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儿子与情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心理小说家之一劳伦斯的代表作。本文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论述了《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与劳伦斯本人的“潜意识”的关系;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的精神分析方法对该作品及劳伦斯本人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对20世纪西方文学有着巨大的影响。而20世纪最富有争议性的英国作家劳伦斯就是其中一例。劳伦斯与弗洛伊德在很多观念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在无意识、性等问题上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结合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美妇人》、《查太莱夫人的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作品以及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观点,从"俄狄浦斯情结"、无意识以及人格结构3个方面,论述了劳伦斯作品与弗洛伊德主义的相通之处,也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分歧。  相似文献   

3.
作为系统的现代心理学理论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20世纪西方各人文学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阐释了弗洛伊德主义的思想与精神内核,并以此为基础,论析了弗洛伊德主义带给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的多层艺术启示,探讨了弗洛伊德和劳伦斯在根本观念上的共通之处,以及弗洛伊德主义在《儿子与情人》中的具体表现、融合、变异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产生的背景和《精神分析引论》的主要内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对《精神分析引论》的学术价值和缺陷进行了分析。肯定精神分析是心理学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打破了人是百分之百的理性生物的神话,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同时,指出了其以偏概全,把性欲升华扩大到不仅是艺术,而且是人类一切文明的起源,幻想和空想的色彩浓厚,文章还就当代人的生存状况,说明了精神分析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文学批评在审视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时,往往从主人公保罗在其成长过程中同其母亲葛楚德之间超乎正常阈限的亲情关系切入,将小说析介为诠释和确证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范例。本文变换视角,把父亲瓦尔特·莫雷尔的悲剧性命运同西方社会的工业化进程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指出“正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和非人的劳力条件、生活状况扭曲了他的精神世界,破坏了他的家庭和谐,摧残了他身心两方面的健康”,认为该小说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个人进行精神分析,更重要的是从人的精神困境中寻找社会方面的原因。因此,《儿子与情人》除了个人性的心理学主题之外,还有着深刻的社会批判主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潜意识分析角度分析了张爱玲小说呈现的或深或浅的精神分析色调,并以《留情》为例,指出张爱玲从一个全新角度体验人生,透视社会,并将精神分析手法在作品中加以借鉴和运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经验。  相似文献   

7.
D·H·劳伦斯在他的名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大量地使用了象征手法,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地点都具有象征意义,学术界对此作了大量的分析研究。从不同角度对该小说的象征手法进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该小说的理解。基于这一点,本文拟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该小说的主要人物及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梅雨之夕》是一篇可以归入心理分析范畴的小说,作者的创作有意识地借助了精神分析理论,尝试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拆解精神分析的文本游戏,解读这篇小说叙事的欲望结构和生产机制,分析语言背后无意识深层的欲望法则。  相似文献   

9.
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辟蹊径创作了大量心理分析小说的一位作家。运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其小说《石秀》进行解读,进而探讨石秀性变态心理及其原因。认为,施蛰存笔下的石秀从《水浒传》里的神坛走了下来,变成了"人",然而却是一个人格扭曲、心理变态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八月之光》是威廉·福克纳的一部力作 ,问世 72年来有关它的评论文章就不可胜数。本文试图从潜意识、集体无意识以及其它方面 ,运用精神分析学分析该作品及其人物。  相似文献   

11.
运用格雷玛斯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来分析劳伦斯和张贤亮的代表作品《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可以建构他们代表作中"创伤—拯救"这一叙事模式。以诗意化的性策略来对抗文明的压抑,是他们共同的拯救方式。  相似文献   

12.
杜拉斯在不同时期创作出《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情人》、《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在这三部小说中,“中国情人”呈现出不同的形象,这一形象是作者对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文化现实的一种认知与描述,杜拉斯在对“中国情人”形象的反复重构中,也透露出创作主体自我认知轨迹的演变。  相似文献   

13.
约瑟夫·康拉德的短篇小说《秘密的分享者》一直被视作其海洋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传统的批评者多从船长的双重人格的角度分析他的成长历程,然而,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审视《秘密的分享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康拉德笔下的人物在面对危机时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斗争过程,从而验证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作用和意义。运用镜像理论和精神分析的方法,可诠释船长在解救、窝藏到放逐莱格特的过程中,完成自我精神修复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屈原的《离骚》进行精神分析。从香草与飞天的症候出发,探察诗人的焦虑轨迹,从而分析出掩藏于史籍的一场“《离骚》诗祸”,并通过对《惜诵》的精神分析作了印证。文章认为,“《离骚》诗祸”是中国第一大诗祸,《离骚》是屈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他的创作的分水岭。《离骚》写出了中国文人最痛苦的灵魂,却成了最动人心魄、最具个性的中国和世界最伟大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15.
我院中文系教师张开炎的学术专著《神话叙事学》和《文化与叙事》已由中国三峡出版社.分别于今年5月和10月份先后出版.《神话叙事学》综合运用结构叙事学、文化人类学、精神分析学、语言学和比较文学的观念与方法,对人类远古神话叙事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分析,从而建构起一套关于神话叙事模式的理论,是国内学术界系统研究神话叙事理论的第一部专著.  相似文献   

16.
文章用法国结构主义精神分析这家拉康的理论讨论了《红字》中的珠儿的心理成长历程 ,从而从精神分析学的视角解读美国作家霍桑的作品《红字》中的珠儿  相似文献   

17.
笔者对《 <荷塘月色 >:一个精神分析的文本》一文的“性”精神分析观点及论证的一些策略提出质疑。笔者认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抒写自我人格理想的文本。  相似文献   

18.
苏雪林凭借成名作《绿天》和《棘心》,赢得了"闺秀派女作家"的声誉,运用精神分析学说中"梦文本"与"潜文本"相关理论,指出苏雪林早期散文创作集《绿天》的伪"女性气质"。通过对《棘心》的创作意图、创作手法和美学风格的分析,指出苏雪林早期创作与"闺秀派"不仅相去甚远,而且呈现出阳刚、雄壮之气。  相似文献   

19.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的历史境遇,性描写的审美经验等都可以用接受美学理论来分析,进而可以从读者的角度来阐释《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的文学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一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沃尔夫认为;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显得令人惊讶地鲜明生动,就象雾霭突然消散之后,一个岛屿浮现在眼前。”(《论小说与小说家》)《儿子与情人》一直被认为是第一部具有“劳伦斯风格”的小说。沃尔夫的解释和比喻,涉及到“劳伦斯风格”的一个重要特征:浓厚的象征色彩。象征作为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法,被劳伦斯创造性地大量运用到小说创作中,使小说通过鲜明生动的意象或象征性形象表达出更为深远和飘渺的涵义,形成了劳伦斯小说独特风格的重要一面。在《儿子与情人》及以后的大量的小说创作中,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