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儒家的境界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境界”一词如何解释,可能多种多样。据《辞源》上说:“《诗·大雅·江汉》‘于疆于理’,郑玄笺说:‘召公于有叛戾之国,则往正其境界,修其分理。’”这里的“境界”是“疆界”的意思。另外一种意思来自佛教。《无量寿经》上说:“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这里的“境界”是说人所达到的一种修养境地。我们所讨论的“儒家的境界观”是就后一种意义说的。  相似文献   

2.
“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美学思想的核心。所谓“境界”是指作家把个人的情感、意趣和创造力融入描写对象之中而形成的情景交融、物我统一的艺术世界。王国维不仅把境界立为诗词之本,而且在分析境界时还把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人间词话》,下引此书皆不另注)。  相似文献   

3.
《人间词话》境界说新探刘自匪《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文学美学思想的集成之作,其中之境界说则是王国维文学美学思想的核心与精髓。要理解和把握境界说的实质与真谛,必须首先弄清“境界”概念的特定含义。在这个基本问题上,历来众说不一,存疑甚多,至今没有公认的定论。...  相似文献   

4.
森鸥外“德意志留学三部曲”中的《舞姬》和《泡沫记》,都是通过描写日本留学生和异国女性的恋爱来深掘爱的悲剧本质与人的民主意识。《信使》1 则不然 ,其特色表现在 ,留学德国的小林只是站在“逃婚事件”的协助者立场 ,冷静观察贵族女性伊伊妲逃婚的全过程 ,并协助她成功地摆脱了困境。鸥外以素淡的笔调 ,在《信使》中勾勒出伊伊妲面对爱的困惑表现出的异常理智与自我意识。  一、伊伊妲对贵族联姻传统的反抗精神  《信使》是一场发人深思的“逃婚剧”。伊伊妲为了不玷污纯洁的爱 ,最终钻进了“尼姑庵似的”王宫 ,逃出了父母包办的婚…  相似文献   

5.
试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李玉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诗词的艺术境界划分为两种,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因其论述过于简约,故论者纷纷。下面仅就两种境界的内涵作一粗浅的论述,以求艺术观之“合理内核”。王国维少年所学文学史学,均有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重大的,他的“境界”说同刘勰的《文心雕龙》、金圣叹小说批评一样具有里程碑意义。正如有的论者所说,王国维提出“境界”说把意境研讨推到一个新阶段,其特点正在于一方面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继承和终结,同时又是走向中国现代的先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王国维“境界”说是中西方文化交融背景下传统文化孕育的产物,它的形成特征以及构成方式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征。 王国维的“境界”说形成经过了中唐以前蕴酿时期,中晚唐成熟期,宋以后不断发展的系统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具…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中包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思想元素,如道德本位、人道能群、公而忘私、舍生取义、天人合一等,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深入把握冯友兰融会中西的哲学特色,也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思想精粹的再认识.冯友兰的哲学人学观念可以归结为理性人类学.冯友兰的理性人类学是道德人类学和理智人类学的结合.冯友兰把觉解作为人之为人的显要特征是合理的.可以说,冯友兰的觉解就是人的自我意识.冯友兰的道德境界从人的社会性出发,肯定了公而忘私、舍生取义的价值,这是对儒家传统思想或价值理念的提升.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具有群体至上的理论倾向,它虽然对追求私利有所肯定,但重点强调的是追求公利,即"义".一个完全的形上学系统,应当始于正的方法,而终于负的方法.如果它不终于负的方法,它就不能达到哲学的最后顶点.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遵循了这一思路,人生的最高境界即天地境界,体现出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理念的阐扬.  相似文献   

8.
对于“日本”国名的使用始自何时这一问题,学者们众说纷纭。其中主要有推古朝之说、孝德朝之说、齐明朝之说、天智朝说、7世纪后半期之说和8世纪初之说等6种。推古朝之说的依据是《隋唐》中“日出处国”和《日本书纪》中“东天皇”的记载。该说法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不过,如果因为“日出处”及“东”与“日本”意义等同,就断言那时就有了“日本”这一标记,实际上是论述上的跳跃,并不能成为“日本”这一国名始自推古朝的论据。孝德朝之说获得的赞同最多。本居宣长极力推崇这一说法。本居宣长以大化元年7月1 0日致高丽大使的诏书中有“明神御…  相似文献   

9.
<正> 儒家讲修身,导人循礼。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厘正视听言动,“日三省吾身”,意在戒除违礼之事和违礼之念。荀子亦然。他说:“君子久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荀子·劝学》)“学至乎礼而止矣”。(同上)孔荀谈修身,一以遵礼为鹄的,然上溯修身之途,二人歧见颇深,不可不辨。孔子时代,礼崩乐坏,违礼之事频仍。然旧礼影响尚大,令违礼者不敢小觑,在具体做法上仍不得不做一些遵礼的表面文章。孔子  相似文献   

10.
《诗经·郑风·溱洧》两章诗中有五句重复出现的男女对话:“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圩且乐。”自汉迄今,治《诗》者大都把三、四、五句理解为诗中女子所说。仔细推敲起来,这种理解显然是欠妥的。不能正确地句读这几句诗,又势必不能完好地理解全诗的意境。先看汉代经学家郑玄是怎样为之作笺的:“女曰观乎,欲与士观于宽闲之处。士曰已观矣,未从之也。女情急故劝男,使往观于洧之外,言其土地信宽大又乐也,于是男则往也。”这里郑玄第一个定调认为“且往观乎”和“洧之外,洵圩且乐”都是女子的话,是为劝诱男子再往而说的。唐朝孔颖达进一步解释说:“女谓士曰观于宽闲之处乎?意愿与男俱行。士曰已观乎,止其欲观之事,未从女  相似文献   

11.
周甲辰 《唐都学刊》2007,23(2):112-115
在庄子那里,“得意忘言”中的“意”,既可以指对象难以言说的精微意义,也可以指向形而上的“道”。“得意忘言”中的“忘”既是鉴赏者语言水平臻于化境的表现,也是鉴赏者领悟了对象深层审美内蕴、获得了高峰体验的反映。“得意”与“忘言”互为前提,是不可机械分割的有机整体。其基本精神就是要引领人们超越语言文字、超越此在去追寻与道合一、物我两忘的“至美”境界。所以,“得意忘言”这一命题不仅具有语言学上的价值。而且蕴涵着丰富的道家文化精神;发展过程中既影响到文人们对理想精神境界的追寻,也影响到文人们对理想创作境界和鉴赏方法的构想。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着大量关于鸟类的描写,其开卷第一篇《关雎》首句便写到了雎鸠。粗查全书就有黄鸟、仓庚、脊令、桑扈、鸳鸯、凫 、鸿雁、凤凰、桃虫、玄鸟等,还有鹊、雀、燕、雉、鹑、鸡、凫、鸨、鹈、 、鹳、、隼、鹤、鸢、、、鹰、鹭等不可胜计的诸多鸟类。难怪孔夫子谆谆教导说:“小子何莫学乎诗……,多识于鸟兽虫鱼之名。”① 《诗经》确有认识各种动植物的功用和价值,而且“鸟”多排居首位,也很切合实际。这些鸟类描写,或假鸟为喻。“以彼物比此物”,如《唐风·鸨羽》:‘啸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摩益,不能艺稷季。…  相似文献   

13.
潘志和 《探求》2012,(1):81-86
广府的秀水灵山孕育催生的康有为的大同世界,是世界文化体系中最广为人知的乌托邦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同境界”是大同世界人类最理想的生存幸福状态,其诗性品格将成为彰显广州文化名城地位的有力推手。而其中康有为凭借丰富的想象对人的内在自由与生存幸福的叩问,亦可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幸福生活观带来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4.
陶悦 《学术交流》2006,(3):14-17
圆善问题是康德与牟宗三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对之的阐述和实现方法却不尽相同。康德将纯德的实现视为一假设,将幸福理解为幸福之境,并最终以上帝来担保德福配称,使圆善的解决指向信仰;而牟宗三将纯德视为一呈现,将幸福理解为幸福之感,以自由无限心开德福一致之机,实是将圆善归约为一种境界。二者可谓异曲同工,其价值皆不在于可操作层面,而是在于以不同方式给不同传统下向善的人们以幸福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关于“知行合一”阳明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唯心主义说法,即所谓“销行归知”的说法。如“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传习录》上)“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总之,“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另一种是所谓唯物主义的说法,“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  相似文献   

16.
关于李白第一次赴长安,一般都认为是开元十八年。为什么是开元十八年?郭沫若氏《李白与杜甫》依据太白《与韩荆州书》中有“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推算得出的。安旗同志复据太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的“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玉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作为补充。不过《与韩荆州书》作于开元22年,这时太白34岁。郭氏所引,乃言将33岁以前写成的文章”历抵卿相”,不一定指33岁这一年历抵了卿相。至“卿相”一词,似泛指一般  相似文献   

17.
“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序志》篇),这是《文心雕龙》的总纲。因此,刘勰把《原道》篇列于全书之首。但是人们对《原道》篇的“道”,却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理解,并由此导致对刘勰的世界观的看法也互相对立。有些同志认为刘勰所说的“道”就是“自然之道”,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因而他的世界观基本上也是唯物主义的。另一些同志则认为刘勰的“道”来源于《老子》,或认为他的“道”就是“太极”,这与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三段论”是近似的,因而这种“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刘勰的世界观自然也只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18.
夏光 《社会理论》2000,(4):52-64,F003
布希亚在《冷静的回忆》第三卷的开头说:“在饱览传世之作、邂逅绝代佳人、游历至纯至美的沙漠之后,你告诉自己:人生境界如此而已。但事实上还会出现别的东西——另一本书,另一个女人,另一片沙漠。你的余生乃变成了生活本身,而从前有过的无非是对结局的幻觉。……如果在经历了此般境界后你对一切都无所谓了,那么何以不能同样地把相反的情形——读过最糟糕的书、  相似文献   

19.
王斐 《社科纵横》2006,21(2):110
《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本文从人生境界角度解读庄子的人生境界及对境界发展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对“善”的境界的阐发,具有三个层级:一是以“自足其乐”为中心的一般境界,此种境界追求的“乐”并非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是内心的充实快乐,以此实现自我的价值,发挥“善”的潜质,达到理想人格;二是渐次境界的淑世情怀,体现为博施济众、修己安人的道德精神,并将个人之善推广到天下,使个人与群体关系达到和谐;三是最高境界的止于至善,这是儒家所提倡的最高的价值目标和道德境界,“至善”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对本性的复归,自我生命的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