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学术界探讨人性理论的论著中,关于人性(人的特性、本质或本性)概念的确切含义,是其说不一的。这种状况,恐怕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关于这一概念的阐释不尽一样,有一定关系。马克思在两年左右时间内,在三种不同的论著中,就有三种不同的对于人性概念的解释。在《1844年经济学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内在地蕴含着人学维度,但又不能把它等同或归结为人本主义.长期以来,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之所以被遮蔽,是因为传统教科书所奉行的哲学解释框架的固有缺陷.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才能对人的问题求得合理的解答.马克思在《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著述中,分别从实践和社会关系两种视角对人的本质做了规定.这是两个不同而又互相关联的视角,如果说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或一级本质,那么由实践活动所形成和派生的社会关系就是人的二级本质或次生本质.实践作为人的“类本质”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即历史地发展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二是指作为历史运动最高目的的、符合人的自由本性的活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或“自由王国”.它们都是马克思意义上的“人类学”概念,前者可称为“历史人类学”,后者可称为“哲学人类学”.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必须涵盖这两种意义的“人类学”概念,否则就难以避免“经济决定论”的指控.而按照“经济决定论”的解释,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将始终处于被遮蔽之中,不可能获得内在肯定和确认.  相似文献   

3.
在关于人性和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中,引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即:历史唯物主义以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什么?薛德震同志在他的《解放的哲学和哲学的解放》(载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学习与探索》,以下简称《解放》)中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整块钢铁,“首先是从锤炼历史唯物主义这块胚胎开始的;而这块胚胎的核心恰恰就是关于人的本质及其解放问题。”“‘人’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也是它的目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主题”。对于这种观点,我们提出一些不同意见,就教于薛德震同志。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在我国哲学界,人本主义的思潮有所抬头。一些哲学文章热衷于谈论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散布了一些错误观点。我们认为,在理论上进一步澄清这些重大原则上的是非问题,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必要的。一有的文章认为,“人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也是它的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主题”就是研究“人的本质、人性的异化和复归、人的解放”的问题,因此,人性的异化和复归也就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认为这些论点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首先应该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以人为出发点,它直接背离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则立场。尽人皆知,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关于“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  相似文献   

5.
胡宇南 《社科纵横》2014,(10):70-73
在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中,有三个相互联系的界定: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这三个维度,综合体现了人的本质追求和本质属性,是对人的本质的应然规定和实然规定。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基于国情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6.
谈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首先就会碰到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本体论?对此,我的看法是肯定的。 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即已明确地讲到过“人的感觉、激情等等”的“真正本体论的本质(自然)肯定”的问题,并提出“只有通过发达的工业,也就是以私有财产为中介,人的激情的本体论本质才能在总体上、合乎人性地实现;因此,关于人的科学本身是人在实践上的自我实现的产物”①。在同一书中,马克思所反复论述了的,以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础的,自然向人的生成和自然的“人化”问题,也正是一个极为深刻的本体论问题。这些论述,是…  相似文献   

7.
林雄辉  邓坤金 《探求》2002,(Z1):69-70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以下简称《讲话》),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就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展开具体的阐述。江泽民同志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论述 ,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 ,是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真实反映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的发展的高度重视 ,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践“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 ,《讲话》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一、“两个着眼于”的工作总思路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体现马克思把人的全…  相似文献   

8.
德文Gemeinschaft,在社会学中一般译为“共同体”,“社区”和“团体”。从几本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社会学辞典来看,此词并不强调“地域”,而注重内在的联系.现把此词在德语文献中使用的历史作一归纳。1799年,德国理论家和艺术家施莱马赫首先用此词把“共同体”同“社会”区别开来。另一位评论家和艺术家(?)勒对此用法加以推崇。1881年,滕尼斯在《公社与社会》(“公社”即为Gemeinschaft)一书中,首先把这一词用于社会学中。1887年他进一步把Gemeinschaft 和“社会”进行对比分析.从两种不同的意志(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来解释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关系。此后这一概念获得广泛的使用。  相似文献   

9.
一般人性与人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用以说明人的本质及其发展的概念,是衡量人的社会行为的标准。由于人本身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又划分为阶级,因此人性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概念。这就是说,这个概念具有两重性,对于具体的人来说,人性是个抽象的概念,对于人类整体来说,它又是个具体的概念。人性问题的复杂性就在这里。 怎样才能得出这个概念来呢?这就要用马克思讲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方法。这就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其一般属性来(从具体到抽象),然后再用这些抽象的规定去分析具体事物。经过这种科学分析,具…  相似文献   

10.
在“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海德格尔提出两个问题。第一,“现时代的哲学已经进入了自己的最后阶段,这意味着什么?”第二,“在哲学终结之际,存留给思想的任务是什么?”在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中,海德格尔指出,与单纯的衰落和终止相反,哲学的“终结”由形而上学的完成所构成。“我们在否定的意义上将某物的终结过分轻易地理解为一种单纯的终止,理解为连续性的缺乏,也许甚至理解为衰落和无能。与此不同,我们所说的哲学的终结意指形而上学的完成。”通过导致空间式隐喻的认识论注解,海德格尔力图以其独特的风格阐明自己的观点:“‘终结’(end)一词的古老含义与场所(place)一词的含义是相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这一范畴的含义局限于“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原则”方面,过于狭隘。在西方文化背景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上人道主义批判继承的产物,理应包含后者所涉及的基本方面。但作为一种崭新形态的人道主义,它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关于人性、人的价值、人道的伦理原则和人的解放等方面的理论,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积极的人道主义。它的诞生,是人道主义理论的一次革命,使人道主义由抽象变为现实,从空想变成科学,为伟大的人类解放运动提供了重要指针。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面对着社会生活提出的新问题和西方各种思潮的冲击,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不行了”。在他们看来,出路只能是放弃马克思主义理论。另有一些人,他们无视现实提出的各种新问题,不允许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观点做任何批评和修改。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而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思想方法上有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我认为有四个方法论上的问题值得注意。第一,区别理论与对理论的理解,努力掌握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行了”,“过时了”,是因为他们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身与人们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3.
苏红 《社科纵横》2000,(1):78-79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必须把它放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中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观点 ,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本质的全面丰富和展开。第一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在《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指出 :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类的特性。人是劳动的产物 ,也是劳动的的主体。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劳动的产生就是人类的产生 ,劳动的解放和发展 ,就是人类的解放和发展。人只有通过劳动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报道了俄罗斯有关全球化研究和平等研究的进展状况。近年来 ,俄罗斯的政治学家开始研究俄罗斯文化的某些新特征。在俄罗斯 ,有人提出 ,俄罗斯关于全球化和平等的概念具有文化学和语言学的特征。在俄语中 ,“全球化”一词听起来似乎是一个技术性的词汇。对于大多数俄罗斯人来说 ,这一词汇是抽象的 ,与日常生活实践没有任何关系。“平等”一词则是完全不同的。起初 ,许多懂英语的俄罗斯人并不了解该词的确切含义。为数众多的懂英语的人发现这一词汇是一个外来语 ,而且将它翻译成俄语是相当困难的。人们既不了解它的确切含义 ,也无法知…  相似文献   

15.
渤海靺鞨考     
《旧唐书·渤海靺鞨传》一开头便道:“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也。”有些学者根据这一记载,认为:“大祚荣是高丽人。”然而,这一记载中,有“渤海靺鞨”一词。特别是,“渤海靺鞨”一词中有“靺鞨”二字,这二字足以使我们怀疑“大祚荣是高丽人”这一看法的正确性。由于“渤海靺鞨”一词涉及大祚荣的族属问题。所以,渤海史的研究者在论及渤海族属时,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解释一下“渤海靺鞨”,自觉不自觉地表明了自己对“渤海靺鞨”的看法。如中国学者王成国认为:“渤海靺鞨即粟末靺鞨”。又如,朝鲜学者朴时亨在论及这一问题时,认为:“渤海不只是由高句丽人组成的,它还包括在数量上仅占多数的靺鞨之众,而且其国都也位于粟末靺鞨住地。但在这里掌握主导权的是高句丽”。  相似文献   

16.
形而上学的情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德生 《求是学刊》2003,30(1):12-15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 ,即探究终极原因和原则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 ,是任何哲学都以直接或隐性的方式所内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 ,其深层本质是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及其本质精神的自觉显现 ,是内在于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传统哲学大多包含着自觉的形而上的维度。然而 ,传统哲学常常遗忘或遮蔽了哲学形而上学维度与人之生存本性的本质关联 ,陷入了“无根基”的状态。因而 ,当 2 0世纪人的生存困境以文化危机的形式深刻地表现出来时 ,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便在现代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普遍拒斥中展现出来。于是 ,如何在人的生存论基础上重新恢复形而上学的力量 ,便成为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高清海教授从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关联入手 ,认为在走出“曾经是”的形而上学之后 ,形而上学并没有失去其原来的规定和价值 ,“应当是”的形而上学的命运正是人自身发展的命运。朱德生教授认为 ,人是在立足形而下的世界 ,追求形而上的世界过程中才成为人的 ,哲学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反思 ,在这种意义上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邓晓芒教授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反思 ,指出形而上学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之中 ,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 ,但它的发展方式是自我  相似文献   

17.
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晓芒 《求是学刊》2003,30(1):15-17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 ,即探究终极原因和原则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 ,是任何哲学都以直接或隐性的方式所内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 ,其深层本质是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及其本质精神的自觉显现 ,是内在于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传统哲学大多包含着自觉的形而上的维度。然而 ,传统哲学常常遗忘或遮蔽了哲学形而上学维度与人之生存本性的本质关联 ,陷入了“无根基”的状态。因而 ,当 2 0世纪人的生存困境以文化危机的形式深刻地表现出来时 ,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便在现代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普遍拒斥中展现出来。于是 ,如何在人的生存论基础上重新恢复形而上学的力量 ,便成为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高清海教授从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关联入手 ,认为在走出“曾经是”的形而上学之后 ,形而上学并没有失去其原来的规定和价值 ,“应当是”的形而上学的命运正是人自身发展的命运。朱德生教授认为 ,人是在立足形而下的世界 ,追求形而上的世界过程中才成为人的 ,哲学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反思 ,在这种意义上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邓晓芒教授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反思 ,指出形而上学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之中 ,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 ,但它的发展方式是自我  相似文献   

18.
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清海 《求是学刊》2003,30(1):10-12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 ,即探究终极原因和原则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 ,是任何哲学都以直接或隐性的方式所内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 ,其深层本质是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及其本质精神的自觉显现 ,是内在于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传统哲学大多包含着自觉的形而上的维度。然而 ,传统哲学常常遗忘或遮蔽了哲学形而上学维度与人之生存本性的本质关联 ,陷入了“无根基”的状态。因而 ,当 2 0世纪人的生存困境以文化危机的形式深刻地表现出来时 ,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便在现代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普遍拒斥中展现出来。于是 ,如何在人的生存论基础上重新恢复形而上学的力量 ,便成为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高清海教授从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关联入手 ,认为在走出“曾经是”的形而上学之后 ,形而上学并没有失去其原来的规定和价值 ,“应当是”的形而上学的命运正是人自身发展的命运。朱德生教授认为 ,人是在立足形而下的世界 ,追求形而上的世界过程中才成为人的 ,哲学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反思 ,在这种意义上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邓晓芒教授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反思 ,指出形而上学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之中 ,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 ,但它的发展方式是自我  相似文献   

19.
陆杰荣 《求是学刊》2003,30(1):20-22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 ,即探究终极原因和原则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 ,是任何哲学都以直接或隐性的方式所内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 ,其深层本质是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及其本质精神的自觉显现 ,是内在于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传统哲学大多包含着自觉的形而上的维度。然而 ,传统哲学常常遗忘或遮蔽了哲学形而上学维度与人之生存本性的本质关联 ,陷入了“无根基”的状态。因而 ,当 2 0世纪人的生存困境以文化危机的形式深刻地表现出来时 ,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便在现代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普遍拒斥中展现出来。于是 ,如何在人的生存论基础上重新恢复形而上学的力量 ,便成为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高清海教授从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关联入手 ,认为在走出“曾经是”的形而上学之后 ,形而上学并没有失去其原来的规定和价值 ,“应当是”的形而上学的命运正是人自身发展的命运。朱德生教授认为 ,人是在立足形而下的世界 ,追求形而上的世界过程中才成为人的 ,哲学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反思 ,在这种意义上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邓晓芒教授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反思 ,指出形而上学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之中 ,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 ,但它的发展方式是自我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人们常常把认识中的矛盾归结为实践和认识的矛盾,例如有的哲学教科书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称作认识运动的“总规律”,似乎在认识过程中只有一种矛盾。细究起来,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不妥当的。因为认识运动除了认识和实践的矛盾之外,还有其他矛盾。所以,要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规律,就要全面研究认识过程中的矛盾问题。一、认识过程中包含着的诸矛盾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各种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继承者在以后的斗争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科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