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7 毫秒
1.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理论,并根据新时期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时代背景,创造性地阐述了物质环境、政治环境、思想文化环境和社会风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深入研究其理论精华,对当前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设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境教育是指在教育中以情感为基础,通过某种方式使受教育者在一定环境或气氛中接受教育。情境教育可以强化受教育者的自主式认知态度,合理调整情感因素与教育内容的内在本届联系,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抑制、转化消极性情感,使积极情感成为教育对象选择、认知教育信息的内在尺度和驱动力。情境教育不同于情感教育,它不仅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双方的情感交流,而且突出7教育系统内在要素整体情感的功能作用,更强调营造一种能引发受教育者思想波澜,产生共鸣与震撼的氛围。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教育改变了过去较偏重理性…  相似文献   

3.
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结构进行研究,旨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结构由深层要素圈、核心要素圈、中介要素圈和外围要素圈组成一个同心圆结构。其中,深层要素圈由指导思想和人性基础所构成;核心要素圈由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主体所构成;中介要素圈由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方法所构成;外围要素圈由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情境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所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的各个要素圈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的运行。  相似文献   

4.
U-learning模式作为高校师生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对教育模式的变革、学习环境的创设和学习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方法。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用、活用、喜用U-learning模式,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的泛在性、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和教学形式的情境化,同时通过有效的议题设置将U-learning模式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资源、学习场域、学习感受,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育开辟新视野、探索新路径,最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个性的自我满足。  相似文献   

5.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现状还有待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优化对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过程中,要注意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高大学生自我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福州地区高校学生环境行为的问卷调查,基于综合的视角分析了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大学生个体特征中,与男生相比,女生表现出更具有保护环境的行为,环境态度、环境价值观组成中的环境意识,参加环保社团活动和在外部压力下形成的情境与大学生环境行为成正相关。基于此,提出从重视学生环保社团建设、把环境教育嵌入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创造有利于实施环境行为的"情境"等方面以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环境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新形式,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为使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需要以价值导引、人文关怀、目标导向、现实权变为基本原则,以移情体验法、叙事教育法、思想咨商法等方法为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前沿课题,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成压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实质在于其所呈现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反思和对社会现代化的积极回应的共识性的创新取向,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又身处于复杂境遇之中,呈现出在要素、结构、机制、过程上的复杂多向性。开放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风险性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和多重性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复杂境遇。在此种境遇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社会建构,需要紧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建构的社会与教育现实,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建构方向,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建构思维,调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建构策略,以主动精神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多重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代高校教育实际出发,分析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此为基础,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提出从巩固教育阵地、创新教育手段、净化网络环境及强化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10.
因经济建设不断深化;加入WTO之后新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内部建设和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存在一些不利倾向等原因,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新思维;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人文环境的涵义入手,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环境的关系,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建设的必要性,继而探讨了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的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安全是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与基本安全的生命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的重要基地,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是贯彻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与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媒介化时代,意识形态教育主体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媒介应用的异化加剧了教育生态的复杂化,媒介化环境中教育对象个体的迷失等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构成巨大挑战。新形势下,教育者应淡化身份权威、强化职业伦理,学会用新媒体理论引导;加强信息媒介环境建设、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社会生态;强化大学生媒介伦理素养教育,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价值认同,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以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3.
在阐述了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以及它们与科技发展、市场经济、意识形态、教育的软硬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在这些关系上长期存在的各种片面的认识及其各种因素造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层层被弱化和边缘化的趋势,提出了文化素质教育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和以人文文化为重要内容的文化素质教育。为此,提出了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和创新,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先进文化建设的大文化教育中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和完善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德育不仅应从体系内部进行探索,而且必须集学校、社会、家庭力量于一身,参与社会环境的变革与整合,重新审视德育环境建设,努力使高校德育工作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创新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就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美的构成要素、构建原则和实现途径,进而就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阐述了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加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格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在高等学校学习的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希望和栋梁。要切实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将其培养和塑造成为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应该积极采取各种对策,改善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境况,以促使其全面、完善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它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基础.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严峻,必须采取措施加强意识形态: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紧紧攥在执政党手中,确保大政方针具体落实;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国的具体实践,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加强公民自身思想建设;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加大宣传力度,牢牢坚守意识形态领域的最高阵地.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教育作为当代主要教育思潮之一,在课程和教学理念上与传统的教育有着很大区别,在课程理念上认为课程即探究过程,强调课程发展实践性;在教学方式上突出学习者的自组织,学习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在教师作用方面要创设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情境,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平等的首席;在教学方法上要重视隐喻与描述,引发对话与体验;在学习方法上要求师生进行合作性规划,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参与建构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课程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及师生关系与后现代教育思想有着一致性,学习借鉴后现代教育思想能够更好地贯彻语文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9.
立足于现时代的新形势,在重新确定了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关系后,我们发现加强审美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直接要求;也是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观念,通过理论教育、实践活动等途径,真正把审美教育纳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  相似文献   

20.
公民身份是对国家与公民关系的描述,尤其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它是一个建构性的历史概念,其建构受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影响。通过历史考察可以看出,不同的核心价值观由于对权利与义务的认识和观点不同,导致对公民身份权责关系的侧重点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公民身份。但要明确的是,我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并不能等同于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执政党应当发挥党的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形成面向全体公民的、被社会大众普遍认同的、在多元价值观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公民身份建构中的途径主要包括:在国家层面,充分发挥社会核心价值观对公民身份的制度设计的导向作用;在社会层面,社会核心价值观要积极引导公民社会的良性发展,为公民身份建构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和成长空间;在公民层面,主要从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两方面的教育着手,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公民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