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注重各地域文化的发掘 ,寻找各种族文化中的优秀因子 ,以此展现中国文学独有的审美观照方式 ,亦是张扬民族本土化文学的一条可行之路。同时 ,中国文学既要思索全球化文学可能的共有审美价值尺度———如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用高行健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发言来说 ,就是“文学就其根本乃是人对自身价值的确认” ,“文学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普遍关照” ,继续从事未完成的“全球性”文化启蒙和在这种语境中对中国独有传统的创造性认同 ,这要求既师法西方经验更要在西方面前重塑“中国” ,以便在“全球性”文化语境中确立中国文化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在当下社会中引发的文化思潮使得处于国际后现代文化背景之中的当代中国电视剧呈现出了特有的艺术美学表征以及独有的审美特征.而北方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热播恰恰体现了当下的中国影视审美仍是以保护主流意识和弘扬主旋律为主的,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后现代所极力解构的审美诉求.这些审美特征包括题材中充分表现"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镜语表达中时刻渗透"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以及在整部作品中着重表现的民俗性审美等.这些审美特征使农村题材电视剧在日益娱乐化、平面化、大众化的影视观赏语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美学地位.  相似文献   

3.
“笔墨”是在中国古代特殊的文化语境中产生的,文化语境的改变是出现“笔墨”之争的决定因素。解决“笔墨”问题的关键是要使“笔墨” 符号体系与色彩符号体系以及现代艺术理念尽快整合。文化语境改变是“笔墨”语义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理论术语使用的规范化是解决笔墨之争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在各种文化叙事抢占大众文化视野的时代语境下,文学需要对自身形态进行调整和重塑."影视文学"以借助影音符号为前提的叙事语境、读图与语言文字相结合的叙事面貌、兼容文化信息的叙事容量等叙事特征拓展了文学叙事的能力,打破传统小说叙事的成规,带给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审美以新鲜感.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新诗以“欧化”为“现代化”的转型期,闻一多因追求“东方色彩”而与时代主潮产生疏离。美国的新诗运动是促使闻一多审美潜意识中的“东方色彩”得以彰显的契机,但二者却有深刻的审美差异;尤其是进入现实语境后,“东方”更呈现出“他者化”色彩,闻一多以自己的诗歌构成对这一现实东方形象的逆向书写。就中国新诗发展的整体态势而言,闻一多这种偏向于“东方色彩”的诗美实践和诗学建构既有纠偏的一面,也呈现出自身的偏颇。  相似文献   

6.
艺术的创作一直以来就注重审美效果,这一重视发展到极致就是西方上个世纪的接受美学。在艺术领域里,接受的重要性在电影、电视剧中就更加的重要,因为其高额的投资最终需要观众来买单。如此的高风险就要求影视的创作者深入把握观众的审美文化心理,特别是民族性,努力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威胁,民族化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影视的创作,而且成了衡量影视剧好坏的一个潜在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探讨观众的审美文化心理就有了双重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真实形态与影视纪实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的转换、历史的固化要依靠媒介作为桥梁,在这种转换或固化的流程中,真实呈现出了多种形态,即生活的元真实、理念真实、技术真实、文本真实。影视创作也离不开这样的流程。影视纪实性特征是指影视艺术家在对真实的各种形态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创作的作品呈现出审美的“幻真化”、“生活化”、“心灵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文化语境:广告语言的栖息地任何语言都是在一定语境下的产物,它所采用的独特的表意方式,“总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的压力下创造出来的,其目的是回头在这种文化语境中造成实际的符号感染效果”。当文化“成为围绕话语、影响话语又受话语影响的语言性环境时”,文化环境就形成了。广告语言也是在特定语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它契合受众的心理需求,反过头来就是要最大限度的感染受众,尽量作到使自己的蕴涵一览无余,以求最为有效地传递商品信息。广告语言的文化语境主要涉及隐性层次上的价值观念、“文化压力”、“审美惯例”、“文化策略”等…  相似文献   

9.
征服自然是人类的古老命题,在现代生态审美视域中,征服主题在中西文化语境与历史语境中有着迥异的审美特征,这种差异性体现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特质以及人类自然观的演变历程。现代生态观的确立与建构正是在此基础上的提升与超越。将征服主题放置在生态审美的宏观视域中加以文本分析,对于现代生态审美的建构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际影视交流的不断扩大,影视翻译已成为翻译界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情景喜剧对白语言特点,要求在翻译中应遵循功能对等原则,同时要考虑剧情的文化语境。喜剧中的大量幽默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之上的,翻译时要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灵活转换这些幽默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李约瑟问题”的深层意义在于,在整个人类科学文化演进中,是局部的凸显和超越到整体的融合,人类认识的发展将愈益表征为一个互摄、互动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国哲学的当代走势,应当是在“科学与人文”相互和谐的全球化语境下,以现代化为我们主要的思考鹄的,形成中国特色的“综合创新”文化哲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12.
当前人们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的讨论主要局限于现代小说这类文体上,而没有充分注意到中国现代文学在文体方面存在的多样性的特点。中国现代戏剧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在很早就对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予以关注的,特别是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之一的洪深曾经系统地从理论上对中国现代戏剧的"现代性"做了分析和总结。在当代学者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时,这一点几乎无人提及。这既不符合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实际,也不利于我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的《谈话》含纳着现代性的底蕴。民族性与世界化的关系的实质是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一方面,艺术有着深厚的民族性的历史基础。这一基础预先规定了一个民族艺术的发展走向,只有尊重这一走向,才能求得民族艺术的发展,才能参与艺术的世界性交流,走向世界;另一方面,只有现代性才能激活传统。传统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束缚,只有以现代性去解构分析传统,才能使传统资源最大限度、最大时效地为现代性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了解观众、研究观众对办好电视具有重要意义,对电视观众调查的重视与运用是电视事业走向成熟的阶段性标志。我国电视界对观众的研究还存在着发展的不均衡的状况,“四级办台”的体系中,中央电视台以及省级台调查理念和体系逐渐成熟的同时,更多的地市级电视台和县级电视台电视调查的理念依然薄弱。应从思想认识、技术经验、资金投入、调查深度和调查效果等方面入手,开展“四级化观众调查”,全面推进中国电视产业成熟进程。  相似文献   

15.
卞之琳是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简单地将1935年之后卞之琳诗歌划为"现代"时期是草率的,简单地将"新月"终结在1933年也是欠妥当的。就1930—1934年的卞之琳诗歌而言,体现出明显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体现在不能对"新月"和"现代"进行简单断代。也许简单的划分有利于增加研究的明晰度,甚至简化研究难度,但是也会遮蔽一些更为复杂的需要辨析的诗歌特质。而这些诗歌特质正好是研究卞之琳创作嬗变的关键性因素。事实上,"新月"和"现代"几乎是同时滥觞的,而且同时获得发展,并在相互渗透中逐步融为一体。而卞之琳正是在"新月"与"现代"之间完成了艺术的积累与沉潜,为1935年的全面辉煌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16.
从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土壤、精神实质、文化寓意等方面来考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之文学、美学和文化特征,可将其形象化概括为西方现当代文化"荒原"上长出的"恶之花".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技术的兴起和应用,传统报业传媒受到的挑战和冲击日益显现。在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和以互联网、手机、移动多媒体等新媒体共存融合的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尤其是地方党报该如何在残酷的竞争中实现突围和壮大?文章以《忠州日报》实施“三化”战略,挺近“全媒体”时代,彰显地方党报的强劲生命力为例.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大宅门》为20世纪我国的文学艺术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和漂亮的句号,作为电视剧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大宅门》的艺术水平,在中国电视艺术的发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中既以一个真实的家族创业与兴衰的历史过程为原型,塑造了一系列真实而生动的人物群像;又典型而全面地反映了我国2O世纪后半期的文化思潮和艺术观念。作品虽没有达到“现代《红楼梦》”那样的高度,却对21世纪艺术创造走向更高境界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最近一段时间兴起了一股"舌尖"文化的热潮,这种文化现象可以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阐释,"舌尖"文化的大众性、平民化以及对精英文化的颠覆性这三个特征正符合巴赫金的大众狂欢理论。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意义危机"与"生态危机"的现代性危机的约束条件下,在生态经济的先进基础上,形成了有关生态文明的一些"重叠共识":从文化哲学思潮的学理传统看,后现代主义揭示了现代性危机,其中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流派实际上提出了后现代生态文明的世界观;在西方政治学研究传统和政治思潮中,出现了"政治生态学"和绿色政治思潮,实际上阐释了后现代"生态文明"中的政治哲学;新兴治理理论蕴涵着一种崭新的后现代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