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在这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突发性海洋灾害的应对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社会组织作为一股正在蓬勃发展的社会力量,在突发性海洋灾害应对中仍存在参与水平不高、有机配合不够的问题.这与“强国家、弱社会”的传统格局、社会组织相关立法不健全、志愿者水平不高等有密切关系.因此,应通过整合社会组织内部资源,强化自身力量,争取在“强国家、弱社会”的人文社会环境里站稳一席之地;进一步优化权责分配,建立健全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应对的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公民参与的主体意识,提高公民参与能力等途径加强社会组织应对突发性海洋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关于灾害与社会群体的关系与互动分析是灾害管理政策产出的理论基础。本文聚焦灾害的群体脆弱性的分布机制与消减策略,先是揭示灾害问题与灾前社会状态的存续性联系并视之为一种社会问题,并提出"脆弱性分布"概念并将其与风险分配概念进行比较;进而指出群体脆弱性的多重要素在自然与社会维度上的双重配置过程;最后,本文提出以构建灾害社会管理为路径来达成灾害的群体脆弱性消减目标。  相似文献   

3.
灾害对女性冲击最大,需要社会工作者为其提供专业服务,但相关专业服务少见且集中于灾后重建阶段,大大削弱了社工专业“助人之助”之特性。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妇女灾害社会工作模型是一个全过程动态均衡的服务过程。就“全生命—全过程”而言,目前灾害社会工作缺乏对妇女全生命与全过程的细致服务。就“女权主义—性别平等”而言,社会工作者需要在女权活动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这也是衡量服务成效的重要指标。就“危机—转机”而言,灾害期间妇女面临生计机会丧失、救济资源缺乏、性骚扰、性暴力与社会排斥等,但也可能使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受到更多关注。就“心理—社区”而言,社会工作者需要从社区层面唤醒妇女集体意识,它是资源匮乏国家与地区应对灾害的不可或缺的服务方法。就“脆弱性—恢复力”而言,灾害提高了妇女群体的脆弱性,恢复力有可能抵消妇女群体脆弱性。尽管这一理论模型还存在概念重叠、内涵宽泛、操作复杂与多学科交叉不足等局限,但它为灾害社会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范式整合与实践启发。  相似文献   

4.
研究农户灾害脆弱性,对于有效推进农业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以江汉平原352户农户的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研究江汉平原农户灾害脆弱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农户灾害脆弱性调查表明,在接受调查的352户农户中,单一资产缺乏型农户占58.52%,所占比例最大;多种资产缺乏型农户占7.67%,所占比例最小;资产搭配合理型农户占33.81%。对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自然资产缺乏是江汉平原农户灾害脆弱性程度较高的首要原因,金融资产、社会资产和人力资产缺乏是江汉平原农户灾害脆弱性程度较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从经典灾害社会学、社会脆弱性到社会建构主义,这是灾害社会学发展的最新趋势,也是其发展的主要学派和阶段性特点。基于对这三个学派基本内涵梳理和比较研究,文章认为经典灾害社会学学派适合灾害防备与应变研究,社会脆弱性学派适合灾害预测和评估人们如何适应或加强能力面对灾害风险威胁的研究,社会建构主义学派则适合公共风险和灾害形成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研究。这三个学派关注的重点不同,都有自己特定的解释边界和限制条件,一旦越界解释力就会下降。因此,不能简单地判断孰优孰劣。  相似文献   

6.
作为缓发性海洋灾害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在剖析灾害评估与脆弱性评估共性基础上,梳理海平面上升影响机理和沿海发展脆弱性评估现有文献发现,影响机理分析不系统、脆弱性评估方法不精细和评估结构差异明显等较为突出。基于此,提出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评估的理论框架,包括4个方面内容:构建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的影响机理机制、搭建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专业化云数据库、实施海平面上升影响下沿海发展脆弱性评估体系、划分海岸带脆弱性等级梯度标准。  相似文献   

7.
海洋环境危害行为的刑事规制体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开发力度的加大给海洋环境保护带来了极大压力,日益频发的海上污染事件和海洋资源盗窃行为,更是成为亟待解决的违法犯罪难题。传统环境刑法以陆地环境及陆地资源保护为首任,加之现有刑事立法及司法解释对环境犯罪认定的概括性规定及实害犯设置,使得刑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对此严重准备不足。应在全面剖析海洋环境危害行为现状的基础上,着力思考应对海洋环境危害行为的刑事规制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突发事件的公共安全管理中,不仅需要研究灾害发生前的准备、灾害发生时的应对以及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更要关注灾害减除(Mitigation)工作,而减少环境脆弱性则是灾害减除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减少灾害的发生频率及其造成损失的关键步骤。作为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脆弱性研究不仅要关注人类社会外部环境的脆弱性,更要关注人类社会自身的脆弱性;减小环境的脆弱性是防灾于未然的有效途径,其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大于公共安全管理周期中的准备、应对和恢复阶段。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球性战略,海洋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和财富。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和现代高科技的运用,人类对海洋开发和利用的活动日益增多。但同时随之而来的是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及资源,防止污染损害,保护生态平衡,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促进海洋事业持续、稳定地发展,许多沿海国家都把海洋开  相似文献   

10.
实施海洋行政管理战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止或制止海洋环境问题的发生和蔓延,这是开发和利用海洋所要研究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海洋环境与行政管理的特殊性充分说明了实施行政管理战略的必要性,而建立健全海洋行政管理体系、海洋法律制度体系、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体系、海洋环境质量保护体系以及海洋开发服务事业体系,则是实施海洋行政管理、推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战略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灾害”作为灾害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其社会与自然双重属性特质形塑了灾害多学科交叉研究现状。学界对灾害的定义和认知多从自然科学视角出发,而基于社会科学视角的灾害概念研究尚少。对灾害概念进行社会科学解读,可以将关于灾害概念的认识划分为“事件-功能主义导向”、“脆弱性导向”、“社会建构主义导向”、“不确定性导向”、“权利资源分配导向”,并以“危险源-关系链-结果”为逻辑架构结构化灾害概念,从而廓清社会科学领域关于灾害概念认识与研究谱系,并揭示出灾害社会科学的整合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根据对"5.12"汶川大地震期间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并基于以往有关重大灾难后民众的心理行为研究,文章提出:灾难性事件会激活"预埋"在我们的生理遗传结构、心理反应倾向以及社会文化传承中的一整套古老的应对模式,此模式经由当时所处的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的条件与规范的约束和修饰之后,表现为一系列极其复杂的社会态度与行为方式,而其核心则为灾难后心理行为上的原始化回归过程。文章从精神分析和进化心理学角度论述了心理行为上的原始化回归何以能够帮助人类适应灾难,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求更好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并将围绕灾难后心理行为原始化回归过程的短期与长期变化探讨和分析灾难后的心理行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防灾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灾教育对保证国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防灾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如防灾意识不够、防灾应急机制不健全、防灾知识宣传不到住等。从防灾教育的模式、内容和具体措施等方面,对我国的防灾教育体系提出一些看法,以期对我国日后防灾教育的开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防灾问题日益突出。合理的防灾资源储备是提高城市综合防灾水平的关键。城市防灾资源体系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资资源、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城市生命线资源、技术资源以及思想和组织资源。  相似文献   

15.
地震灾区学生的心理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和应试对灾区学生是双重生活事件压力源(Stressor),采用积极正性的应对方式(coping)时灾区学生提高学业成绩以及身心健康都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从心理调整、恰当的自我要求、考前准备及考场上的心理调控四个方面提出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公路灾害类型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开展建设活动是人类维持生存、争取发展的手段,公路建设作为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开发建设活动,必将产生一系列的灾害,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发展导致了公路灾害的频繁发生.为了拓展和优化人类生存空间,对公路灾害的类型与危害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防减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灾害损失评估尚未达到科学化要求,缺乏灾害损失综合评估方法,灾害统计数据调查采集渠道不畅,重复计算或信息失真,各地灾情报告夸大损失,救灾资源浪费,评估偏经济因素而少社会要素,难以及时准确地反映灾情并分析防灾减灾和应急措施的成效与不足。应当深入研究我国灾害损失评估状况,探讨完善灾害损失评估的标准、方法、程序,修正和改进灾害损失评估体系,拓展灾害损失评估的社会境域,形成全面准确的灾害损失评估机制,充分发挥灾害损失评估在应急处置、灾害救援和恢复重建中的信息、咨询、监督和评价功能,优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与灾害作斗争的历史。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为了使我国防灾减灾事业能尽快得到全面依法有序高效的开展,有必要依照我国《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加快制定一部综合性的基本性的《防灾减灾法》,以进一步推动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在我国,尽早制定《防灾减灾法》价值重大,意义深远,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战国防灾措施及能力的飞跃体现在4方面:“尽地力之教”一类的防灾措施;“平籴法”之类的仓储备荒;开渠灌溉类的防灾工程;修堤造林类的防洪举措。该文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