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都社即普门外护”——徽州文人官绅对佛教的支持 如果说。徽商们对黄山佛教的支持是在资金、土地、物质方面,那么,徽州文人官绅们的支持就在于精神鼓励、人力帮衬方面。  相似文献   

2.
微州文化。博大精深;徽州名贤,灿烂史册。古往今来,竟有那么多的“世界第一”和“中国第一”就出自徽州。紫薇之文,便以鲜为人知的史料话题,向我们展示了人杰地灵、888岁古徽州的诸般神奇。  相似文献   

3.
徽州会馆是徽州商人和同乡聚会、祭祖、义葬与情感联络和朝考接待之所,是徽州人旅外的主要落脚点。是徽州祠堂的延伸和扩大,是“小徽州”与“大徽州”的纽带,是“无徽不成镇”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的徽州,不仅以商贾之乡享誉九州,也因科举之盛、文献之多而闻名全国。据《徽州文献综录》的调查结果显示,自宋以来的徽州典籍文献,目前存世者达4000余种,而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其中,清代“皖派”朴学家的众多著述、杰出成就及其影响,流风余韵,至今尚存。  相似文献   

5.
“负米担盐入翠微”——黄山后海佛教发展状况 在民国24年(1935年)以前,徽州歙县与宣州(宁国)太平县在黄山的划分,南北以平天矼,东以乌泥关,西以汤岭为界线的。其所辖范围包括黄山东、西、北三面,民间习惯称为“后海”。  相似文献   

6.
安徽徽州(现黄山市)古称新安,自古就有“十家之村,不废颂读”的社会习俗,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之美称。就在这片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上,不仅孕育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朴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等,而且浸润了“徽州腔”(即“徽剧”)的摧灿历史。  相似文献   

7.
古徽州得“新安大好山水”钟灵毓秀之气,受程朱新儒学思想的漫润和熏陶,承徽州先民之智慧,实现中华传统生态伦理,经过长期的营造和构建,宋明以来,逐渐成为世人艳羡的特色宜居家园。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徽州人的新使命》一文中写道“我们徽州,山水灵秀,气候温和,人民向来安居乐业,真可谓世外桃源”.可见,徽州是人们心中和谐社会的典型。  相似文献   

8.
在和《徽州女人》电视剧编导金继武教授讨论“徽州女人”话题的时侯,我们都认为,“徽州女人”的确是徽州文化中一个最有文化内涵、最具震撼魅力、最引世人瞩目的好题目.但是如果隔雾看花、以点概面、浅尝辄止、入焉不深。就会浪费或糟踏这么一个好题目。说“徽州女人”,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学术探究。都少不了对历史上徽州女人丰富生动史料的尽可能多的了解和认识。少不了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对“徽州女人”种种表现的科学评判。在封建宗族社会,男尊女卑,“徽州女人”的史实记述。相对不多;对有关徽州女人的各种复杂现象。人们也品评不一.这就更增加了认识“徽州女人”的难度。多年来关心“徽州女人”的话题.在韩再芬、刘晓庆、归亚蕾等名人先后鲜明演绎“徽州女人”,世人一步步走近“徽州女人”的时候。特不揣浅陋。说说“徽州女人”五大特色,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7,(12):14-14
黄山学院重视徽州文化的宣传研究和普及,除在有关各院系开设徽州文化专题课之外。科研处加大了对徽州文化科研项目的立项力度。今年校级课题立项中,一些大学生纷纷以“徽商”、“徽州建筑”、“徽州古村落”、“徽州方言”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有不少毕业生毕业论文也选取了徽州文化作为论文主题,反映了大学生对徽州文化研究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0.
“五四”作家之普遍近佛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其中既有以夏尊等为代表的信仰佛教并对佛教有精深理解的作家 ,也有以郁达夫等为代表的虽不信仰佛教 ,但由于对现实的失望而欲在佛门找到心灵的归宿的作家。而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一批激进知识分子尽管坚决反对佛教空观思想 ,主张以科学代宗教 ,但是强烈的皈依心态却使他们对佛教的否定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在现代文学史上 ,只有鲁迅、周作人、胡适等少数作家自觉地以佛家之“空”解构传统之“有” ,从而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宗教心态 ,这是极其难得 ,也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对于“徽州”的文化定位,传统有“程朱阙里”、“理学故乡”、“文献之邦”、“东南邹鲁”等称谓,我过去称之为“文化部落”。近期笔者有幸参加了黄山旅游节和徽文化节,有机会比较全面地考察了徽州文化,经过反复思考,笔者认为将徽州定位为“儒教圣地”似乎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2.
以龚自珍、谭嗣同和杨文会为代表的士大夫佛教是晚清三大社会思潮之一。龚自珍首先张扬晚清“批判佛教”理性 ,而谭嗣同则第一次试图调和儒、佛和西学 ,杨仁山开始把天台宗和净土宗思想柔和在一起 ,创办佛教文化教育事业 ,出版经书 ,培养佛教僧俗人才 ,成为“民国学术佛教之祖”。  相似文献   

13.
对佛教传入云南的时间和路线,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关于时间问题,有“东汉说”、“初唐说”、“中唐说”、“晚唐说”、“初元说”;关于路线问题,有“中土说”、“吐蕃说”、“主流说”。本文研究了前人的各种观点,征之以文书,证之以文物,斟酌损益,权衡得失,认为佛教传入云南应在中唐,传入路线应有多种,既有中土、西域,又有吐蕃、骠国。关于南诏佛教的构成,本文认为,南诏佛教虽以密宗阿吒力派为主,但境内尚有其他僧人活动,所见胡僧、骠僧和蜀僧,也并非都是密宗派别。若把南诏佛教简单地净化为阿吒力一派,无异于自树藩篱,丢掉研究唐代云南佛教的许多线索。  相似文献   

14.
将古徽州之清官廉吏的业绩汇编成册,无疑是一篇别开生面的“徽文章”。这不仅另辟蹊径,推进了徽州文化的研究,尤其可以古为今用,通过弘扬古徽州清官廉吏的前言往行,精神风貌,可收扶持正气,抨击歪风邪气之效。对于提高人文素质,加强“八荣八耻”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的徽州商人,雄踞商界达三百年之久,与山西商人同执商界之牛耳。他们营商的足迹“几遍禹内”,所谓“山海无所不至”。徽州商人营商成功的秘袂,除了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够“以儒术饰贾事”,自觉地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自己的.商业行为,也就是以儒道经商,具有良好的商业道德以外,高明的经商艺术亦是他们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他们善于从古代商人那里汲取经商的有益经验,《史记·货殖列传》所总结的先秦商人范蠡、白圭的治生之学成了他们尊奉的圭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徽州商人经商之术也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目连戏与徽州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连救母”的故事在我国可说妇孺皆知。其源于西晋佛教释典《孟兰盆经》,隋唐时发展为《目连变》(即以说唱为主,诗文间用的“变文’,),至北宋,据《东京梦华录·中无节》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演《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但这作为一出连台本戏,且具有完整故事内容和精湛表演艺术的大剧种,并在全国各地对诸多剧种产生深远影响,则始自徽州祁门人郑之珍所编演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一、徽州目连戏的产生及其背景徽州目连戏产生于明万历年间,即始于郑之珍于万历壬午(158年)所作《新编目连救母劝…  相似文献   

17.
徽州文化发达,素有“东南邹鲁”之称。早在南宋淳祐五年(1245),徽州太守韩补上书奏请创建歙县紫阳书院之后,徽州各地书院纷纷兴建,至明清时期达于极盛。本文拟就明清徽州书院的有关问题作一探讨,意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8.
朱熹理学是南宋以后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它统治思想界数百年,影响深远。徽州是朱熹的祖籍,加上徽商的扶助,朱熹理学与徽州渊源极深。明末清初,徽州号称“理学之邦”,“东南齐鲁”。今天研究朱熹理学在徽州的流传与影响,对批判继承中国民族思想文化史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光明是令人视觉愉悦、心情舒畅的物质现象,世俗之人以之为美.佛教从缘起论出发认为“色即是空”,“光明”作为稍纵即逝、空幻不实的假相之一,自在否认之列;同时,佛教又从缘起论和中观论出发认为“色复异空”,进而走向对世俗审美趣味的随顺和对光明之美的变相肯定.佛教批判昏暗之丑,赞美“外光明”之美,并吸取这种“外光明”之美为营造佛、菩萨的“身光明”服务,借用这种“外光明”来比喻、形容领悟佛法的“心光明”、“法光明”之美,进而将光明之美的根本置于“心光明”之上,从而完成了对“光明为美”思想的独特建构.  相似文献   

20.
徽州水碓     
菲元:说到徽州独特的乡村风情风貌,上了年纪的徽州人都存有水口边、河湾处、古树下各种类型“徽州水碓”的美好记忆。在“电”向徽州山乡覆盖之前,“徽州水碓”可是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许多徽州乡村,徽州水碓、水磨、水碾,是主要的粮食、饲料加工场,“徽州水碓”日夜运转不息,记载着千百年来历代徽州先民巧妙利用水利为民造福的聪明智慧,也记载着徽州乡民收获的艰辛和喜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