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澳教师教育课程目标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目标既是教育目标的体现,也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目标的确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通过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送审稿)》和澳大利亚《国家教师职业标准(草案)》的解读,力图从多个维度比较中澳教师教育课程目标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深入分析差异性形成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向澳大利亚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建设学习的几点思考和建议,以期为确立我国教师教育更为适当的课程目标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代教育体系建立与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学校对逻辑学教育给予了充分重视,是中国近代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播近代新学,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近代逻辑学教育在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中有其独特的内容与特点,对推进近代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完善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逻辑学在知识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在中国现当代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逻辑学需要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不仅是中国近代教育家,同时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他一生兴办数十所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在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方面多有创新,为近代中国创立了完备、系统的新式教育制度体系.它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非常突出,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前,中国城乡的教育与科举制度相联系,属传统文化的范畴.这种局面,在近代随着开埠通商和与工业文明相联系的新式教育的展开,发生变化.清朝政府宣布改革教育制度和废除科举后,新式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助于以通商口岸为主体的近代文化和工商业的发展.无此依托的广大农村,则明显衰弱.一旦有机会走出乡村求学乃至出洋留学者,很少有人学成后再回到农村;即使那些土生土长的读书人,也不愿呆在农村.城乡间近代文化教育的联系微弱,甚至呈现出明显的断层.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把兴学育才作为强国安邦的重要举措,一生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改造旧式书院、创设各类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构建中国近代教育体制,开我国近代教育之先河。他不仅是中国近代的大教育家,而且同时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档案教育从1934年设置课程一直到1949年,短短十几年时间,档案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等各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初步形成了档案学学科体系。近代中国档案教育不仅丰富了学校教育内容,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档案教育现代化历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高等警察教育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高等警察教育产生于20世纪初,大致经历了清末民初、北京警官高等学校、南京中央警官学校等三个发展阶段.作为中国近代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高等警察教育在最初模仿和照搬日本、欧美的办学经验之后,逐步摸索出一条结合中国国情的多元化借鉴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受到历届政府高度重视的强调警察专业化建设和军事化管理的办学模式,对中国近代警政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由于近代中国疾疫猖狂为害 ,专业的医学教育又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使得开展民众卫生教育成为必要之举。民众卫生教育兴起后 ,多采用借助新闻媒体、发行卫生刊物或出版卫生书籍、开展各项卫生宣传等方式进行。其主要内容涉及普及卫生知识、研究和预防传染病、倡导民族健康运动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处于封建统治江河日下、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就俭奢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进行了梳理和研究,探讨其演化轨迹、揭示其思想根源,并力求对其各自的历史地位予以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主义教育是近代中国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渊源于清末民初,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中叶,国家主义派是这种思想流派的代表。《国家主义的教育》与《国家主义教育学》体现了其基本观点。对这种教育思潮的复杂多样性,我们应从政治、哲学、教育等不同层面加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教育课程作为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栽体,其优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教育的效果,进而决定着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当前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着教育理念落后、课程结构失衡、课程类型单一、课程内容割裂等问题.应采取积极的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策略:树立研究反思性、实践创新性、终身全面性、理解对话性、关心尊重性的教师教育课程新理念;深入研究并遵循教师教育课程逻辑;优化课程结构,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促创新、有特色"的价值取向;构建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相协调、与教师专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师范性特征的发展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范性作为教师教育的内在属性,是教师教育区别于其他专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特殊性所在。近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师范性特征经历了清末对师范性的追求、民初师范性的彰显、新学制下师范性的削弱、“三民主义教育”下师范性重新抬头这样的发展过程。现在,师范性的必要与否、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关系、师范性的落实是高等师范教育发展必须进行思考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关教师教育课程系统的对比显示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中存在着通识教育效果不佳、学科专业课程比重较大以及教育专业课程比重轻、结构不合理、与实际脱节等问题。由此,可以分别从内容与结构两个维度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进行有益的构想:完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比例;改革课程的内容,以利于构建我国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着目标僵化、结构失衡、内容陈旧、教学滞后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11年10月8日,国家正式发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了明确、统一、规范的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和要求。师范院校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开发课程资源,强化课程实施,改革课程评价,切实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5.
公共性是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属性,也是现代社会对课程的必然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公共性表现为课程开发是一个多主体协商对话的过程。当前教师教育课程的公共性面临来自公共性实现的前提、单一取向的课程开发以及后现代哲学的挑战.针对挑战提出通过开放课程开发、觉醒教师和运用多种课程取向开发课程等措施来保障教师教育课程公共性。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方案力图最终达到的标准或预期学习结果,是指导课程研制过程的准则,是学生学完某个专业课程后将要达到的或获得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标准,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的日常教学活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应体现这种追求与精神,课程目标的取向要采用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多元整合的形式。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依据是学生成长、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活动分析法、工作分析法、目的手段法和职业分析法等方法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7.
大陆的教师教育可以借鉴我国台湾省的模式,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既保留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又在综合性大学设立教育学院,参与培养中小学师资,可以采取"五年一贯"、"3+1"、"4+2"等多种模式,培养不同类型的中小学师资,逐步构建我国现代化的教师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8.
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与时俱进,要求我们成为现代公民,党的十七大的号召、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都强调开展现代公民教育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我国现代公民教育的内涵和现状的分析,深入探讨了现代公民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指出分科课程和统整课程作为两种不同的课程组织形式,是进行公民教育的两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培养合格的未来教师成为高师院校急需关注的话题.针对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不够、数学学科素养相对欠缺的现状,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如积极组织活动进行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关注课程建设,改变学生知识结构;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自主性、实践性,提高教学效益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关乎教育质量的教师教育问题愈来愈凸显其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仍存在一些问题。从混沌理论演绎来看,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应该是一个混沌的综合系统,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秉持一种生成性的、发展的及非线性的视角,系统地去认识蕴藏在教师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资源,把握好资源流通过程中的"供"与"给",发挥各种资源的潜在效能,才能实现整个教师教育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