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前夜的新文化运动,以前所未有的坚决性和深刻性,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文化传统,展开了猛烈的批判。这是一场伟大的思想革命。它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封建重压下的一次新觉醒,对于后来可能彻底铲除阻碍中国历史前进的封建主义,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开端。(一) “五四”前夜的反封建思想革命,是同当时的实践政治紧密相关的。尽管《新青年》周围那群先进的思想家一开始就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但他们的批判锋芒,仍然不可避免地要指向中国固有的封建专制的政治统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但并没有破除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软弱的资产阶级,不仅无力肃清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上的反扑,也无力防止其政治上的复辟。所以,尽管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以吏为师”现象金太军“以吏为师”是我国封建统治老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一项有效手段和重要统治术,它对以儒学为主体的封建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确立和巩固,对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的巩固和强化,都发挥了不容低估的作用。“以吏为师”本是先秦法家的一...  相似文献   

3.
谥法在我国经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历代封建统治者对此亦十分重视,因此,有关谥法的著述很多。《春秋》、《大戴记》、《今文尚书》、《世本》等均有记载。到宋代,虽早已有了沈约、贺琛、王彦威等人的专著,苏洵仍承诏编定六家谥法,足见封建统治者对它的重视。自西周出现谥以来,谥法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逐渐成为封建君主政治统治的手段之一,并随着专制统治的加强而发展演变。探讨和解释谥法发展变化的原因,对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1民本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被统治阶级尊奉为主流意识形态,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奠定民主在中国发展的文化基础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中国封建统治的政治实践中不难看出,民本思想是君主政治一副有效的清醒剂,是群臣谏诤君主的重要理论武器,是封建君主自我调整治民政策的主要依据也是巩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因此可以说,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民本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从秦汉以来,虽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局面,但因为有浓厚的民本思想的影响,才使君主政治的弊害得以减轻和缓解。在残酷的封建王朝兴衰存亡的交替中,封建统治者  相似文献   

5.
儒家思想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二千余年。这在中国思想史上都是罕见的。今天回过头来,作出认真的总结,找出它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并为它在当代意识形态领域安排一个恰当的位置,是有必要的。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主要有以下原因。1.封建的生产方式长期相对稳定对中国古代史的分期,或以为从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到鸦片战争以前,延续二千多年;或以为自西周武王革命以后就进入封建社会,至鸦片战争,共计三千年左右。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自…  相似文献   

6.
贾谊的民本思想和汉初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有远见有作为的思想家、政治家,总是把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民本思想联系起来考虑的。汉初的贾谊,就是封建统治阶级中对这一问题有深刻认识的青年思想家。他的民本思想,反映了识时人所未识、悟时人所未悟的远见卓识,堪称我国汉代封建社会前期民本思想之冠。《新书·大政》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贾谊的民本思想。他相当深刻地认识到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人民是封建统治基础的真理。“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没有人民,封建国家就失去了统治的现实性。人民又是封建国家、封建君主赖以生存的命脉,“民无不为命也,国以为命,君以为命,吏以为命”,衰失了命脉,国家要灭亡,各级封建统治者都无法生存。人民不是依赖国和君而存在,而是国和君靠了人民才能生存。“民无不为功也”,“国以民为兴坏”。封建统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封建统治中的“两君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封建社会以建立时间早、延续时间长、政权稳定而闻名于世。本文拟从“两君制”统治形式入手,探讨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结构组成、统治机制和权力运行方式。一、“两君制”:封建家天下统治的基本政治形式。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采取“两君制”的统治形式,封建政治思想家、史学家已有不同程度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科学启蒙思想,无疑是溯源于严复的。 严复在19世纪末年开始介绍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阐述了宇宙万物都发生着千变万化的客观趋势,这一先进的理论观念,从根本上冲击了中国当时陈腐和保守的思想文化背景。中国正统儒家原来也曾有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系辞下》)的合理思想,但是在汉代之后逐渐趋于信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天人三策》),这一观念成了历代封建统治者和士大夫们恪守的信条,演化为中国传统文化僵化和凝固的思维模式。生物进化论在这种死气沉沉的氛围中出现之后,立即显出了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刺激着不少先进的人们走向精神上的觉醒,产生号召当时的人们起来挽救危亡祖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封建主义“重农抑商”思想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思想。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重农”,强调农业是根本,要以农立国;另一方面是“抑商”,认为商业是投机取巧,不是正业,它的发展会损害农业。封建社会的一切经济措施,都是以“重农抑商”这一根本思想为出发点,以达到这一目标为目的的。所以批判封建主义,必须对“重农抑商”思想进行剖析,才能肃清其对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重农抑商”思想产生的原因农业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部门,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因为小农是封建赋役的主要承担者,封建国家财政收入和兵源的主要来源。“国之彝伦,资于版籍”,所以检阅户籍,把小农控制在封建国家手中,一直是社会动乱之后统治阶级首先要抓的大事。如果“版图脱漏,人如鸟兽飞走莫制”(《通典·食货典》),国家就失去了统治的基础。为了稳定  相似文献   

10.
毛主席指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个精辟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统治权力及其理论基础孔孟之道的反动本质。作为封建统治权力之一的族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权力,是地主阶级政权的重要支柱。它同神权、夫权相结合,在宗族范围内积极维护封建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思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同他的家世出身、社会地位、所受前代传统思想和当代社会思潮的影响有关,更与他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生活际遇有密切联系。李绿园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崩溃前夕一个封建的政治、思想统治都还较为稳固、经济也还较为繁荣的时代。康、雍、乾时期,统治者采用各种手段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在思想文化方面,他们极力标榜程朱,同时笼络了一批程朱  相似文献   

12.
哲学思想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民族或国家,在一定的时代,都有此时代特色的哲学思想。中国近代唯物主义,既不同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也有别于近代西方机械唯物主义。它有自己的特点、内容和具体形式。与中国朴素唯物主义对照,可看出它的继承和突破,与近代西方机械唯物主义比较,就显出它的进化论思想特色;与近代自然科学联系起来分析,则可把握它的基本性质和表现形态。它与西方机械唯物主义,同属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个基本阶段。但它既不应名之为机械唯物主义,也不可叫做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它的主要表现形态当称之为“进化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种典型的宗法家庭社会。封建家族是历代封建专制政权维持其统治的社会和政治基础,“国”与“家”的有机统一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社会结构。我国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阶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受儒家思想支配的封建法律,无不与家族制度有着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 佛教与封建政治的关系问题,涉及到封建政治的特点以及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特点。这里只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料对这个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宗法式的封建社会。在政治上,它在家长制的基础上实行家天下的封建世袭制,在经济上,它在一家一户的分散的个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超经济的剥削体制。那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在历代帝王的思想中是根深蒂固的。君权神圣,这是中国封建政治的重要特点。只有掌握这个特点,才能对佛教与中国封建政治的关系问题作出正确的观察。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一些杰出的思想家和封建统治者提出、宣传和实行过“藏富于民”的经济思想。这一思想渊源于先秦儒家,而到清代康、雍、乾三皇帝时在实行中贯彻最力,对当时封建国家的稳定、富裕、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这种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精华。但是建国以来有关思想  相似文献   

16.
商品经济是瓦解封建统治的腐蚀剂,因而必然遭到封建统治者的压制.逐渐积累起统治经验的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由一味采取单纯的抑商政策,到竭力将商品经济纳入封建经济的轨道,利用它为自身的统治服务.汉的官专卖而唐的官商混合专卖以及宋以后的商专卖,则构成这一演变过程的重要侧面.了解这一点,无疑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违抗又适应的两重性,商人资本对封建经济既腐蚀又维护的  相似文献   

17.
“道学”,又称“理学”。它是宋代形成,并成为宋以后七百多年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子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一○页)孔孟之道自从被封建地主阶级宣布为自己的统治思想以后,随着不同历史时期阶级斗争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现实需要,曾几经变化翻新,而它的每一变化,都不过是统治阶级一种阶级政策的特殊形态,丝毫没有改变它的反动本质。道学的出现,不仅反映了儒家思想更加腐朽反动,而且也给先进思想家反对孔孟之道的斗争提出了新的课题,从而使整个封建社会后期儒法  相似文献   

18.
学衡派是二十年代在南京出现的一个封建复古主义派别。它是因东南大学几个教授创办《学衡》杂志而得名。这个杂志于一九二二年一月开始发行,到一九三三年停刊,问世十二年之久。为什么在二十年代又出现了“学衡”这个封建复古主义逆流,并且存在如此长久的时间呢?究其原因,是和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与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形势分不开的。五四运动作为反封建运动,它的斗争并不彻底,它没有改变封建军阀的政治统治秩  相似文献   

19.
毛晓燕 《中州学刊》2006,(4):170-172
中国传统恤刑思想内容丰富,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恤刑思想在狱治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化、颂系、优待女犯、法外行仁等。恤刑思想在狱治实践中,一方面体现了儒家“明德慎罚”的思想,一方面也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法制伦理化的特点。封建社会的恤刑实践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20.
《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4期刊载了《人治与法治——中西方法律精神的比较》一文(以下简称《人法》),读后觉得此文涉及如何分析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设计现代社会控制体系这样的重大问题。文中的见解不乏深刻之处,但文中的一些观点亦值得商榷。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人治设计亦有与西方法律精神相近的法治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多因素构成的矛盾统一体,《人法》一文中,作者在使用“中国传统文化设计”这一概念时,基本上是在总体的意义上使用的。而实际上,文中所说的“中国文化的人治设计”,只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即儒家文化中的政治统治思想或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