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满族共同体是由清代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及旗下家奴发展而来的 ,八旗土地制度对满族共同体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清一代 ,大多数满族人民是依靠农业为生的 ,八旗土地的封建化实质上就是满族社会封建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由满族建立的清王朝,历时近三百年,它在我国历史上所起的统一作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八旗组织,是清朝统一全国的一根强有力支柱;而佐领,則是该组织的基本单位,又是这一单位首领的名称。它还先于旗制的建立而早已存在,经发展而导致八旗制的形成。探讨有关佐领的诸问题,对于加深八旗制度的认识,对于进一步研究清代政治,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本文拟着重阐明旗分佐领兴起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征和演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伊犁驻防八旗是清代伊犁乃至新疆最重要的防务力量 ,由锡伯、索伦、察哈尔、厄鲁特、满营及新满营组成。本文概述了八旗的组建、内部结构、八旗的各项制度、八旗的衰落过程。  相似文献   

4.
“存京师者为禁旅,而分镇各省者为驻防”。驻防八旗是与京师八旗相对而言的,它是清入关后八旗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驻防八旗,不仅是研究清入关后八旗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对了解清代北京以外地区满族的形成、社会生活及其与其他民族的关系等,亦有特殊意义。本文拟就此略做探讨,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清代官员丁优制度在前代的基础上发展得更为完善,清廷对官员丁忧时间有明确规定,丁忧官员范围较前代有所扩大,除了从前的汉族文武官丁忧外,还增加满、蒙、八旗官员的丁忧.由于满、蒙、八旗官员的特殊身份,导致丁忧官员的待遇也有所不同.此外,清延时丁忧官员管理的加强,充分表明丁忧官员对地方的发展稳定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清代官员丁忧制度的研究,可进一步认识清代的汉化倾向和变革已经成为不可遏制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6.
苏奎俊 《西域研究》2015,(2):14-21,138
本文梳理了清代满洲八旗驻防新疆始末及满族人口在新疆的变化,认为由于受八旗制度的制约以及旗民界限的束缚,再加上战乱、疫病等因素的影响,新疆的满族人口难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清代海防体系的研究中,八旗水师的兴衰及其与海防的关系鲜有关注。在"首崇满洲"和"国语骑射"的国策之下,与陆路建立以八旗驻防为中心的军事体系一样,清统治当局也曾有过建立以八旗水师为中心的海防体系的实践。从东北到天津、福州直至广州,八旗水师曾经作为海防体系的核心而存在,这是八旗为基础的清政权稳固的根本性要求。八旗水师的兴衰与清代海防成败同步,对清代海防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学深 《西域研究》2023,(1):15-24+170
八旗制度是清代最基本的军政制度,旗下包含了满、蒙、回、汉、朝鲜、俄罗斯、安南等各族群人众。乾隆二十五年(1760),清廷旨令将新近归附的回部人众编为内务府正白旗第五甲喇第七佐领,即“回子佐领”,成为八旗体系内的一部分。随着回子佐领设置的完善,乾隆朝不仅先后派遣白和卓、刘淳、延强、刘朴四人担任佐领职位,而且在挑补教习、选宫女、额设景山官学生、增设马甲额缺等制度方面予以完善,以期让回子佐领及属众更快地融入内务府八旗体制内。这一设置过程展现出清代八旗制度的多民族属性。  相似文献   

9.
一清代八旗的产生时间和旗帜颜色,中外史学家,历来因袭:《清太祖武皇帝弩儿哈奇实录》、《八旗通志》……等官书所载:产生于1615年(乙卯)的建州汗国努尔哈赤时代。颜色是正黄、镶黄、正红、镶红、正白、镶白、正兰、镶兰的正(整)、镶(厢)八旗。可是,据一些文献资料记载,并对之分析证明;上述八旗产生的时间和旗色,是在清太宗皇太极时代。八旗制度是建于建州汗国努尔哈赤时期,但努尔哈赤时的八旗旗色,是黄、红、白、青(蓝)色画龙的四旗和黄、红、白、青(蓝)色无画龙的四旗。由这样的八旗变为皇太极  相似文献   

10.
白京兰 《西域研究》2023,(1):1-14+170
以将军辖区为核心的八旗驻防既是清代遍布全国的兵力配置,同时也是重要的国家政治权力、法律权力的空间配置。将军、都统等八旗将领并非仅具军事职能,在未设督抚与州县制尚不完整的边疆区域,八旗驻防将领的权限较为广泛,其中包括司法权力的行使与运用。对八旗驻防将军司法职能的探讨在学界尚属一个亟待开拓的薄弱领域。本文以伊犁将军为中心,利用档案资料与文献典籍对边疆治理中八旗驻防将军司法审判职能做出初步探讨,指出有清一代西北陆疆八旗驻防司法体系构成是平行于内地州县区域的另一司法体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清代的王朝国家治理。清末以新疆建省开启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一体化,以文治取代武治,边疆八旗驻防司法体系被逐步纳入州县制司法体系下,最终实现了两种司法体系的统一和划一,推动了清末国家对边疆地区治理的整合和深化。  相似文献   

11.
八旗察哈尔是清代八旗体系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内部佐领构成十分复杂,在察哈尔部原有佐领的基础上陆续编入了众多源自其他外藩扎萨克旗的佐领。康熙二十九年编入的两个茂明安佐领的属性和佐领承袭问题,不仅反映了八旗察哈尔复杂的内部构成和曲折的变迁过程,同时也折射出清朝在治理边疆民族方面,既能根据需要不断完善制度以强化管理,又能依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调整。  相似文献   

12.
扈尔汉家族是清初著名的军功世家,为清朝的崛起和统一全国做出了贡献。本文利用《鄂谋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谱牒》、《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及清代人物传记资料对扈尔汉家族的发源、迁徙、世系、重要人物及其军事功绩进行梳理和论证,进而展现出扈尔汉家族对清初政治、军事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清代东北八旗牧厂地开放的问题,是清代东北史研究中久未涉猎的问题。本文拟就东北八旗牧厂地的开放过程及与此有关的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度到清代已成末路,但仍是清代选用人才的“正途”。清代对于八旗子弟参加科举考试,采取了一整套有别于汉族的特殊政策,而在驻防地参加科举考试对于驻防八旗别有一番意义:是从客居走向土著居民的标志之一;是生计问题解决的途径之一;是旗、民关系或者说满汉民族关系发展的标志;是旗内各民族文化程度高度发展的表现。从科举制度研究的角度看,此种政策是对科举制度在民族与等级统治背景下一种变通与调整,表现出科举制度在清代仍有其生命力和灵活性,而且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民族关系史的角度看,这种对不同民族区别对待的考试政策,表现出民族统治政策的灵活性,是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清代,满族统治者建立了清王朝,它的重要同盟者八旗蒙古集团也获得了高于其它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这一地位体现在八旗蒙古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自由地参加科举考试并获得较多的优待即是其中之一。 八旗蒙古的科举史既是清史和蒙古史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科举制度史上独具特色的课题。长期以来,学者们在论及清史或蒙古史时对这一问题每有涉及,但集中的研究尚未见到。本文拟就对“八旗蒙古与清代文科考试”这一问题作一番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必不可少的政治制度,清代延续了这一制度。入关前,皇太极改变努尔哈赤轻视文人的政策,以文治天下,大兴科举,分别在天聪八年(1634年)、崇德三年(1638年)和崇德六年(1641年)举行了三次考试,史书中也留下大量科举取士的记录。作为满洲的重要同盟者——八旗蒙古,也曾积极参与科举。许多底层的八旗蒙古人,凭借科举博取功名,并顺利的入仕。  相似文献   

17.
满汉关系是清代民族关系史的重要内容,其中驻防八旗的民族关系问题亦颇值得注意.通过对荆州驻防八旗的几个斗殴事件的述评,我们看到,驻防八旗与当地人民的关系,既有友好相处的一面,也有矛盾冲突的一面,而后者也是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18.
努尔哈赤时代的八旗制度,过去某些满族史专著把它叫牛录——八旗制度。因此,深入研究八旗制度,探讨它的发生、发展过程,就要从研究“牛录”开始。“牛录”是构成旗的基层单位,并且还有悠久的历史。“牛录”,或写作“牛禄”,或称“柳累”(见申忠一:《建州图录》)、“牛绿”(见《沈阳状启》),均为满语音译,意译当为“大  相似文献   

19.
清代蒙古盟旗制度的来源和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的蒙古盟旗制度,是清朝中央政府统治蒙古游牧部落的封建制度。达一制度仿自满洲八旗,形成于清帝国建立以后。二者虽然形式上相同,但本质上根本不同。清朝统治阶级在征服蒙古各部以后,推行盟旗制度,一方面对加强和巩固清朝的统一,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成为清朝统治阶级驾驭与压迫蒙古民族的工具。现据中外史籍记载,对盟旗制度作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简论清代康熙时期的“新满洲”与“布特哈八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康熙时期(1662——1722年),为了加强对东北边疆地区的封建统治,抵抗沙皇俄国的武装侵略,对分布在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流域以及库页岛辽阔山河之间的满族(女真)、索伦(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赫哲、费雅喀、库雅拉人等,在沿袭清初设“乡长姓长”管辖,采取种种措施密切他们和清朝中央的关系的同时,还按照“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将他们之中的部分居民,编组为“新满洲”与“布特哈八旗”。这对于加强东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