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周密宋亡后以遗民气节与笔记"巨擘"名垂于世,遗民身份与著述之间体现着非同寻常的联系。其遗民心境在词与笔记中表现出不同的风貌:词中着重抒发情志,呈现出悲愤、愁苦、隐忍、退避的历程;笔记中凸显反省意识,融汇感性与理性,将精神创伤升华为哲理思考,在反思历史和抨击现实中,多维呈现遗民心态;由词而笔记,隐逸倾向淡化,文化自救意识增强,遗民心境表现得更为冷静和理智。心境呈现的差异与词体重在抒发情志、笔记偏于叙述的文体差异紧密相关。著述充分反映了作者的骚雅人品和坚贞的遗民气节,其主题超越了文学本身而体现了特定文化的价值尺度,凝聚着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时代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2.
关于《钗头凤·红酥手》,宋人笔记均认为是陆游写给前妻的,因无正史记载,在流传的过程中难免被他人演绎。后世或肯定笔记的说法,或认为词乃赠妓之作。无如何,陆游始终是故事的主角。本文旨在分析《钗头凤》故事中陆游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阅微草堂笔记》和《子不语》,都对理学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但两者的批判同中有异。《阅微草堂笔记》对理学的指责除了批判讲学家崖岸过峻以外,重点放在指责讲学家标榜门户和提倡无鬼;而《子不语》对理学的指责除了批判讲学家崖岸过峻以外,重点放在对合理人性的肯定甚至张扬。本文将就这种情况的原因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反理学是《阅微草堂笔记》(以下简称《笔记》)的一个重要内容.作者或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或直接发表议论,对宋明理学进行了锐利的批判.这是作品的一个精华部分,至今对我们仍有认识、借鉴作用,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然而作者在这个问题上也暴露了许多局限,  相似文献   

5.
中国笔记自古有文而无史,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在此以前刘叶秋先生的《历代笔记概述》,已经为笔记史的写作奠定了研究框架,作了开拓性的工作,但那毕竟只是一个概述而已。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在于中国笔记历史悠久,典籍浩如烟海,概念难以厘定,类别难以辨清,是许多人不敢动的一块难啃的骨头。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郑宪春所著的《中国笔记文史》却横空出世,填补了中国笔记及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研究史上的这一空白。为中国笔记作史,远绍刘师培、鲁迅先生之经脉,近绍刘叶秋先生之遗业,正本清源,筚路蓝缕,实乃不易。《中国笔记文史》…  相似文献   

6.
《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清代文人学者认为《阅微草堂笔记》有明显的劝惩教化功能,在对《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比较研究中,推崇《阅微草堂笔记》,这与纪昀当时的文化地位有关,但许多人对纪昀讥讽宋儒不满。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术界多数学者认为《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维护封建道德的笔记小说,这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对文学研究影响有关。1979年孙犁的《关于纪昀的通信》一文引发了学者对《阅微草堂笔记》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后,学者们对《阅微草堂笔记》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些层面:《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比较研究、伦理研究、纪昀对理学的批评研究等。随着文艺理论的发展,《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层面会不断拓展。  相似文献   

7.
马尔库塞在《文化的肯定性质》中,通过对肯定的文化的界定和批判,得出了自己的文化批判理论。即,肯定的文化是一种"伪文化",是消解人的反抗维度的一种意识形态领域的异化。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与笔记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提到笔记,人们会自然地想起南朝宋时的《世说新语》、宋代的《梦溪笔谈》、《容斋随笔》,以及清代的《阅微草堂笔记》等等。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笔记,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一直延绵不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民族文化传统的断裂。这正如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明末学者李清的《三垣笔记》,肯定了其史料价值。对其中引诗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作了选释,指出这些诗作是明季腐朽社会的缩影,正确理解这些诗作,对深入认识崇祯、弘光两朝倾覆的前因后果,鉴前世之兴衰,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鲁迅医学笔记中的解剖学笔记,有经过誊写的笔记和直接笔录的笔记。誊写过的笔记上,字迹工整大小均匀,记录的部分和画图的部分还分别使用不同的笔记本。笔录的笔记上,字的大小不均匀、比较零乱,这说明是在课堂上匆匆记下来的。但是,随着课程的进展,听课习惯了,笔记也逐渐记得工整起来了。敷波教授的解剖学课,其中解剖学总论和骨骼学笔记是誊写的,韧带学、感觉器官学和内脏学是笔录的。敷波教授的组织学课,开头的25%是誊写的,其余是笔录的。藤野教授的解剖学课,只有肌肉学笔记是誊写的,笔录的血管学、神经学和局部解剖学(2年级)笔记上,有藤野批改过的痕迹。鲁迅一开始誊写了解剖学和组织学的笔记,但解剖图画得不太准确。大约过了两个月左右,就不再誊写全都改为笔录,藤野由此开始批改一直持续到2年级。这个时期,笔记上的解剖图描绘得丰富多彩,又是一气呵成,给人以与众不同的美感。由此可见,藤野教授把鲁迅叫去,开始给他批改笔记,这段轶闻趣事发生在入学后两个月左右,这与誊写笔记改为笔录在时间上是一致的。与《藤野先生》一文中的轶闻趣事相对应的内容,体现在鲁迅医学笔记之中。但时间和经过与鲁迅医学笔记有出入。后来,鲁迅根据他对几个事件的记忆,创作了这段轶闻趣事。  相似文献   

11.
文物是人类文化的符号和载体,馆藏文物脱离其植根的文化环境,就不是完整的文化遗物,文物所负载的非物质性文化乃是它真正的灵魂所在。文物本身因为具有非物质文化特征而充满生命力,而非物质文化又以文物的形式得以保存。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充分体现其真正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化权利是随着人权理论的不断丰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人权,内在地包含了文化遗产权的某些方面,但文化遗产权概念的提出突破和发展了传统文化权利的内涵。文化遗产权作为一种法律权利具有形式和内容上的正当性,是指特定主体基于对特定的文化遗产的某种利益或者与特定文化遗产的某种联系,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依法对该文化遗产进行享用、收益、处分以及传承和发展的一种复合权利。文化遗产权是公益权与私益权的统一体,其主体包括个人、团体和全人类3个层面,客体是具有特殊资源属性的文化遗产,内容包括对文化遗产的接触、欣赏和保护权,传承权和发展权,开发利用权和参与管理权,所有权以及相关知识产权等。  相似文献   

13.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一个文化进化的观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的文化进化可以表述为一个从人在一般物种意义上的存在到人作为人的存在这样一个自我完成和自我完善的进化过程。人类中心主义是与文化进化的第一个任务相对应的文化观念,而非人类中心主义则是与文化进化的第二个任务相对应的文化观念。从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转换,本质上是人的自我超越和逼近自己的本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文化作为人生存方式的反映,凝结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丰富性的总结,是人创造性的表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文化模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先进文化取代落后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条件。落后的文化模式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表现为文化失范状态,产生了文化和发展的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文化模式和人的生存方式都进入高一级的阶段。文化转型是发展的深层表现,新文化模式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将从根本上冲破旧文化传统和体系的束缚,实现思想大解放,为社会的进步注入新的活力。建设现代社会,创建先进文化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人类文化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向,它抗衡的是在西方思想史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的、以追求普遍性知识为特征的思辨意识哲学。在人类文化哲学漫长的历史脉络中,维柯、卢梭、赫尔德和卡西尔的哲学转向逐渐废除了认识论作为第一哲学的特权,从而为系统的人类文化哲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人类文化哲学一开始就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因而也就具有与社会批判理论等其他形态的文化哲学相互整合的潜势。而在当代全球化的语境之下,它则呈现出促进文化哲学诸形态一体化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6.
人与物的关系立于两者相互指认与指称的认识基点上。在具体的文化认知和价值观的塑造下,物作为一种社会生物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之中,成为一个文化之物,一个饱含并充盈着特定精神情感的生命体。物的多样性存在形态使得人类共同体以及共同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得到具体彰显。一个意义丰富的物,因特定的社会情境和目的性而具有多重面向,使用及形态的异质性使物承载着更多的文化信息,展现出特定的社会文化关联。只有通过对物进行共时和历时维度的考察,才能尽可能地理解一个物所展现的全部意义以及与人、社会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现代遗产运动中出现大规模的遗产制造,根源在于忽视了文化遗产与遗产主体是一个合二为一的整体,剥离了遗产主体对遗产物的自我归属与情感依附。以"物"(things)就是"物"(object)而非"人"的态度来处理文化遗产,从而出现遗产主体的受挫感。以文化遗产是遗产主体记忆的载体、自我存在与延续的方式为论述起点,分析作为文化遗产的"事物"如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转化为"自我"的构成,从而实现了作为客体的"物"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互化,使得"物"成为人们自我存在与延续的载体。  相似文献   

18.
福建森林文化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文化是以森林为背景的文化现象,森林文化旅游资源是指人们在认识和利用森林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并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总和。福建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森林文化旅游资源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形态多样。福建省森林景观文化、森林民俗文化、树文化、花文化、茶文化、竹文化、古树名木文化、风水林文化等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福建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客家文化、闽台文化、畲族文化和森林文化相互融合、交相辉映。森林文化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今遗存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精华,需要人类倍加呵护,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特色战略、品牌战略和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19.
康德美学受机械自然观的影响,通过共通感解释人类美学鉴赏能力,作为主体的人在以康德美学为理论基础的音乐审美哲学中被迫缺席,于是,音乐成为自主拥有审美特征的客体。诞生康德美学的社会阶层环境使音乐审美哲学赋予欧洲古典音乐关的典范和化身的角色。实践音乐哲学从音乐实践性的特征出发,将音乐看作是一种人类的活动,从而将音乐纳入到人类文化的系统中而成为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中的重要元素,音乐教育从而被打上文化的烙印,成为音乐主体获得文化特征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人与自然的札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探讨了人与自然、人类生存与自然界生存、人类对策与自然对策、社会物质生产与自然物质生产、文化价值与自然价值等关系的理论问题 ,试图对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哲学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