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论信仰从盲目到多元的延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一成不变的信仰。信仰作为人类的一种认识状态、心理依赖和精神寄托,也是一个历史和实践过程。在人类社会中,从最初的原始信仰产生之日起,迄今至少经历了从盲目到自觉和多元化三个合规律的发展阶段。当下对信仰的怀疑和否定,当然不意味着信仰将从此走出人类舞台,让完全裸露的真理和直观来引领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命运。它只意味着人类将生活在一个信仰内容更加多元和更加丰富多彩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何继业 《学术界》2007,(3):192-197
信仰危机是人类信仰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和阶段,现代信仰危机产生的重要社会根源之一是现代性进程中产生的现代风险。现代风险与传统社会风险具有明显区别,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主体的反思性对信仰危机的产生具有直接影响,不确定性使人们对传统信仰产生了怀疑,真理被普遍怀疑,反思性则加大了对信仰对象的批判性,信仰被普遍反思。要解决因风险引起的信仰危机则需要从对风险的理性认知入手,加强风险意识和增加社会成员的抗风险能力,变风险为机遇,使人的信仰得到升华,精神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3.
李德顺 《河北学刊》2002,22(5):15-17
信仰是人的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层次和形态之一。我国目前所谓的“信仰危机”现象,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信仰进行深化和升华的内在要求。对有关社会现象给予深入、冷静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将高度的科学精神引入信仰领域,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汇合,是实现信仰升华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和社会现象,根据信仰是否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信仰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在社会发展中影响的性质及不同的对象,信仰可分为不同的种类。任何信仰的形成都有认识论、实践论和价值论的基础。当代人类信仰的突出特征是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性,即一元性和多元性统一,批判性和服从性并举,共时性和历史性交叉和个人性和社会性结合。而研究现实问题,正是树立正确信仰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信仰、个人信仰和社会信仰之间的关系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的分析,文章得到一个基本结论:信仰包括个人信仰和社会信仰,尽管个人信仰具有自身独特的个人的信仰体验,但是,从根本上看,个人信仰是在一定社会信仰基础上的个人信仰。信仰问题的实质在于社会信仰问题。  相似文献   

6.
道德信仰的负效应及其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长领 《兰州学刊》2003,1(5):159-160
本文分析了道德信仰的负效应在道德信仰对象、道德信仰主体和道德信仰活动中的主要表现 ,探讨了相应的克服对策 ,主要是在对道德的信仰中保持开放态度 ,在相信和怀疑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 ,在实践中检验和校正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7.
怀疑论     
在恪守一定的价值准则、极讲求信仰的中国,“怀疑”在学术上是一个多少有些贬意的词语,它往往和“悲观”、“非理性”、“否定”、“不可知”等否定性哲学概念联系在一起。在学术习惯上,“怀疑”作为一种基本的学术态度、真诚的学术精神是允许的,在一些政治意识形态特点比较淡泊的人文学科领域,它还被提倡、被鼓励,但“怀疑”作为一种“主义”却是绝对地被否定、被批判的。怀疑主义“怀疑一切”,它  相似文献   

8.
信仰的功能包含着两方面:信仰的基础功能和信仰的具体功能.信仰的基础功能是最为基本并且是构成其他功能基础的功能,主要有提供精神家园的功能和牵导功能;信仰的具体功能是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基础功能,主要有社会个体功能、社会功能和价值评价功能.  相似文献   

9.
对当代中国信仰重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锐 《理论界》2010,(6):87-90
当代中国处于经济、社会、政治的转型时期,"信仰危机"问题已经显露,信仰的重建在当前成为了一项迫切紧要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建是当代中国是唯一正确可行的选择,我们在重建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重重困难和阻力。本文从澄清信仰的含义入手,着重分析了信仰重建的三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建的现实路径和方法的选择、如何处理个人信仰和社会信仰的关系以及怎样看待信仰和政治的关系。得出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中国是必须重建、能够重建、以及需要经过长时间、多方面、高投入的努力才可以重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盖伯琳  吕进军 《河北学刊》2005,25(3):132-137
道德是对人现存性的内在超越。具有现实性的人是自然、社会、精神三重属性的统一体。人性于道德有本源意义。人的三重属性是进行低、中、高三层次道德建设的客观根据。根据人性明确道德建设的层次、内容和理由等是道德建设的第一层面。道德建设是在与人性的幽暗面作斗争。因此,仅仅靠认清人性,用以颁布道德律令是远远不够的。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建设,必须借助于既基于理性又超越理性的信仰。信仰为解决应然与实然这一道德的根本矛盾给予合理的解释和有效的担保,具有本体的价值。将信仰重构作为道德建设的奠基工程是道德建设的第二层面。凡是道德的必是信仰的,但是并非任何信仰都能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依助的对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华融为一体的哲学信仰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精神支柱和理论基础是道德建设的第三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