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维的“境界说”美学实际上是一种艺术哲学。作为一种广义审美文化形态的“有意味的形式”,“境界”范畴是本体和现象的统一,即美本身与美的显现和表现的统一。本文从艺术本体论和审美辩证法两个方面,说明了王国维艺术哲学的基本特征;从现象本体化和本体现象化的双向反馈中,逻辑地考察了这种艺术哲学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2.
在承继20世纪50-60年代“实践派”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李泽厚于20世纪70-80年代对其“实践论美学”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提出了一种“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美学思想.这种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可以被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用“外在自然的人化”和“美是自由的形式”来考察“美的本质”;用“美感的矛盾二重性”和“积淀说”来论述“美感”;用“从形象出发”和“三层面”来分析艺术.走向“充实和完善”的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美学,不仅表征了20世纪中国美学“从介绍转向理论建设迈出的一大步”,而且也使得李泽厚本人成为了实践论美学在中国的首要代表.  相似文献   

3.
当代世界美学概念是对近代理性主义美学概念的积极的扬弃,其基本概念——审美直观——保留了世界理性主义美学的合理环节。康德的“美感判断力”为其逻辑起点,海德格尔的工具理性批判和福科的文化一历史批判为其奠定了经验性实证基础,王夫子天人合一的天道观为其提供了形而上的生命本体论,审美直观综合了这两个方面。从“美感判断力”到审美直观,其间贯穿着一条超越经验理性的直观主义路线,这就是当代美学概念的建构理路。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文艺理论的建构如何推进?细审近30年来学科反思成果,最重要之一是对20世纪美学、文艺理论逻辑基点囿于“大哲学”之实践(劳动)论、经济基础决定论局限的认识。与此同时,文化作为历史与现实的共时结构体系及本体性功能日益揭示凸显出来。文章就人的文化存在、文化对审美艺术活动的本体意义与文艺理论的创新建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艺术思维的美学性质,体现着深刻的历史性与逻辑性。在艺术思维的深层结构中,审美创造心灵的历史演化,积淀着人类艺术把握世界的全部智慧,从而形成了审美心理和艺术创造行为的思维基础;而审美创造心灵的自身规律和内在逻辑结构,又使艺术思维具有了可以依循的运动形式。因此,艺术思维才真正成为观照世界的审美态度。同时,艺术思维作为科学对象,它所赋予科学认识本身的美学性质,也仍然是一种深邃严谨的历史态度和逻辑态度,因而艺术  相似文献   

6.
李清照的《词论》是词学史上的第一篇词学专论,其中“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历遭非议,被视为形式主义。本文通过对《词论》的全面分析,结合词学实际进行研究,指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是对词这一艺术形式美学风格的整体把握,体现了艺术的本体精神。并由此出发,分析了词的形式功能,指出词是有别于一般诗体的有“意味”的生命形式,“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所代表的是一种生命美学,它的提出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客观事物的客观论美学 ,忽略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关键作用 ;立足于主观精神的主观论美学 ,说不清审美差异的内在原因和“自由”与“美”的区别 ;以实践为立足点的实践美学 ,夸大了实践的作用 ,只囿于实践不能揭示审美的特性 ;以生命为立足点的生命美学 ,对审美发生和审美本性的生物学解释并不合理。审美是人在非功利状态下对事物形式以非功利情感的知觉过程。认知美学以人的认知能力和结构为理论立足点 ,对美学中争论的诸多问题给予了圆满解决。美学研究的重点应从生命前行到实践 ,再从实践前行到认知  相似文献   

8.
严羽的“兴趣说”是对盛唐诗歌创作尚“兴”经验的全面总结,反映了对传统诗歌本体论“吟咏性情”审美特点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兴趣”是严羽提倡诗须有“别材别趣”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兴趣”可以看作是盛唐诗之抒情本体,“兴”是有审美特点的情绪体验,也即形式化的感情;“趣”是有美感意味的旨归.其对“兴趣说”的譬喻式界定又受到以宗杲为代表的看话禅判教体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泽厚美学包括认识论美学、主体性哲学美学和“情本体”美学3个部分。其思想来源复杂,早、中、后三期美学价值取向分岐较大,其中理论观点互相掺和甚至前后矛盾,难以自圆其说。李泽厚的关学思想往往融合在哲学和中国思想史研究之中。具体地说,李泽厚以马克思主义为支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家园,以康德和黑格尔为营养,构筑了他独具特色的关学理论形态。分析认为,尽管李泽厚美学思想比较庞杂,但是其主线仍是比较清晰的,即以主体性实践哲学为骨架和灵魂,通过“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美是自由的形式”、“积淀说”等命题或范畴的论述来建立起自己的实践关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张爱玲的作品进行文本解读,首先指出其创作中明显的自恋自审倾向,然后在此基础上具体从三个层面切入,分析探讨了张爱玲作品对特定历史时代和文化困境中普遍人生的悲剧性理解,认为其形式本体独具审美内涵,其生命意识独具文化意味,并已达到了历史、人性、哲学等方面的深度。  相似文献   

11.
审美主义是一种以审美活动取代一切生命活动的生存价值取向。康德批判哲学是这种生命哲学的初始形态,它奠定了这种生命哲学的总体基调。对道德的本体崇奉与对知识的限度规范是康德审美主义发生的逻辑前提,而其对审美的限度规范及审美分析中所出现的审美悖论又使其产生了自我的拆解。这一特点反映出康德审美主义先验方法下的经验底蕴。康德有限度的审美主义在以后的思想史发展中不断泛化,逐渐发展成一种以审美活动取代一切生命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反映出这种生命哲学的裂变。  相似文献   

12.
李凯尔特力图在价值基础上构建历史认识论的逻辑结构。他所说的价值既不属于经验世界,也外在于主观意识,而是康德主义式的先验之物。在他看来,有了这个先验的价值概念及“与价值联系”的原则,就不仅能够克服历史认识中主观性与客观性、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矛盾,克服相对主义,确立历史的客观性,而且能够解决历史的统一性和文化科学的系统性问题。很难相信,这种超越于历史生活之上的先验的形式的价值,能够为历史叙述与文化科学的客观性提供真正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从美学本体来看,当代美学的逻辑演进是沿着自然本体论(客观物质说)→意识本体论(主观意识说)→历史(实践)本体论(客观社会说)这一历史顺序发展的。实践美学的崛起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对前此美学学派的扬弃。  相似文献   

14.
从美学本体来看,当代美学的逻辑演进是沿着自然本体论(客观物质说)→意识本体论(主观意识说)→历史(实践)本体论(客观社会说)这一历史顺序发展的。实践美学的崛起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对前此美学学派的扬弃。  相似文献   

15.
实践美学从实践本体出发研究审美发生、审美本质等问题,克服了主客观论美学的某些局限,推动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实践美学混淆了哲学本体与美学本体的区别,说不清实践到审美之间的发展行程,实践创造不出"美本身"和全部审美对象."实践自由"说是一种新的形而上学的美学理论模式,无法说明审美的本质.实践美学缺失"形而下美学理论品格"和"形而下美学理论形态",并不是功能齐全和形态完整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严羽论诗反对美刺而标举“兴趣”,“兴趣”是一种无迹可求的兴味和意趣。贝尔认为艺术的基本性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这种不同作品线条、色彩关系的组合,给人以美感的形式,是一种非功利的超现实的纯粹的美的形式;“兴趣”产生于“妙悟”,“有意味的形式”则是艺术直觉的产物。两者都不是理性思维的成果;“兴趣”说着重强调作品的艺术性而疏淡了思想性,“有意味的形式”说过于强调审美情感的超尘脱俗,最终否认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两种纯艺术理论,凸现和维护艺术的审美特性,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实践美学对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史实认证不完整;实践不能创造出所有的审美对象和“美本身”;“自由”说、排除异化劳动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都不能说明审美的本质特性。生命美学对审美现象的现实认证不确切;人类“非特定化”特征和“自卑补偿”说不能合理揭示审美活动的发生;“自由生命的理想实现”不能说明审美的特性。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停滞的主要原因在于理论研究方法的迷失,理论立足点的偏误和理论视域的狭隘。  相似文献   

18.
传统实践美学从认识论、价值论的角度规定“实践”范畴,导致其美学理论出现严重局限性,而后实践美学用“生命一元论”、“存在一元论”解释人类审美现象也是捉襟见肘。因此我们应重新认识“实践”范畴,从人类本体论(社会本体论)角度重新阐释“实践”范畴,吸收传统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双方的合理之处,建设新实践美学。  相似文献   

19.
传统实践美学从认识论、价值论的角度规定“实践”范畴,导致其美学理论出现严重局限性,而后实践美学用“生命一元论”、“存在一元论”解释人类审美现象也是捉襟见肘.因此我们应重新认识“实践”范畴,从人类本体论(社会本体论)角度重新阐释“实践”范畴,吸收传统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双方的合理之处,建设新实践美学.  相似文献   

20.
论康德审美四契机理论中二、四契机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康德审美四契机理论由于其以逻辑统辖心理的理论形态,形成了“审美矛盾结构”。人们对如何理解这一矛盾结构,如何看待其中第二、第四契机历来聚讼纷纭。本文抓住审美矛盾结构的“合”的环节,从康德哲学、美学体系出发,在四契机理论的整体把握中辨析二、四契机之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