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卞之琳曾指出汉语诗歌有两种基本的节奏调子:吟调和诵调。汉语格律体新诗的节奏调子是对古代诗歌节奏调子的继承和发展。一般格律体新诗的节奏调子主要是诵调,民歌体新诗的节奏调子则主要是吟调。在节奏单位音顿的等时性反复中,诗行(句)末尾单音顿的拖长造成吟调,诗行(句)末尾双音顿不拖长则造成诵调。一般所谓“三音尾”造成的吟调,其实是由从三音尾中分离出的单音尾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汉语语音与诗的节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诗歌是有鲜明整齐的节奏的。但这节奏究竟是什么,在诗歌理论界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一般的汉语语音学著作和语言学著作,对此也没有提出较明确的看法。但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以下简称黄编《现代汉语》)一书,对汉语诗歌节奏的见解却较明确,也富启发性。它说“诗歌的节奏主要表现在‘音步’上”,“音步一般用停顿表示。也有用轻微的拖腔表示的”。书中并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中的一段为例来说明这种节奏,这里我们摘引出前四行:  相似文献   

3.
十四行诗(Sonnet),又译作“商籁体”,13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意大利。它原是一种流行在民间的抒情诗体裁,不久就为文人所采用,有了固定的节奏和韵脚。十四行诗在16世纪初叶传入英国,很快就风行诗坛,到16世纪末,已成为英国最流行的诗体之一,产生了象锡德尼(Sidncy),斯宾塞(Spenser)等著名的十四行诗人。莎士比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诗体。他的十四行诗不仅是英国十四行诗的巅峰,在世界抒情诗宝库中也保持着崇高的地位。“莎士比亚以惊人的艺术表现力得心应手地运用了这种诗体,在短短的十四行诗中,表现了广阔的思想天地”(屠岸:《十四行诗集》)。诗行中模棱两可的词句更进一步丰富了诗的语言,并以其微妙多采的含义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4.
华埃特和萨里与十四行诗英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埃特和萨里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从意大利引进十四行诗并对其进行改变以满足英国诗人抒情的需要。这个改变的过程可以被称为十四行诗英国化的过程。它表现在华埃特和萨里对用英语写作十四行诗时所遇到种种问题的探索,如对诗歌节奏的调整,对诗篇结构的改动和对诗行格律及韵脚的变革等。他们的探索开辟了英语诗歌抒情的新天地,为后来的英国诗人进一步学习并完善这一诗歌样式,铸炼英国的十四行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俳句在日本文学史上的位置有如唐诗之于中国,这种简洁隽永的诗歌形式以其特有的“意韵”和“禅风”独树于世界诗歌之林。其代表人物松尾芭蕉不仅充分发扬了俳句的优势,更以其探索性的创作把俳句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芭蕉身上,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而不可忽视的,前人也多有论及。从细处着手,对俳句进行文本分析,联系芭蕉创作的历程、背景和精神世界,即可一窥芭蕉身上的中国文化基因,并发现芭蕉俳句对中国文化承接与变异的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 summer”意象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imagery)是诗歌的灵魂。“夏天”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英国读者对“summer”这个意象的感受与中国读者对“夏天”的感受并不相同。同一意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译者需要慎重处理。  相似文献   

7.
十四行诗是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艺术的集中体现.他并不赞成与他同时代的现代主叉诗人完全抛弃传统、一味求新求变的做法,强调继承诗歌传统,在传统范围内进行革新.在运用十四行诗这一饱受现代主义诗人诟病的古老诗体时,弗罗斯特对既有的诗歌形式进行了大胆地创新,主要表现在格律和韵式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存在的一个重要概念(术语).从古到今,无论东西,对诗歌意象的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歇过.本论文以俳句季语为主线,通过分析俳句中国典故的借用、构思和意象三者的关系,论证了汉语这一"意象语言"对俳句及其审美意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节奏是构成诗歌形式的最主要的因素。对于诗歌来说,节奏既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诗歌这门独特的艺术,必须通过节奏这种形式表现出来。诗歌形式理论(或称诗歌形态学),是一门描述性的学科。诗歌节奏,是在朗诵诗歌时由语音产生的一种现象。因此,研究诗歌节奏,首先要从研究语音出发。如果我们离开自然  相似文献   

10.
试谈英文诗     
“试谈英文诗”是一篇介绍兼讨论性的文章,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介绍英文诗的专门成分和诗的形式及种类,即(1)英文诗的音步,韵律,节奏及其变化;(2)韵;(3)诗的形式和种类;重点介绍了三种十四行诗及其韵系。第二部分里,选用了美国诗人佛洛斯特的“好景不长”,英国诗人但尼生的“鹰”,英国诗人惠特曼的“农庄图”以及英国诗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我见过许多灿烂的早晨”和其他诗人的部分诗行。通过这些诗对英文诗进行讨论。英文诗具有散文的特点,但不同于散文,也不同于英文小说及其他文学形式。诗歌是诗人通过想象,明喻、暗喻,典故,象徵,以充满激情的文字为媒介,把诗人对客观世界乃至对自身的敏感而深入的观察,用诗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些诗行短小且具乐感。(1)真实性,诗的思想与感情必须真实,一首好诗必须反映真实的人的矛盾情感,客观世界的矛盾与变化。(2)想象,它似是可见,可触,可品味,可闻和可听到的。上述一切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好诗。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诗歌句式的构成和演变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诗经》、楚辞、五七言诗、词曲以及现代格律体新诗的主要句式的构成和演变有如下规律:汉语诗歌是由歌诗向诵诗发展的,诵诗的节奏才是诗歌语言自身的节奏;这种节奏主要由句式体现;句式主要由双音顿构成;句式以包含三顿数和四顿数为适宜;句式适宜以音数较少的音顿结尾。  相似文献   

12.
日本俳句促成了“小诗流行的时代”,形成了“汉俳”等诗歌形式.但由于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诗人不同的人生经历,最终使日本俳句与中国小诗、汉俳在情感内涵和表达方式上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呈现出不一样的诗坛风景.  相似文献   

13.
汉语诗歌节奏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汉语诗歌节奏的形成可以看出汉语诗歌节奏究竟是什么节奏。作为汉语自然节奏单位的节拍群主要是由顿歇划分出来的 ,汉语诗歌节奏就是通过对这种节拍群的有规律的分解与组合而形成的。汉语诗歌节奏的形成与西语诗歌节奏的形成既有共同性 ,又各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节奏单元的命名、建构和使用,一直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争论不休的话题。我们认为,节奏单元既包括一定的组成内容,也带有边界特征,这个边界既可表现为一定的“无声段”(即语音停止),也可表现为声音的延续,“停延”就成为边界标识。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单元依次可分为音节(汉字)<音步<诗行(诗句)<诗节<诗篇等层级。从音节层面来看,“声、韵、调”是利用音节的某一部分或整体的有规律重复来实现节奏运动的,形成特有的声韵节奏(包含平仄节奏)。汉语诗歌的“音步”类型与音节数目息息相关,现代诗歌受欧化的影响,基本音步的组合已经满足不了诗歌建行的需要,就产生了衍生音步,由此带来新的节奏感觉。现代诗歌史上有两种比较有影响的建行策略:一是利用“音数”或“拍数”来建构诗行;一是利用“半逗律”或“吟诵调”来建构典型诗行。诗节是现代诗歌中最具典型意义的节奏范型,在常态的形体模式之外,诗节(篇)因“默行”和“跨行”的使用而为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带来了变式。  相似文献   

15.
戴镣而舞——《丝绸帐篷》之生命华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次荣获普利策诗歌奖的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其十四行诗《丝绸帐篷》力透纸背,表现出多层次的真实意义。在传统的诗歌欣赏和新兴的诗歌隐喻解密的双层面视角下,这首十四行诗以其词语和意义、诗体等表层形式展示内容,以日常语言思维的隐喻方式蕴含深层意义。这一特点充分展示了在传统诗歌格律的约束中,诗人娴熟地表达诗情人生的自由,在优美的格律和简单易懂的日常语言表达中,抒展诗人对于"她"———诗歌女神之情怀:戴镣舞出自白式的十四行诗,始于愉悦,终于智慧。  相似文献   

16.
弗罗斯特认为<割草>是他第一部诗集<少年的意愿>中最好的一首诗歌,评论界一般认为它是一首"出色的十四行诗",但是弗罗斯特诗评家马克森(H.A.Maxson)认为它离经叛道,不像一首十四行诗,因为"它并没有提出一个观点、拓展一个观点、曲折一个观点……[而且]诗中没有一个清晰而又关键的转折".笔者对这首诗歌进行了格律分析,不仅发现弗罗斯特驾驭十四行诗这种格律最严谨的英语诗歌体裁的娴熟技艺,而且证明了这首十四行诗并没有"离经叛道",而仍然是"一首最先进、最具有创新意识的十四行诗".  相似文献   

17.
日本俳句具有淡雅、简洁,严格季题,含蓄、富有余韵,多取材民族生活、历史和传说等艺术特色。郭沫若在日本写的诗歌的艺术特色也如是观。郭沫若留学日本,深得日本俳句之三昧。推崇诗歌创作的“自然流露说”,感生于志,咏形于言,郭沫若在日本的诗歌创作是对日本文化的一种观照。  相似文献   

18.
伊丽莎白时代的三大十四行诗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十四行诗的起源和历史,简述十四行组诗的特点和传统,分析英国伊丽莎白时代三大十四行诗集(锡德尼的<爱星者与星>、斯宾塞的<小爱神>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文学品质和艺术成就.任何民族成熟的诗歌都有其严谨的格律,用中文翻译英语十四行诗也应该保留原诗的格律和韵式.  相似文献   

19.
十四行诗是欧洲的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由于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和英国诗人莎士比亚使这种诗体的创作臻于完美,从而使意大利体十四行诗和英国体十四行诗成为欧洲诗坛的重要诗体。本文以同为英国文学巨匠的莎士比亚和弥尔顿所著的两首具有代表性的十四行诗为切入点,从诗歌的格式和押韵的方法并结合诗歌内容和诗歌中所反映出来的思维习惯等方面,展开对意大利体和英国体十四行诗的对比研究,借此深化对这两种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相似文献   

20.
日本俳句与中国诗歌的亲缘关系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但在具体论述时,人们往往把视线局限于中国诗歌的狭义范畴之内,很少涉及到中国诗歌广义范畴所包含的词曲领域.其实,日本俳句里的中国词曲的印记也相当明显,可惜至今对其探讨甚少.中国诗歌与日本俳句具有"全方位”、"多层面”的亲缘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