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试论西北地区荒漠化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和相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荒漠化是中国当前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它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中西北地区是中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就西北地区而言,影响荒漠化形成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土地利用方式、人口、水资源利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这些因素对具体中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影响有独特的作用和规律,根据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本文针对性地提出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长期存在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差等诸方面问题;造成恶化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既有经济因素,又有社会因素,既有历史因素,又有体制、机制因素。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实施西部开发战略过程中,保护并逐步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开发西部和实施西部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目前所面临的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草原资源退化加快、水资源匮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指出要加强和完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立法;规范和完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执法;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司法;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西部地区公众的环境法律意识;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法律监督。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城市化的道路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快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是促进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城市化的现状出发,充分分析了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以及产业分布等,并结合中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论述了中国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最佳道路——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和出发点,走大、中小城市相结合的道路,并针对我国西部地区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加强民族地区环境法制建设,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边疆安全。西部民族地区水资源匮乏、土地荒漠化严重、草原生态恶化和污染严重西部民族地区由于相对贫困、人口的增长以及自然资源的产权不清等是造成西部生态环境不好的重要原因,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加强西部生态环境的立法、完善刑法中关于破坏环境的相关规定、规范生态环境的执法行为、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才能使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切实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美国西部开发与土地利用保护的教训暨启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西部大开发是目前举国上下共同关心的话题。在美国早期开发西部的历程中,由于政策的导向造成对土地资源毁灭性的开发利用,改变了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土地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诱发出自然的惩罚,从1934年5月起,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一连串“黑风暴”事件,教训极其深刻。我国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必须对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问题进行理性思维,即生态建设是西部土地开发利用的核心,规划先行是西部土地开发利用的前提,土地产权制度建设是西部土地开发的基础,循序渐进、尊重规律是西部土地开发利用的关键。在政策上尤其要针对黄土高原地区、青藏高原地区、西南湿润地区、西北干旱地区的不同特点提出各区土地生态建设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发生既是一种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又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体现。本文根据我国西部地表植被向恶性方向发展、土地沙化面积逐年增长、沙尘暴日趋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问题突出地表现为水土流失、荒漠化、草地退化和土壤盐渍化 ,这些问题与人口、贫困一起构成了 PPE循环。基于此 ,西部地区生态重建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把握好土地利用结构、环境人口容量、科技创新、城镇体系建设及生态重建效果评估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村经济的深入发展 ,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 ,西部地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 ,形式日趋多样 ,速度明显加快的特点。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相比 ,则起步晚 ,进展慢 ,规模小 ,问题多。西部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障碍因素既有思想认识、政府政策、管理体制的原因 ,又有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的影响。要加快西部地区的土地流转 ,就必须消除上述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中,大多数居住在中西部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加上历史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偏低和法律、环保意识相对淡薄,大多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可持续发展能力差。中央西部大发战略的提出,给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文章从立法、司法与守法等方面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法律环境的有关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力图通过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律环境,从法律方面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防沙治沙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沙化不断吞噬人类生存的空间,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已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该文从我国防沙治沙的历史沿革、发展阶段、研究与实践的历程及现状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近代的防沙治沙事业,并在我国土地沙化首次呈现全国性逆转趋势的新局面下,探讨了新时期的防沙治沙技术对策,以期为防沙治沙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通过我们的反复调查与分析,逐步证实了如下一些带根本性的结论:其一,喀斯特山区在我国西南地带分布虽说十分辽阔,但其间具有明显的类型差异,不同类型的喀斯特山区,其支持的生态系统也互有区别,酿成石漠化灾变的难易程度也互有区别,灾变酿成后的生态恢复对策也应当有所不同。其二,不同类型的喀斯特山区,以及所支撑的生态系统在历史的进程中,哪些民族长期定居,其文化对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系统的适应水平也各不相同,因而一旦呈现石漠化灾变后,值得借用的本土生态知识、技术与技能也必然分属于不同的民族,需要区别对待,不可一概而论。其三,长期适应于特定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民族,其文化必然高度适应于其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系统。进而认为在石漠化灾变区实施生态恢复过程中,该区域相关民族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可以在其间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其应用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荒漠化概念及其类型 ,分析了我国荒漠化的基本状况、特点及主要危害 .对我国近期开展荒漠化防治 ,促进经济发展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家庭对儿童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影响儿童未来的人力资本质量。受经济能力、效用偏好、文化水平及社会环境等变量影响,西部农村家庭对儿童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差距。只有家庭、政府及社会的多维协作,才能逐步改善西部农村家庭对儿童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提升西部农村家庭对儿童的人力资本投资质量。  相似文献   

15.
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根据有关文献和资料,介绍了我国沙漠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活动是造成沙漠化的重要原因,认为只要控制人为干扰,并采取防治措施,半干旱地区的沙化土地很快就能自我恢复。同时文章介绍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范围、任务、方式和目标,并指出完全依靠打28-64万眼井,长期超采地下水来维持林草植被生长,一旦引起地面下沉,会永远失去地下水库。该文建议要以水定井,严格控制超采,实施节水林农业,还认为从长远考虑,要尽快实施大西线调水工程,才能彻底改变“三北”地区的干旱荒漠面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通过明清时期的方志、游记、奏折等历史文献中的相关记载,结合今日石漠化的表象特征和敏感性因子进行分析,初步复原这一历史时期云南地区石漠化的分布状况,并梳理了明清云南石漠化的成因。石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清两代,人口的增长、土地的无序开垦、美洲作物的传入与种植、自然植被的破坏构成循环,造成了人地矛盾的加剧与生态系统的恶化,从而使石漠化程度趋于加重。  相似文献   

17.
客观考察中国北方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和发展过程,对于防治沙漠化和发展农牧区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近几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了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但许多做法仍不够科学合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种养业发展模式应定位为在干旱地区以种植优质高产人工饲草为主,以种植优质高产玉米青贮饲料为辅;在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以种植优质高产玉米青贮饲料为主,以种植优质高产人工饲草为辅.以稳定的农牧系统为特征,形成具有奶牛养殖和家畜育肥及畜产品深加工能力的集约化畜牧业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8.
政策执行偏差会导致政策执行的非预期结果。基于对中国北方五地荒漠化防治的案例分析,探讨中国政策执行的不良偏差问题在荒漠化防治中的表现与机制。基于政策偏差程度和偏差成因两个维度构成的四象限,将荒漠化防治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归纳为四类:扭曲的地方利益观和政绩观导致的象征性执行、制度约束缺乏导致的替代性执行、政策执行素质以及创造性政策执行缺乏导致的机械性执行、目标群体参与性不足导致的抵制性执行,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执行偏差矫正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以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县域经济为对象,通过设置虚拟变量的方式论证了石漠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石漠化对区域粮食产量有着显著影响。通过Probit模型检验的方式论证了导致县域经济致贫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对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县域经济是否陷入贫困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上年和今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以及与农民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涉农因素,如经济作物发展状况和乡镇企业单位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