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王天玉 《社科纵横》2008,23(6):74-76
<就业促进法>作为中国劳动就业领域的基本法,对少数民族的就业问题给予了关注.但该法仍然是纲要式的立法,其有效实施需要一系列具体制度的配合.为此,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方面经验的同时,中国应以<就业促进法>的规定为基础,建立一整套制度措施,明确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承担的义务,实现促进少数民族就业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不足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桢 《学术交流》2005,(10):88-91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高就业,这种违背一般经济规律的现象与所处的转型期有关。“速度型”增长战略容易产生低效增长和就业效应不足;当前的资本市场和投融资体制不能提供经济自主增长的机制,国有经济部门就业效应很低,而就业效应较高的非国有经济和民间投资活动在现实中受到诸多约束;产业结构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部门增长快,但其劳动就业弹性低,也会导致经济高增长伴随低就业状态;另外,还与劳动市场不规范以及就业政策关系很大。  相似文献   

3.
作者依据凯恩斯主义者关于投资拉动就业的观点,对我国外资投资与就业效应进行了相关分析。分析表明,外资目前并不能大量增加我国的就业量。并在此分析的基础上,从增加就业的角度,对外资政策的调整提出了几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北京市就业服务组织的当前状况出发,以对就业服务组织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为基础,从宏观体制和微观运行两个层面探讨了完善北京市就业服务组织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加入WTO以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与日俱增,外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FDI在为东道国带来资金和技术的同时,也对就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由外商投资动机、外资流入方式、外资流入对象、东道国劳动力市场状况及东道国引资政策所决定的.并且,FDI对东道国就业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时期规律.当前,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对我国来讲,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我国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而就业问题的解决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大.鉴于外资的流入对东道国的就业效应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采取合理、有效的引资政策是外来资本能否充分发挥就业积极效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赵慧娟  魏中龙 《创新》2021,15(6):73-83
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就业的影响是一种"创造性破坏",具有替代效应和抑制效应.数字技术应用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会带来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但同时也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文章探究了数字经济对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机理,建议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健全职业培训体系改善供需匹配度,加强职业教育提升劳动者教育水平,提供良好的政策治理体系支持,完善与新就业形态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推进新基建释放"数字红利"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7.
葛长龙 《社科纵横》2009,24(3):50-52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相当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除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采取各种各样的积极措施外,我们高教部门和宣传单位还应当加强对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宣传,促进就业观念的转变,以期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8.
刘文勇 《求是学刊》2007,34(6):82-87
自从2002年中央明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来,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就业问题之间的矛盾成为必须要解决的"瓶颈性"障碍。本文将老工业基地就业问题基于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背景之下进行了探讨,明确总结了现阶段黑龙江省的三次产业以及工业内部的就业结构性特征,并结合国外典型就业特征的分析,提出了促进黑龙江省就业水平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就业质量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人均GDP越过4000美元的发展阶段率先提出来的。我国目前正好处在与此相同的历史时期,而就业质量不高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质量低下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就业领域里最为突出的矛盾。构建科学合理的衡量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前提。要尽快提高我国的就业质量,需要从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高度出发,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复苏乏力、就业结构性矛盾愈加凸显的背景下,就业难成为普遍现象。解决好就业问题是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民生之基。基于超大城市X市实名登记系统的就业信息,挖掘实名登记信息数据,利用HP滤波法分解各变量的趋势性和周期性,结合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状况等信息分析X市的就业问题;建模预测并回测了X市2020年就业登记人次数及新增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并根据新统计口径预测了X市2021年的就业登记人数,科学评估了就业状况,为政府调控措施、内容及出台时机提供必要的信息;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X市各区就业产生的影响,重新建模预测就业状况,建议畅通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借助大数据平台,共建共享就业信息,设置区级就业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11.
李幼平 《创新》2010,4(6):111-114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当前国家的重要战略,研究创业能够带动的就业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文献研究和数据调查,分析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包括创业对就业率的正、负相关性和时滞关系,以及创业对岗位的创造能力与企业规模之间的负相关性。由此从政府、高校、社会三个方面就如何扩大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disability employment policy in assisting people with psychiatric disability to find, or return to, paid work. We argue that the poor employment outcomes from current programs establish the need for a paradigmatic shift in the form of a state‐provided Job Guarantee (JG) for people with psychiatric disability. In the absence of measures to generate suitable jobs, forthcoming changes to the eligibility criteria for Disability Support Pension will create risks rather than opportunities. Under the JG, the Federal Government would maintain a ‘buffer stock’ of minimum wage, public sector jobs to provide secure paid employment for this highly disadvantaged group.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this alternative model is two fold. First, the state must provide the quantum of JG jobs required. Second, the state must ensure the design of jobs is flexible enough to meet the heterogeneous and variable support needs of workers. This will requir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he JG scheme with mental health, rehabilitation and employment support services.  相似文献   

13.
福利企业在残疾人就业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残疾人是一个需要社会各界帮助的弱势群体,残疾人就业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但在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不乐观的时代背景下,对残疾人就业的关注甚少。福利企业对残疾人就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我国残疾人就业的现状与问题,并探讨了福利企业对残疾人就业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非线性规划分析表明,最低工资管制的就业后果不仅取决于最低工资管制本身, 还取决于外部监管环境,当监管环境强化到一定程度时,最低工资管制的就业冲击会扩大。基于粤闽两省439家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2008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农民工的就业冲击明显强于2007年,但对城镇劳动力没有造成明显强化的冲击。进一步分析证明,农民工就业冲击的扩大主要源于《劳动合同法》引起的监管环境的强化,而城镇劳动力就业冲击没有扩大主要源于二元就业制度对城镇劳动力利益的优先保护。这提醒我们,《劳动合同法》对就业的影响很可能会通过强化最低工资管制等其他管制措施的效果来间接实现。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失信问题,从现状入手,根据产生问题的根源来找寻相应对策,以求能提出建设性的建议。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失信问题,不仅损害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而且扰乱了就业市场的正常运作,必须加以重视和解决。  相似文献   

16.
推迟退休年龄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以40岁为年龄起点分析从中年到老年就业参与状况,并结合"五普"数据运用队列分析方法探讨老年人口就业状况的变化轨迹.结果显示,在法定退休年龄处,人口在业比例有一个明显的下降梯度,但法定退休年龄对老年群体的就业行为影响程度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城镇人口在业比例在50-60岁间明显下降,而农村人口在业比例下降则发生在60岁以后.此外,在业老年人口中超过80%为农村老年劳动力.虽然当前在农村地区并未实行退休制度,但农村养老金的发放以退休年龄为起点,因此,在调整退休年龄时需要特别关注农村老人,避免养老金的延迟发放使其陷入贫困和老无所依.  相似文献   

17.
问清泓 《创新》2009,3(1):35-37
《就业促进法》是构建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就业促进法》在法律责任的设置上有三点需要完善,对各级政府在就业促进中的法律责任设置太少;对就业歧视,仅有一条法律责任条款,使遭受歧视者无法真正获得有效救济;执法主体虽然将原《草案》中的三个执法主体统一成了“劳动行政部门”,但独立性很低,建议设立专门的执法机构,以提高执法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18.
非线性规划分析表明,最低工资管制的就业后果不仅取决于最低工资管制本身, 还取决于外部监管环境,当监管环境强化到一定程度时,最低工资管制的就业冲击会 扩大。基于粤闽两省439家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2008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对农民工的就业冲击明显强于2007年,但对城镇劳动力没有造成明显强化的冲击。进 一步分析证明,农民工就业冲击的扩大主要源于《劳动合同法》引起的监管环境的强 化,而城镇劳动力就业冲击没有扩大主要源于二元就业制度对城镇劳动力利益的优先 保护。这提醒我们,《劳动合同法》对就业的影响很可能会通过强化最低工资管制等 其他管制措施的效果来间接实现。

关键词: 最低工资管制?《劳动合同法》?就业效应

Non‐linear programming analysis suggests that employment effects of minimum wage regulation are the result not only of the regulation itself but also of the external regulatory environment. At a certain level, the regulatory environment intensifies the effect on employment of minimum wage regulation. Empirical studies based on survey data from 439 enterprises in Guangdong and Fujian show that minimum wage rises had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employment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in 2008 than in 2007, although no significant change was observed among workers who were permanent urban residents. 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greater impact on migrant workers derives mainly from the strengthened regulatory environment brought about by the Employment Contracts Law. The permanent urban workforce has not been similarly affected because their interests have been given priority under the dual employment system. This reminds us that the employment effects of the Employment Contracts Law may be realized indirectly through other regulatory measures, including strengthened minimum wage regulation.  相似文献   

19.
宋婧  约翰·罗根 《社会》2010,30(5):142-163
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数据探讨了中国农村家庭的非农就业模式。随着农户家庭在集体农业的解体后成为重要的生产主体,部分农民从家庭农业中疏离而成为工薪阶层或者进入增长中的私营经济部门。本文的第一个模型采用logistic回归在个人层面估测已婚男性和女性在农业或者非农经济部门中就业的机会,第二个模型则探究在夫妇层面选择四种就业模式的可能性:夫妇双方,夫妇中的一方(丈夫或妻子),或者没有任何一方从事非农职业。两个模型支持了教育水平对非农就业机会的正面作用。妇女的就业方式对于祖父母的支持效应和子女的付出效应更为敏感,但祖父母所起的作用受到本身年龄的制约。同时,男性的就业优势对家庭在职业上的性别分工并没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模型结果也表明,家庭就业模式的形成是和市场层面的因素,如村庄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特征和劳动力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另外,东部和中部地区在提供非农就业机会方面,相对于西部地区具备了一定的优势条件。  相似文献   

20.
In Australia the policy balance has shifted away from institutional forms of health and aged care towards supporting people in their own homes. This change presupposes a significant and growing supply of informal caring labour. A large proportion of informal carers (40–60 per cent) currently combine paid employment with their caring responsibilities. Using the longitudinal Household, Income and Labour Dynamics in Australia Survey, the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 of caring on employment, hours worked and earning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working age carers experience disadvantage. Carers are more likely than non‐carers to reduce their hours of work or exit from the labour force, and earn lower levels of income. In planning for an ageing population, policies will need to address these negative effects and privatised costs of caring if the supply of informal care is to be sustained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