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增值评价法以教师教育活动对学生预期成绩的增值为教育评价标准,用来判定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与传统的学校评价模式相比,这种评价模式具有综合考察学生发展影响、强调发展性评价标准、重视起点关注过程、促进教师改进等特点。适应时代要求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增值评价成为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学教师发展与评价多采用奖惩性模式,最大弊端是发展与评价结果直接与教师的外在利益挂钩,很少与教师的内在素质提升相联系,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事实上,大学教师作为一个具有较高主体意识和社会威望的群体,对其发展与评价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外在的约束与规范,更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和干预,而是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引导、激发教师自主发展,不断提升其内在素质,实现自我价值。鉴于此,大学教师发展与评价模式,应该逐步由注重外在利益的奖惩性向注重内在素质的发展性转变。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学教师发展与评价多采用奖惩性模式,最大弊端是发展与评价结果直接与教师的外在利益挂钩,很少与教师的内在素质提升相联系,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事实上,大学教师作为一个具有较高主体意识和社会威望的群体,对其发展与评价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外在的约束与规范,更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和干预,而是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引导、激发教师自主发展,不断提升其内在素质,实现自我价值.鉴于此,大学教师发展与评价模式,应该逐步由注重外在利益的奖惩性向注重内在素质的发展性转变.  相似文献   

4.
王洪伟 《理论界》2006,(11):115-116
新课改中的教师教学评价是在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教学现状,为适应和推动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对我国原有教师教育评价机制的调整。本文将新课改的教师教学评价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以期对我国教师教学评价机制的继续发展进行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教师评价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虽然教师评价工作经过了许多年不断地研究和实践,但由于高等学校教师评价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许多评价系统及其指标制定仍然缺乏坚实的理论根据。不过,对于一般的教师评价系统而言,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出发点是以促进高等学校教师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指标评价体系,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对教师各方面的工作进行立体的、动态的评价,并定期进行反馈。  相似文献   

6.
学校管理制度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从三个方面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管理制度:确立教师的专业地位,实现行政权力与专业权力的协调;变革管理方式,由单一权威式向民主参与式转变;重构教师评价制度,由奖惩性评价转变为发展性评价。  相似文献   

7.
周智慧 《阴山学刊》2006,19(6):102-106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强调对评价对象人格的尊重,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发展性课堂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发展,它分别包含促进学生发展和促进教师成长两个方面;而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应确定在发展性上;在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的确定上应以发展性为根本出发点。因此,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应遵循两个原则,即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以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应该贯彻客观性、一致性、全面性、目的性、可行性原则;需要评价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需要改革现行的生评教为主辅以专家听课的方法,实行多元评价主体和多种评价信息采集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带动了课程评价的发展,作为新课程评价实施主体之一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困惑.本文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了新课程的评价标准、评价模式和方法的选择、评价主体间的协调等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期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新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0.
多元学业评价模式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启英 《广西社会科学》2008,153(3):195-197
多元学业评价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展性评价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并基于"知—研—行"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与传统的评价模式不同,具体表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环节的多重性、评价内容的多面性、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性等方面。多元学业评价模式克服了传统的学业评价中存在的不足,使学业评价更全面、合理、客观,充分体现出评价过程中应有的人文精神与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11.
围绕河北省大学生就业服务评价平台的开发,阐述了平台开发的必要性,指出了平台设计应以实现评价的科学化、规范化、可操作化并且满足政府、高校、社会机构评价和服务需求为目标,坚持易用性、整体性、实用性与适应性、安全性与发展性的原则,提出了采用B/S架构及设计,设计了政府、高校、社会机构进行评价的基本功能模块以及用户评价反馈模块、基础应用模块、功能拓展模块六大模块,构建了河北省大学生就业服务评价平台的总体框架,为深化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提供了有效途径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政府绩效的第三方评估主体及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方评估已成为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主要形式。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中的“米切尔评分法”.对我国政府改革实践中已有的专家学者、专业公司、评议代表以及普通民众四种“第三方”主体进行利益相关性分析表明:专家学者“影响力”强,但“合法性”、“紧迫性”弱;专业公司“影响力”一般,“合法性”、“紧迫性”都弱;评议代表“合法性”强,“影响力”、“紧迫性”一般;普通民众“合法性”一般,“影响力”、“紧迫性”都弱。优化“第三方”主体应提高专家学者和专业公司的“合法性”、“紧迫性”.提高评议代表及普通民众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对学生学习评价进行研究,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教育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提出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此背景下,探讨多元化评价体系,提高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能力,确保学生培养质量是十分必要的。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优化和延伸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建立学生、教师、学习同伴、社会需求等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探索项目驱动型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与外部需求衔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4.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存在对评价目的认识不足、评价过程不够规范、评价体系缺乏合理性等问题,依据客观性与指导性、多元性与发展性、整体性与独立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并重的原则,提出了以“双师型”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
曹俊军 《云梦学刊》2007,28(6):127-129
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观有两个基本要点:评价的终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发展性功能,强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操作策略有:就学生评价而言,设定全面的、多层次的评价目标;把学生学会什么及怎样学习都作为评价的对象;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既评学生,也评教师,对教师的评价,回到教师的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操作的评价上来。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研究者对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的研究提出了诸多的理论学说和评价指标。本文基于罗儒国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教师工作生活质量评价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力求较为系统地表述教师工作生活质量评价维度。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高校食堂作为大学生的后勤保障,其饭菜和服务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提高高校食堂的满意度有利于学校和食堂的未来发展。调查了宿州学院20名教师和100名学生,通过SPSS软件建立食堂评价指标,利用模糊评判法评价食堂满意度,发现宿州学院食堂存在的问题,如: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空间太小、饭菜种类单一、价格高等,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加强沟通、丰富饭菜种类、控制饭菜价格等。  相似文献   

18.
用科学方法进行名牌的认定与评价 ,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 ,推动经济发展。构建了名牌评价的指标体系 ,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提出了名牌的认定与评价必须实行由政府直接组织专家单方面进行改变为由专家和消费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两者有机融合 ,有所侧重 ,相互补充 ,并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从而得出一个比较客观、公正、全面的符合实际的名牌评价结论  相似文献   

19.
张国平 《学术探索》2012,(10):70-72
在中国,教师现已成为声望最高的职业,高校教师职位也被求职者竞相争夺。但高校教师对自我职业声望的评价却低于整体评价。究其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师的职业功能被社会所认可;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其职业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任职者的素质逐步提高。因此,高校教师职业声望得以提升是大势所趋。二、多数民众对高校教师职业没有直接认识和体验,容易受到个人经历与媒体报道的影响,往往会形成对高校教师的刻板印象,高估其职业环境。三、高校教师的职业声望地位和财富、权力地位实质上并不一致,他们所获得的资源与其发挥的职业功能并不匹配,也没有达到其期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