张春梅 《重庆师院学报》2010,(2):105-108,115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提法,有以下问题需要澄清:一是要区分开审美化或审美泛化与消费符号的无限扩张之间的区别;二是要将西方的语境和西方的消费文化理论对中国的影响研究与语境化研究区分开;三是要明确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否意味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和文艺学的越界。在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泛化之前,首先对其进行语义分析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假如认可费瑟斯通日常生活审美化三个层面的说法,唯美主义倡导向艺术看齐的生活观念,便可视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值得考究的另一种先驱.这无论是学界多有议及的佩特、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生活观,还是布卢姆斯伯里集团,特别是G. E. 摩尔的以美为善的生活追求,在"五四"以来的中国知识界多有传布.西方理论和中国本土文化的互动,由此也成为当代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唯美主义渊源追溯的一个标识.但是,资本联手审美,究竟能否带来古典美学所期许的心灵自由和解放,抑或势将导出新的意识形态控制?或许任何一种非此即彼的立场选择,都会显得言不由衷.  相似文献   

15.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对于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日常生活化的现象进行了描述与分析。作者认为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打破了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 ,使得审美活动与审美因素大举进入日常生活空间 (如美容院、健身房、街心花园、购物中心等 )。面对这种现象 ,美学与文艺学工作者应该突破审美活动的自律性观念 ,打破美学研究的传统对象 ,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寻找美学研究的新的生长点 ;同时 ,必须警惕日常生活审美化中存在的新的不平等现象 ,批判性分析新媒介人阶层的社会角色与意识形态 ,揭示审美化与大众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市场逻辑的合谋  相似文献   

16.
李渔的《闲情偶寄》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生活审美的关注,这与当下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热潮具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是仔细分析二者会发现他们具有明显的区别。本文拟从审美的主体与对象、时代背景、生活和艺术的关系、审美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生活审美对于主体的意义五个角度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赵勇 《河北学刊》2004,24(5):81-85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兴起和倡导"文化研究"是陶东风近年来的主要观点.但是,由于这种观点没有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清理和鉴定,仅仅停留在事实判断的层面上指认这一现象,从而取消了对它的价值判断.所以,把这种姿态或立场带入到文化研究中,必然会使文化研究出现批判精神的下滑、问题意识的缺席、价值立场的暧昧等问题.其结果,可能使中国的文化研究陷入西方文化研究已经陷入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女性身体审美的陌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学界的讨论方兴未艾,它所带来的审美泛化以一种压倒性的优势对传统美学进行质疑乃至颠覆,对当下女性身体审美必然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女性身体在当下被纳入日常生活审美的视野中,是以一个被重新建构的审美对象而出现的,或者说,当代女性身体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染下,审美主体对女性身体的观照方式、审美习惯、审美心理、审美感受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当代女性身体审美陌生化的问题也就逐渐凸现出来并成为当今社会对女性身体的一种反传统规则的审美化趋向。本文无意在价值判断层面上再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跟风式的褒贬和唏嘘,而是将其与当代女性身体审美及其陌生化联系起来讨论,旨在找到讨论的可行性,梳理两者间的联系、意义及启示。  相似文献   

19.
生存论的关注是文艺学不可回避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以人的和谐生存为构建基础,将爱意生存作为必然的情意指向;和谐与爱意生存促成人的生态生存的必然,生态生存内存并结晶着和谐与爱意生存的结果,进而实现并展示人的和谐—生态化生存的过程及意义性,这应该是文艺学生存论关注的理论旨归。日常生态审美化基于和谐、爱意及生态生存的链条,以生态与审美融合拓展人的现实及可持续生存的活动机理。  相似文献   

20.
《东岳论丛》2016,(5):129-136
消费社会与现代传媒是日常生活审美化产生的社会背景。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场全面的审美化运动,它审美地建构了整个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审美化解构自身的倾向造成了审美的时尚化,而审美时尚则使得审美成为抽象的存在,进而导致了审美霸权的产生。审美霸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感性霸权,二是意识形态霸权,三是工具理性霸权。日常生活审美化及其审美霸权具有消极的后果,它造成了审美的泛化、审美的异化及生态的灾难,需对其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