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对古代到唐初这个时期的史学(实际上主要只在史官、史书方面)源流演变作过某些扼要的評述;金毓黻在《中国史学史》中称之为中国“史学史之滥觴”。宋代郑樵的《通志·总序》和章学誠的《文史通义》一书中《論修史籍考要略》、《史考释例》等文先后对过去的史学有过不少精辟的評述。这些都极有助于我們对古代史学发展的历史的认识,給后来中国史学史的研究留下了宝貴的遺产。但是中国在古代一直沒有形成史学史这个专門的学問。到近代,就现在所见到的材料看,有关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論述,較早的是发表在1905—1911年的綜合性月刊《国粹  相似文献   

2.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金应熙一生中对研治中国古代史、香港史和学术史均有重要创获。他治史的特点是力求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以社会经济、政治、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推动和互相制约,全方位地进行考察,探求中国历史发展具有深层意义的规律性;他对古代长城历史作用的研究,尤其具有突出的开拓意义;所著《陈寅恪》一文,深入地分析史学大师陈寅恪的学术成就和治史方法,并从20世纪史学发展的高度,对其做了准确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3.
1985年6月12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国内外经济管理》编辑部邀请部份史学和经济学工作者举行了中国古代经济管理史研究座谈会。今年三月以来,《国内外经济管理》周刊开辟了《中国古代经济管理》专栏,发表有关先秦管理的文章七篇,另已收到的十多篇文章也将陆续刊出。在中国古代经济管理史的研究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国古代经济管理,无论宏观  相似文献   

4.
<正>古史研究各断代学者的首次"跨界"对话——"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古代史断代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会议侧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壮丽的气象。在社会变革的洪流中,中国史学呈现出空前的面貌。为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古代史断代研究的历程与成就进行梳理与总结,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多卷本《20世纪中国史学通史》"课题组与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于2018年12月22日在济南召开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5.
曾凡英,男,年月出生,四川自贡市人。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历196211983史学系,先后在地方党校和地方党委宣传部担任理论教员。年月调入自贡师19871专政史系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年至年19901991在四川省高师培训中心作进修学者,师从彭久松教授研究中国历史文献学;1992年破格晋升为历史学副教授;年至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作访问19961997学者,师从瞿林东教授研究中国史学史。年晋升为教授。2000曾凡英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文献学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系统讲授过《中国古代史》《…  相似文献   

6.
中国史学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史学史,近年来受到许多史学工作者的热心关注,已经出版的学术专著即达八、九种之多。与这些学术专著相比较,新近问世的、由邹贤俊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史学史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一书,以其结构完备、立意新颖、适用性较强诸特点,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结构完备。这部著作以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通盘考察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全过程。在纵的方向,作者确认中国古代史学大体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即从远古迄春秋为中国史学的产生时期,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研究史的层面上对中国古代《汉书》的传播与研究状况进行了概述,初步考察了中国古代《汉书》传播的范围与表现形式以及文本传播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而提出《汉书》研究史密切关注和关系着《汉书》研究的整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史义"是中国古代史学用以表达历史思想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春秋战国时期,初次提出《春秋》有"义";汉代史学援借《春秋》之义,但又各具"旨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春秋》之"义"遇冷,史义另辟蹊径;隋唐时期,主要是对盛衰兴亡进行总结,后来则要求重建《春秋》之"义";宋元明时期的主流是以"理"审视历代史义;清代在史义方面呈现出朴实与圆通两端。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变中有不变,《春秋》之"义"始终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首要之义。  相似文献   

9.
张广智 《北方论丛》2008,1(2):61-66
古代西方历史理论是一份珍贵的史学遗产,于西方史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寻求黑格尔所说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的哲学意蕴,应从古代西方历史理论出发,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比较考察中,具体探讨古代西方历史理论与后世西方历史理论之联结、与古代中国历史理论之区分、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之关联,进而显示中外史学这多彩多姿的一角。  相似文献   

10.
朱岩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6):152-155
由古及今,学者对《尚书》"六体"意见各异,形成延续不断的《尚书》"六体"争议。争议的内在动因与中国古代文体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这种联系的考察与辨析,既体现出中国古代经学、史学、文学间的紧密联系,又有助于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深入,具有很强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认真了解与梳理西方史学的反省精神,对史学史研究的开拓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追溯它的源头,西方史学的反省精神从古代就开始了。古希腊时代的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在其叙述体的历史著作中,就显露端倪;其后,在希腊化时代的波里比阿那里,得到了延伸;在古罗马统治时期,更显光芒,卢奇安以其《论撰史》,回顾与总结了到他那个时代的西方史学,对史学反省发表了卓越的见解,它对于研究西方史学史之史,对于今天的史学研究工作都不乏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设馆修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传统,统治者为了垄断修史大权,往往通过设立史馆来掌控对历史的解释。因此,研究史馆制度就成了史学史、制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百余年来海峡两岸的中国古代史馆制度研究,涉及自魏晋至清代各个时期史馆设置的状况,尤其是在史馆建置、史馆运行机制、设馆修史的利弊等重要问题上,研究较为深入。对唐、宋史馆的研究,成绩尤大。但是,史馆制度的研究涉及到社会史、制度史、史学史、文献学等诸多学科,今后的研究还需将史馆置于整个社会政治、制度、史学等的架构之中进行整体探讨,以史馆为纽结,以史馆修史与社会政治、史学发展为突破口,进行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3.
吴怀祺在《东岳论丛》2 0 0 1年第 1期撰文指出 ,史学史是史学近代化过程中的一门学科。史学史是在史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又是史学发展的需要。近代史学史的出现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一是近代史学是传统史学总结的延伸 ,而古代史学理论、史学总结又为近代史学产生、发展打下了基础。近代史学的内涵与古代史学的总结有着内在的联系。不能把近代史学与古代史学打成两截 ,当成是毫不相干的学术。二是对旧史学批判的需要 ,也是史学创新的需要。 2 0世纪初 ,有的史学家自称是史界的陈胜 ,要进行史界革命 ,提倡新史学。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  相似文献   

14.
《宋代行会制度史》简评周宝珠东方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了魏天安同志的《宋代行会制度史》一书,这是一本功力扎实的作品,值得认真一读。首先,这本书把宋代行会放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考察,通过对中国古代行商(客商)与坐贾势力消长的研究,指出了宋代...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路径与研究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要籍解题式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到历史、时代视野下的中国史学史研究,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经历了颇为艰辛的发展过程。20世纪20年代才初步确立的中国史学史学科,承载的是中国史学自身两千余年历史的厚重内容,要籍解题式的研究特征在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最初阶段有其必然性。60年代以后,中国史学史研究更注重从时代的特点把握史学发展走向,从历史发展过程中审视中国史学自身的发展过程。在这样的研究路径中,中国史学史研究得以极大地拓展和深入,相应地,对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掘、对近现代中国史学的重视以及多部中国史学通史的完成出版等,使中国史学史研究从多方面呈现出了向纵深发展的态势。在此基础上,从学术史的角度拓展中国史学史研究、加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重视中外史学比较研究,加强史学理论诸层面的研究,应该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几个努力方向。其中,对史学理论的研究是否充分,已经成为影响今后史学史研究能否深入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吴泽传略     
吴泽教授,笔名哲夫、胡哲夫和宋鱼,江苏省武进县人。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华侨历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大辞典》总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名誉主任、中国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古代史和史学史双博导师、一级教授。自从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提倡历史为现实服务的“经世”学风,并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通史和中国史学史等学术领域,进行了辛勤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赵翼是清朝著名的史学家,他把一生的主要精力放在通史的考证与研究上,创造了“亦考亦评”的史学新体裁,留下了一部部宏篇巨著,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赵翼治史横贯古今,他在《廿二史记》和《陔馀丛考》等书中,对宋金关系史也作出一些论述。这些...  相似文献   

18.
就法制史学史角度而言,王夫之的代表作《读通鉴论》是针对《资治通鉴》所记载的某段史实而发表的议论。在书中,王夫之对中国古代法制问题提出了自己个性鲜明的见解和主张。尤其是在法制史学理论方面,他提出法制要“趋时更新”、“循天下之公”等进步观点,在改造封建法制正统体系的学说基础上,对历史上各代的法律体系、立法史学、司法制度史学等进行多角度考证,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探讨和研究其发展规律,并提出了许多带有民主主义倾向、复兴民族国家的新型法制史学见解,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法制史举内容.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史料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很多领域的新进展与新材料的发现、整理不可分离.对这些新材料的发现和整理,其本身不仅构成了新时期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内容,而且运用这些新材料进行各领域的史学研究也是新时期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20.
朱政惠 《学术月刊》2012,(1):131-135
乔治忠认为,中国史学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具有不同的构成层次,界定其学术任务和研究内容,展现学科性质的板块式逻辑结构,明晰学术研究的切入点,是独立学科地位能够成立的基础;探研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的主导线索,划分中国史学的发展阶段,是在深入研究条件下的整体性把握。罗炳良认为,中国史学史的学科体系渐臻成熟,中国史学史研究也应当拓宽学术领域,促进史学史的内涵和体系不断深入和完善;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关重要的是加强史学思潮和史学批评范畴两个领域的研究。钱茂伟认为,需要用新的视角来研究史学史,一是用史学范型观照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二是用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观照史学的发展历程;特别要重视研究民间史学,注重小历史的书写研究。朱政惠认为,中国史学史研究要放到国际中国史学史、东西方史学研究和交流的大环境中考察,从历史的纵向考察和横向的比较中探寻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