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兆骞是何许人也,他何以会来到吉林,在吉林写起诗来呢?我们有必要对此作些简要的介绍。 吴兆骞是我国清代初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是江苏呈江县人,字汉槎,生于明崇祯四年,即公元一六三一年。从小便有才名,十三岁随其父吴晋锡过浔阳去湖南赴任,做《湘阳》等六诗,又作万余字的《胆赋》,受到师友们的赞赏。明末结社风气盛极一时,吴兆骞是由著名的复社——几社发展而来的慎交社成员。青年时期才名大振。我国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文人领袖吴伟业(梅村)称他和陈维崧(号迦陵,清初著名诗人)、彭蒸遹(号骏孙,清初著名诗人)为“江左三凤凰”。清朝顺治十四年,吴兆骞  相似文献   

2.
对于清初著名诗人吴兆骞的研究,虽从二十年代开始便有人涉足,但专著却还罕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边塞诗人吴兆骞》堪称拓荒之作。作者李兴盛在著名史学家谢国桢先生的鼓励指点下,留意于吴兆骞的资料已有多年。近年来又为撰写这本传记体的专著多处征觅,从各地图书馆的正史、杂史、方志、笔记、文集中查阅到大量史料,并实地考察了诗人的故乡吴江县和流放地宁古塔。特别是解开诗人身世之谜的《吴氏族谱》的被获、稿本《秋茄余韵》的发现、部分佚诗的辑录、  相似文献   

3.
康熙十七年"博学鸿儒"之征为清初政治史与学术史上一重要事件,然其科名流传,有"鸿儒""宏词"两种不同的说法。本文利用官方诏令、士人诗文、笔记杂著等资料,分析造成这种歧异的原因,指出康熙虽高悬"鸿儒"之名,却并未接受理学士大夫"师儒"自任的姿态,实际所重,乃是文藻瑰丽的"词臣"。正缘乎此,汉族士大夫自觉或不自觉地转而采用"宏词"之名。通过梳理应考前后文士之舆论,本文希望揭示"文""学"二端在清初思想世界中的张力,并由此探讨理学、训诂、度数、辞章等不同知识和文化形态的消长。  相似文献   

4.
吴敬梓长子吴火良,字荀叔,自幼学习勤奋,少年时曾手抄《十三经注疏》,考订字义颇详。又从师学习天文历算,是乾、嘉时期的一个数学家。阮元著的《畴人传》第九卷有吴琅传,略谓“吴火良,官中书,能数学,著有《周髀算经图注》。乾隆戊子,松江沈大成为之序”。吴琅的母亲早丧,少时出外投师,吴敬梓很想念这无母的勤学孩子,常以诗歌抒发怀想之情。38岁时作《病中忆儿火良》说:“自汝辞余去,身违心不违。有如别良友,独念少寒衣。病榻茶烟细,春宵花气微,邮亭宿何处?梦也到庭帏。”(《文木山房集》卷三)这时吴火良年方弱冠,从诗意看,吴在儿子离家后就…  相似文献   

5.
一.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据《西京杂记》中贾佩兰讲述九日习俗的记载来看,西汉初年即有此俗。曹丕《与钟繇九日送菊书》日:“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三国时的重阳会已颇有声势了。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桓景登高避难的传说,既确证也丰富了重阳节俗。至于定名为重阳节,则是在唐代(之前只是泛称作九日,唐及以后备代,则重阳与九日并用,现代的九日已无专指之意)。宰相李泌  相似文献   

6.
夏完淳是明末的抗清将领.他十四岁束发从军,跟随父亲和老师参加抗清复明的斗争,在父师先后失败皆沉水殉难后,他统领江左少年继续战斗,直到失败被捕在南京授命.他以年仅十六的生命壮烈殉国,其英名业绩自当永垂青史.夏完淳也是明末的少年诗人,他天资聪颖,生而早慧,“五岁知‘五经’,九岁善词赋古文”,短短的十六年生命历程创作诗文近千首,流传至今亦有数百首.以至“授命”之时,“已经是近于成熟的一位诗人”,由此,文学史称他“一位少年爱国英雄”,“一个杰出的作家”;郭沫若也称“在中国历史上有夏完淳的存在,是一个奇迹.”他用年仅十六岁的生命在中国的历史、文学史上创造了一个亘古未有的少年的奇迹,谱写了一曲爱国英雄贯古今、串未来的光辉乐章.  相似文献   

7.
在吴文英的生平中,有所谓“十载西湖”的一段经历。研究者普遍认为这段经历在“十载吴中会”之后,即梦窗四十四岁至五十三岁这一时期。诸家又认为梦窗一生所恋有所谓去姬、故伎、楚伎之分,情非钟于一人。本文通过对吴词的综合分析,推断 “十载西湖”的时间应在“十载吴中会”之前,即梦窗三个三岁以前这十年。吴词中大量忆旧悼亡之作,实则情系一身,二人由越入吴,聚散存没,铭心刻骨。循此而读吴词,种种迷雾会释然开朗,作者的形象也将因此而改观。  相似文献   

8.
《乡党》末章:“色斯举矣,翔而后集。[子]曰:‘山梁雌雄,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这是《论语》里很特别也很难讲的一章。“色斯举矣”。集解引马曰:“见颜色不善则去之。”“翔而后集”。固曰:“迥翔审观而后止。”邢昺疏:“此言孔子审去就也。谓孔子所处。见颜色不善。则于斯举动而去之;将所依就。则必迴翔审观而下止.此翔而后集一句,以飞鸟喻也。”朱熹注;“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人之见几而作,审择所处,亦当知此。然上下必有缺文。”  相似文献   

9.
汪绍楹先生所校《艺文类聚》,为是书有刻本以来最完善之本子。然整理如此一部大书,偶有小疵,实在情理之中。另外,学界向来对引文状况缺乏深入而系统之研究,故古籍引文中之某些本为“原始”之失,便轻易地被研究者在“理”之层面上断为流传过程中所造成的。这一点,即汪先生似亦未之能免:其校语之“此脱”“此有脱文”云云,盖有欧阳询们省略时之疏忽所致者,而非尽为后世流传之“脱”。  相似文献   

10.
清词人无锡顾贞观(华峰),因友人吴兆骞(汉槎)谪非其罪,被远戍宁古塔而哀之深,念之切,谱《金缕曲》两阕寄之。满族词人纳兰性德读到此词,为之泣下数行,叹为“河梁惜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清末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评道:“华峰《贺新郎》(自注: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两阕,只如家常说话,而痛快淋漓,宛转反复,两人心迹,一一如见”;“二词纯以性情结撰而成,悲之深,慰之至,丁宁告诫,无一字不从肺腑流出,可以泣鬼神矣!”这些评语,可说颂扬得当。但他后面又说:“虽非正声,亦千秋绝调也。”则令人困惑。正声的“正”,含“典雅纯正”之意,如“正声  相似文献   

11.
作为地理文化概念的"江左"以名士风流为内核,其浓厚的地域色彩又集中体现为"吴声""吴歌"之风.至于唐代,以对魏晋名士风流的延续和习慕为接引,新一代江东士人群体又将江左风流和吴语之风引入长安,北人如王维等亦时戏为吴语.杜甫之"吴体"创作正是这一文化背景与个人际遇之产物,而以"吴体"名之既见其地域文化渊源,又有意别之于歌诗...  相似文献   

12.
西施故里谈     
近闻西施籍贯有争,西施美也,人皆爱之。予九旬有一,难构宏篇,然颇觉技痒,振一管而抒陋见。主西施出萧山之肇始,清初萧山学者毛奇龄也,凭似是而非之孤注,掀起波澜,然此论证据不足,为有识之士所不取。今睹  相似文献   

13.
读上海版《春秋左传集解》(以下简称《集解》)和北京版《春秋左传注》(以下简称《注》),发现昭公十三年传文末数第二节“吴灭州来,令尹子期请伐吴”中的“期”字有疑,当为之作注,而《集解》和《注》皆未注,笔者于此愿有所说明。一、不应是“期”,而应是“旗”。通观昭公十三年和十四年传文,可知此处之“子期”当是“子旗”之误。上观昭公十三年传文,可知子旗即佐楚平王(公子弃疾、蔡公、熊居)乘乱夺取王位之成然(蔓成然、(?)成然),以其佐立之功,楚平王“使子旗为令尹。”  相似文献   

14.
明代末期,“钱、吴二老,为海内所推,入国朝称二大家”,大节出处相同,均为明臣仕清之“贰臣”。但大家对梅村多恕词,而於谦益不能谅解。究其原因,除去被迫出仕和主动迎降区别外,归咎最多是梅村有深悔之心,而谦益则“矫饰”,两者成为鲜明对照,故世人多略迹原心,嘉梅村后来“跼天蹐地之意”。赵翼说:“梅村出处之际,固不无可议,然其顾惜身名,自惭自  相似文献   

15.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此为西晋“文章中兴”时期的一个重要作家群体。张载、张协、张亢 ,此即“三张”。然其父之名 ,史传有“张牧”、“张收”之异说。其实 ,不少文献可以显示 ,“三张”之父乃张牧。确证此说 ,有助于了解张载之生平仕历 ,有助于读解张载、张协之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6.
梅花岭是明代知州吴秀用疏浚运河的泥土堆成的一座小山岭,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广储门外。岭上种有梅树,花发时“梅花如雪,芳香不染”,故名梅花岭。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殉国后,因尸骨不存,便把他的衣冠安葬在梅花岭上,故至今岭上还有史可法的衣冠塚。英雄与梅花争艳,梅花因英雄更香。从那以后,梅花岭和史可法的名字便连在一起了。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浙江鄞县(今宁波市)人,是清初著名的史学家。他出生于一个明末遗民的家庭里,加上他又受了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学术思想的影响,因而他虽生于清初,却具有比较强烈的民族意识,对明末那些抗清志士爱国家爱民族的精神非常敬仰。三十二岁中进士以后,他曾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不料次年便“左  相似文献   

17.
客问 :大作《不可斋农史文集》阅览一过 ,尤喜《读〈诗〉辨稷》之篇 ,读后击节再三。虽属旧作 ,而新义时见。其征文引献 ,考辨析疑 ,可谓用功。然人多不解 ,为一字之义 ,面壁数年 ,值吗 ?  答曰 :岂止数年 ,少说两千年了。稷的名实关系 ,是一桩历史性疑案 ,古人称之“稷讼”。先哲后贤 ,或为之考 ,或为之辨 ,竭尽聪明才智 ,寻求这一古农学的不解之迷。大千世界 ,悠悠万事 ,逝者如斯 ,来者可追 ;然古今学者 ,为一字得失 ,前赴后继 ,孜孜以求 ,自有其不得不然处。稷为五谷之“首种”,不知稷为何物 ,便不能分辨五谷 ;“五谷不分”乃本民族之…  相似文献   

18.
干部和职工离退休后,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此而引起心度失衡,需要建立新的心度平衡.这是离退休者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探索这个问题,以求教于同仁。一、离退休后的心度失衡据娄刘的统计:“华东地区自1985年至1987年间逝世而见之报端讣告的师、团(享受师级待遇的团职干部)级离退休老干部计129人,其平均寿命为64.4岁。这个年龄比上海地区同期的平均预期寿命72.3岁低7.9岁,比南京地区同期的平均预期寿命72.6岁低8.2岁,也低全国平均寿命5岁。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同志未满花甲或刚逾花甲而过早辞世。于  相似文献   

19.
《柳如是剐传》是陈寅恪先生晚年著述中的鸿篇巨制。其撰写“因缘”,虽可自多层面考释,然其与《红楼梦》一书之联系,却极为关键。不仅开端、结尾处有特剐提示,形式笔法之相似、主题内容之一致、大义精神之相通,均为两书关联之证。此一“因缘”的形成,固然有华夏文化传统为背景,而与《别传》撰写之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亦有非同一般的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20.
纵观数千年中国学术史,清代校堪学勘称鼎盛。而清代校勘学家中,顾千里诚为卓荦者。顾千里(1766——1835),名广圻,号思适居士,千里乃其字。江苏元和人,少年丧父,家境清贫,好学不倦,人称“万卷书生”。尝游钱大昕门下,又为惠栋之高足。然仕途坎坷,“以诸生屡应乡试不利”,靠孙星衍之保举,方得为“衍圣公典籍”。其毕生致力于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