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余祖坤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57-161
中国古典文章学崇尚波澜曲折的效果,因而非常重视各种转笔的运用。"潜气内转"就是其中的一种巧妙转法,它是从中国古典文章创作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应成为中国古典文章批评话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潜气内转"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一是在行文发生承接或转折时,不用虚词作过渡。二是通过硬转陡接的笔法,使语言之链发生断裂,而文章的意脉却似断实连,若隐若现。"潜气内转"体现了中国古典文章学对自然浑成之美的崇尚和对含蓄之美的追求。它所蕴含的创作方法和创作理念,不仅对古典文章的结构分析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而且对改变当代散文创作中的漫无节制和繁冗涣散也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孙小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蒙元贵族对印章的大量需求、异族文化情趣对汉族文人的影响等因素相互作用 ,促进了元代文人对印章制度的探讨 ,促进了印文内容和用印方式的变化 ,促进了印章材料的多样化择取 ,并最终促成了以朱、王冕为代表的文人篆刻艺术的崛起 相似文献
3.
李日星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元代文人在面临仕进绝途的人生失落中丧失了对皇权仰仗与依附的信念 ,感受到摆脱传统思想控制与约束的轻松 ,激发起他们对社会历史的反省和对生命价值的沉思 ,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功名利禄的虚幻和生命本体的珍贵 ,在元曲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冷峻的否定意识和执著的恋生意识。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心态和艺术批判精神 ,既体现了元代文人的“异端”性格 ,也涵藏着他们对全真道教义和老庄哲学的欣赏与接纳、体验与解读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4.
何跞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0-84
元代江西庐陵文人刘岳申文章成就颇著。他的文章中有大量论文的言论,从中可看出他主张文章要有新变而不同流俗,尚耿介直言与情真辞切,提倡厚积薄发和师古人文章之简约,推尚外简约而内遒上老成的峻洁文风。他的文风和文章理论虽然继元初庐陵文人刘辰翁、赵文而来,基本不离个性奇崛路数,然已有很大的新变,开始向元代中期的盛世文风靠近。 相似文献
5.
以“气”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理论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理论内涵,同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以"气"论文相契合。"气"既增加了"以文为词"的外在张力,亦是"以文为词"的精神内核,同时,它也是作者本人在创作中的自觉追求。"气"既扩展了"以文为词"的外延,又是"以文为词"的核心,它使稼轩词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元朝是中国古代唯一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全国统一王朝,其特性深刻地影响到了元代社会面貌以及思想文化特征。传记作为反映社会重要事件和富有影响力人物较为直接的载体,元朝的特性亦相当程度地影响着元代馆阁文人传记写作的维度,令其富有独特的观照意义。元朝复杂的政治格局使得军人成为元代馆阁文人传记的重要表现主体,多元的民族起源成为元代馆阁文人传记尤其值得注意的书写内容,程朱理学对于元代馆阁文人传记的写作立场和价值判断影响深远。这些不仅是元代传记独特性的表现,传记作为元代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代诗文的研究亦可由以上几个维度的探研而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7.
邓益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3(4)
元代文人画的“不求形似”之说并非放松对“形似”的追求,更非认为绘画表现事物可以任意勾画,而是对“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另一角度强调,是为了追求画中的形象和笔墨呈现更能写人之真心、传自然之真性的“绝似”.其探索与开拓,本质上依旧遵循着中国画的艺术发展规律.后人的片面理解,根源在于理解的角度. 相似文献
8.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5,(6)
在古代,商人处于四民之末,地位不高,常受歧视。蒙元时期,政府实行积极的商业政策,商人比较活跃,地位也较之前有了提高。这一时期儒学处于边缘化,一些士人为维持生计转向经商,但受传统儒家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商人仍觉得自身从事职业不体面,为弥补心态的平衡多与士人结交,并注重后代教育。此现象表明纵使经商环境有了改善,但商人身份并未得到最根本的认同,经商致富仍无法取代读书做官在人们心中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9.
朱湘云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6(1):54-56
元散曲中保留了不少当时社会的活口语,是近代汉语的重要语料.对元散曲中的虚字"着"进行归纳、分析,可以看出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上的传承性. 相似文献
10.
陈鹏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2):24-28
“气”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蕴含非常丰富。古文主气盛言宜,但骈文之气不同于古文之气,主要表现为句式参差错落、骈散结合、借助虚词启承转合以及潜气内转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杨俊梅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5)
元代书法自成体系.其特点是赵孟頫开启"尚态"风格,影响了明清书风;继承了宋代"尚意"的人性化书风;诗书画印一体,以书写画、以画写书的画人书家辈出;章草的复兴丰富了草书的内容和表现能力.元代书法特点的形成与当时特有的语言环境、文化上的民族歧视等社会大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2.
陆玉芹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27(2):79-84
张謇和袁昶是晚清史上的两位名臣。自1880年两人初识到1900年袁昶被杀的20年间,他们合作共事,对晚清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的言论和主张既影响了东南督抚,又影响了朝廷中枢,在变数不定的晚清政局中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们相知相交、合作共事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3.
杨富有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7-29
咏史诗中诗人的历史观能够体现一个时代的思想与人文精神。元上都咏史诗的题涉及到李陵、苏武等,各民族咏史诗人对这些历史人物的传统价值观认定并没有因为统治主体的更替而发生变化,中国古代文人基本传统价值观得以赓续,明显受到儒家传统的忠孝节义价值观的影响。这说明:元代的文化政策是开明、开放的,也是宽松的;也是元代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并能够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生动例证;其中由咏史引发的国家强大的自豪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在元代生动而具体的写照,说明中华民族的共同认知已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4.
元诗文献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镰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0(3):45-51
一度曾比较普遍地认为,元代已至近世,诗人与诗的问题,主要是资料收集得是否充分,所依据的版本是否完整。通过《全元诗》的编集,我们的体会是:元诗文献研究,并不只是体现在收集、汇录、整理,也就是说,其研究成果并不只反映出一个数量问题,其研究成果并不只是单纯的保存文献。对文献的辨析考证,是其立足点。正因为缺失了这个环节,使得以往的元诗研究的进展步幅不大。新的元诗研究从文献的辨析考证起步,才拉开了与前人研究的距离。 相似文献
15.
黄兆强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明永乐初年,胡粹中政纪传体为编年体,撰成《元史续编》,对成宗以下治平之迹及版帝时事有所增补,书中评语多以儒家传统君臣之道立论,虽篇幅不多而颇便省览。嘉靖年间,周复使授编年体史著《元史弼速》,是从卫道者及汉民族本位的立场来评价《元史》的。此书的纪年及书法体现了孔子的正名主张,承袭了儒家思想,尊家而贬元,但也纠正了《元史》一些史事记载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论述了金末元初知识分子的境遇和命运,探讨了这一特殊的社会阶层在金末抗蒙救国活动中及入蒙元后在新政权建设中的历史作用和贡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超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8-52
元朝中央实行了一系列对南方士人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决策和用人制度,这些政治措施成为江西士风、文风变化的风向标。江西士风随元廷政治发生的变化,集中反映为出仕之风、科举之风、出游之风。元廷政治也使元代江西文学风貌发生的改变,主要体现在颂美元廷思想的流露、江西文士融入京师文坛、江西文风从奇崛向平易转变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以佛教义理阐释儒学,是晚明人文思潮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其中的重要一员,袁宗道因为生死问题接触佛教,而后潜心禅宗,以禅学诠释儒学;又和袁宏道一起大力推行净土,提倡念佛法门。袁宗道为纠正禅宗之弊和推动净土在晚明的展开,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兆勇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3):45-48
关于元曲形成及其演变,主要是由于历史原因、儒家思想因子的思想渊薮、道教氛围、自然环境等因素,这些方面的影响不仅铺垫了元代文学的根本背景,亦使其前后期、南北方风格迥然不同.现试图将元代文学回到它的历史与思想背景中来阐释其精神及其在作家作品中的分布,从而对其风貌进行勾勒. 相似文献
20.
胡建次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1):53-57
清代桐城派文论中的文气论,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桐城开创者的文气论,二是桐城中继者的文气论,三是桐城后学者的文气论。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或对“气”作为文章审美之本予以标树,或对文气审美特征与要求进行探讨.或从文章写作角度对“气”予以考察。上述三个阶段与三个方面,标示出我国古典文气论发展到桐城派文论家手中。其在多维面上得到了拓展、充实与深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