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坎坷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纵观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词赋之作,可以清楚地看出其思想变化的复杂性。儒、佛、道各家思想对他都有吸引力。本文试图简要分析苏轼黄州时期的思想变化及其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如何看待苏轼的“以诗为词”,评价苏词的艺术风格?如何认识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的思想,谪黄期间的创作是不是他创作的高峰?一百五十多位教授、学者、书画、文博工作者聚集黄州,举行第二次苏轼学术讨论会,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关于苏轼“以诗为词”的问题。有人认为,苏轼对词的贡献在于“变”,即“以诗为词”。它既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必然产物,又因缘于苏轼自身的人格精  相似文献   

3.
黄州时期是苏轼在"乌台诗案"受挫后的重要生命历程,苏轼于黄州书写的《寒食诗帖》联结了他的人格理想与对内在精神超越的追寻。此书帖在创作上,于技道相参、主客交融的灵性交感时,其作品所蕴含的意境,可让我们洞悉创作主体内在复杂的心理变化,以及其深层的生命意涵。透过作者诗文书帖的视觉呈现,我们可以了解苏轼在黄州其心灵世界得到提升后,于深刻的反思与观照中所孕育的美学意涵,为观者提供了一幅苍凉而清寂的文学艺术图景。  相似文献   

4.
苏轼黄州词的美学风格及其艺术手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词是其文学成就的一座丰碑。苏轼黄州词主要呈现出旷达超逸、清丽舒徐、冲淡古朴、缠绵婉约、沉郁顿挫等多种美学风格,而且每一种风格的词往往又使用相同或相近的艺术手法来表达。本文以苏轼的黄州词为例阐述了其所表现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贬谪黄州,是其人生经历的一大转折,其心态及创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心态常达到超脱放旷的人生境界,对生命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其创作也进入一个辉煌的时期。  相似文献   

6.
如何看待苏轼的“以诗为词”,评价苏词的艺术风格?如何认识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的思想,谪黄期间的创作是不是他创作的高峰?一百五十多位教授、学者、书画、文博工作者聚集黄州,举行第二次苏轼学术讨论会,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关于苏轼“以诗为词”的问题。有人认为,苏轼对词的贡献在于“变”,即“以诗为词”。它既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必然产物,又因缘于苏轼自身的人格精神。词在开创之初,本和诗同宗,区别不大。后来逐渐形成了婉约的风格,以致产生了“词别是一家”  相似文献   

7.
黄州贬谪是苏轼的孤独精神之旅 ,对苏轼的人格完成和诗文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苏轼在黄州获得了人格的超越和艺术才情的升华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一生,在生活的激流中拼搏、思考,寻找自己的文化归宿。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至熙宁七年(1074)九月第一次赴杭的政治生活及文学创作,是苏轼文化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也可以说,苏轼的人格及其文学创作,之所以能影响后世,闻名遐迩,体现出东方文化的“苏轼精神”的独特风采,即是第一次赴杭时期的特殊社会心态及创作情绪所决定的;也可以说,他在这种意识驱使下所创造的文学价值,为他后来在黄州及海南时期的创作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黄州之贬,短短五年,却是苏轼一生中的重要时期.本文从探讨苏轼思想中懦、道、佛三者的位置及相互联系入手,分析了诗人在逆境中通过对人生的思考领悟,从而升华出的一种伟大的人格,一种生命的愉悦;其次,分析了作为这一过程之写照的苏轼在黄州的创作,总体上呈现着旷达适意而隐现忧伤的境界.这两点正是苏轼给予中国文化史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0.
苏轼的一生大起大落,而他处变不惊、洒脱乐观的人生态度影响和激励着我们每个人。本文以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期所作的一首词——《定风波》解读苏轼旷达的情怀和超然心境。  相似文献   

11.
历经乌台诗案的生死劫难,被贬黄州的苏轼惮于做诗为祸,转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他视为"小词无碍"的创作中,致使其创作发生了由诗而词的重大变化.但因为那场文字狱给苏轼太深的精神创伤,即使是"小词"的创作,也明显地表现出苏轼词学风格由前期的外张向内敛、昂扬向悲壮、积极向悲凉的重要转换.  相似文献   

12.
《前赤壁赋》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即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元丰二年(1079),苏轼遭到御史何正臣、李定、舒亶的诬告,坐了五个月的监牢,几乎丢了性命,史称“乌台诗案”。由于许多正直朝臣尽力疏救,神宗皇帝也可怜他有文采,他才终于获得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后,苏轼政治上受歧视,行动不自由,“不得签办公事”,  相似文献   

13.
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是苏轼人生遭遇的一次最惨重的打击。因诗歌创作得祸的苏轼,从此产生了畏祸心理,但其深沉的忧畏心理又与他天性敞亮的个性特征、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相冲突,这种外部压迫与不能自我抑制的双重心理作用,使苏轼不得不将其创作的主要精力转移到他视为无碍的“小词”。正是这种创作心理的转换,苏轼将他复杂深刻的人生感慨及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转化为美丽的词章,进而为中国的词坛营造了一片自由而缤纷的天地。  相似文献   

14.
超然心态与苏轼黄州文学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坎坷多艰,但他始终能保持一种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心境。苏轼在密州时期就已显示出安往而不适的乐观精神,但超然心态的最终形成还是在被贬黄州之后。超然心态,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它从现实生活的细节中感受超越性的意义,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生活的过程中。这种心态,直接影响到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使他的精神体现出无穷的人格魅力,使他的作品展示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水落石出     
《阅读与作文》2008,(9):6-6
此语出自宋·苏轼《后赤壁赋》苏轼,号东坡,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他学识渊博,生性豪放,为官一生屡遭贬谪,在他被贬至黄州时,曾两次赴黄州城外的赤壁游览,写下了两篇传世佳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水落石出”就是《后赤壁赋》,中描写江水和山石的一句。  相似文献   

16.
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的苏轼,经历了他人生中尤为重大的转折,他对过往的人生进行了深入了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心灵得以提升,他的文学才情得以最大限度地展示。在他的词中,主体意识表现得更为强烈。本文主要从主体意识的寻觅、主体意识的坚持和主体意识的升华三个方面来分析苏轼黄州词主体意识的强烈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7.
苏轼贬居黄州期间词多诗少探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相对而言,在苏轼一生的创作历程中,贬居黄州期间是他作词最多而写诗最少的一个时期。本文主要探讨苏轼居黄期间词多诗少的原因:一是受“乌台诗案”的影响,因许被祸,心存余悸,不敢多写诗;二是受当时词体观念的影响,因词属游戏文字,作“小词不碍”,故常用词体来渲泄其人生苦闷。  相似文献   

18.
苏轼是这祥一位作家:他生活道路坎坷曲折,个性鲜明,感情丰富,思想复杂而又充满矛盾。这些都真实地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因此,苏轼的某些诗,哪怕是一些小诗,用典不多,词句也并不艰深,粗看似乎不难索解,但是如果不联系到他创作这些诗的生活背景,联系到他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思想感情,共实是很难其正读懂的。据传范成大曾希望陆游为  相似文献   

19.
苏轼与民俗     
民俗,是指民间的风俗,它与民间创作的关系极为密切,民间创作是民俗的具体反映和生动形象的表现。所以,一个扎根社会、关心人民的作家必然重视研究民俗,通过他的作品引导人们弃陋图新。苏轼就是这样的一位杰出的作家。探讨民俗自古以来,中国人素有“入乡随俗,出水随弯”的传统说法。《礼记·曲礼篇》说:“礼从宜,使从俗。”这就是要人尊重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礼节、风俗习惯。苏轼深受这些传统思想的影响。他的大半生是在地方的官任上渡过的。他每到一地,都注意探讨、了解当地人民的禀性  相似文献   

20.
宋代,是中国游记散文的一个多元开放的时代。继唐代柳宗元的再现型游记和北宋苏轼的表现型游记之后,南宋的陆游又创造出带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意识的长篇日记体游记——《入蜀记》。如果说柳宗元的游记向幽静的自然山水倾斜,苏轼的游记向丰富的内心世界倾斜,那么陆游的游记则明显地向文化认同意识呈现倾斜。他的游记是那样沉静,既没有柳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