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先于资产阶级形成而出现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形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因此戊戌维新运动并不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发动和领导的,而是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化的知识分子以民族资产阶级代言人的身份发动和领导的。  相似文献   

2.
一、正名篇 戊戌维新运动与戊戌变法,在前此的有关史学论著中,几乎形成这样一个等式:戊戌维新运动=戊戌变法。我认为,这是称谓上的不规范,概念上的相互含混。 在划分阶段上,史学界一般的看法是把1895年作为这一运动萌生、发轫的契机,认为它是在当时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以康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的爱国救亡运动,而其标志是他于这年4月在北京联络各省1300余名举人、并领头发起的有名的“公车上书”,而下  相似文献   

3.
时到今日“戊戌维新运动改良论”仍然在史学界占据着主导地位。持这种论点的一些人总是以种种理由曲解甚至贬低戊戌维新运动,并作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推论。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本文将拟就戊戌维新运动几个主要方面的基本史实,对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作一浅析。一、戊戌维新运动的理论一次社会运动的理论是判定该社会运动性质的主要根据之一。而戊戌维新运动的理论究竟是一种改良的理论还是一种革命的理论,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历史的实际表明,戊戌维新运动的理论与改良之间相去甚远。戊戌维新运动的理论经典乃是《新学伪经考》和《孔…  相似文献   

4.
康有为的明治日本认识,不仅成为他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构成了变法运动指导思想的主干.本文通过对清末摄取明治日本知识的概况、康有为获取明治日本改革思想的渠道,以及康有为编撰<日本变政考>时具体使用的日文参考读物等的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康有为提出的"以日本为师"的口号,规定了中国近代变革运动的一大方向,意义深远,但由于当时有关明治日本研究的资料严重不足,加上浓厚儒家传统背景的重压,以及语言理解上的限制等,康有为对明治日本的把握,和当时的清朝官僚和其他知识阶层一样,依然处于零碎、肤浅的层面,不宜评价过高.  相似文献   

5.
黄遵宪是维新变法思想的启蒙者,他通过他的《日本国志》,把对近代中国思想界影响最大的西方进化论和民约论。首先介绍到中国来,又是把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黄遵宪也是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在湖南厉行新政,在变法改革过程中,极力宣扬民权思想,提出地方自治理论。他上承林则徐、龚自珍、魏源,下启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无论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角度,抑或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角度,他都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这就是黄遵宪的主要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梁启超自幼接受传统教育,11岁成秀才,16岁中举人,被誉为“岭南奇才“。1890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接受其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  相似文献   

7.
康有为“七窍出血”不明惨死 1927年3月29日,康有为到青岛中山路的粤菜馆英记酒楼,参加同乡宴。能在青岛会友人吃家乡菜,谁都是高兴的。根据康有为的同乡、弟子、前清举人吕振文和康有为外甥李云光有关记载,我们可了解到,饭后康有为意犹未尽,喝了一杯橙汁。不久,他便腹痛难忍而归家。夜间,康有为呕吐不止,先后请了两位医生来诊断,其中一位日本医生诊断其为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8.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经过这次变革,日本一跃成为亚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明治维新的巨大成就曾引起中国维新志士的极大关注和向往。为了把中国引上独立富强之路,他们对于明治维新的经验,进行过大量的宣传和介绍,并力倡实施之。戊戌变法运动的主将康有为,就是一个学习宣传明治维新经验的积极倡导者。戊戌变法前,为了挽救中国的危机,宣传变法。康有为曾写过很多文章,进行过多次演说。这些文章和演说多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为依据,为中国的维新运动大造舆论。例如,从1888年至1898年的十年间,康有为写过七篇上清帝书,几乎篇篇涉及日本明治维新问题。特别是后来撰写的《明治政变考》,尤为典型。该书记述了日本从明治六年至二十三年推行新政的经过,康有为对“每日本一新政,皆发一义于按语中。凡中国变法之曲折条理,无不借此书发之。”该书在变法运动中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戊戌维新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也是中国近代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从1895年在北京襄助康有为发起轰动一时的“公车上书”而正式开始他的从政生涯,到1929年在北京病逝,三十多年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无论在政治上、思想上和学术上都留下他的痕迹和影响。建国以来,在评价这样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历史人物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截止1966年上半年,著作方面仅见牛仰山的《梁启超》(历史小丛书),发表的文章有50多篇。总的看来,对戊戌政变以前的梁启超,一般都认为他的历史进步作用是主要的;而对戊戌政变以后的梁启超,则大多持否定意见;即有肯定,也是轻描淡写,或者几笔带过。十年动乱时期,戊戌维新运动及其代表人物的研究工作一度陷入停顿状  相似文献   

10.
俞天任 《可乐》2010,(1):72-73
日本电影《追捕》在中国造成两个误解:其一是“警视厅”是日本的警察总部,其二是日本的警察看起来似乎挺牛。第一,日本的警察总部不是“警视厅”,而是“警察厅”。日本没有全国性的警察组织,警察是归各个地方自治体管的。日本全国分成一都(东京都),一道(北海道),两府(大阪府、京都府)43县。北海道的警察叫“北海道警”,大阪府的警察叫“大阪府警”,  相似文献   

11.
一、马君武的诗歌创作道路马君武(1881—1940),名和,又字贵公。广西桂林人。我国资产阶级民生革命者。青年时期受康有为、梁启超影响颇深。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马君武乃赴新加坡向康有为“请教国是”,归谋起义而末成。1902年留学日本,认识孙中山,并加入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成为第一批同盟会会员。1906年从日本归国,任教于上海中国公学,担任同盟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日本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规定,对日本刑事诉讼中的检警关系作了简要分析,进而提出了在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中如何完善检警关系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清楚地意识到列强侵略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边缘,在批判地继承洋务派思想的基础上,康有为等维新派把“近代救亡的中国观”推向了中级形态:中国幅员辽阔而物博,人民广众而聪颖,文化悠远而深厚,居地球第一等大国之资格;惨败于东瀛日本,遭遇列强瓜分,乃奇耻大辱;唤醒人民的自强意识,建设巩固多民族统一的大中国,才能免于亡国灭种,进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挽救中国于危亡的根本途径是变更政治体制,以此带动军事、经济、文化的更新;服务于变法救亡,需要进化的历史观、自由平等的人权观、主权在民的国家观以及冲决网罗的批判精神。宣传救亡、推进改革、更新观念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不朽功绩,但对中国国情的分析不够,对中国各社会阶层的认识肤浅,找不到变革中国的根本动力和现实方法,导致了变法运动的失败。  相似文献   

14.
中央省厅改革是日本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支柱之一。为了构筑面向21世纪的日本行政体制,1999年1月小渊内阁公布了《中央省厅等改革大纲》(以下简称为《大纲》),并且从4月起进入实际立法化阶段,日本国会开始审议中央省厅改革相关法案,力争在2001年建立新的中央省厅制度。本文试图对该项改革的背景、重点与难点作一分析。一、中央省厅改革的背景日本现行的中央政府机构是根据1948年制定的《国家行政组织法》设立的省(相当于部,省长官为大臣,称“相”)、厅制。在战后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以总理府为首的22个省厅的庞大体系。该省…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古今兼收、中西并蓄,一生勤奋写作,敢抒己见、涉笔成章,留下各个方面的集著一百三十余种,形成一个庞杂的思想体系.对他思想的评述,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论功论过,有褒有贬.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以"变"为核心的哲学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中精华之所在.这种哲学的特点在于:它既是对1840年以来先进的知识分子希望改变"诸国环伺,岌岌待亡"的局势,要求救危立国、变法自强的思潮的总结,又作为政治变革的前导,指导着1898年戊戌维新运动.  相似文献   

16.
<正>在维新变革的思想启蒙和理论准备上,康有为和福泽谕吉的差距可谓天壤之别。他们的差距首先表现在如何批判地继承儒家文明的态度上。日本的现代化改革一开始就对已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明清之际参加郑成功北伐的抗清志士朱之瑜 ,晚年流亡日本 ,在日本二十余年 ,传播中华文化 ,为日本水户学派的形成奠立了理论基础 ,至今为日本各界所敬仰。他的高风峻节的品格和民族爱国精神也鼓舞过中国近现代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以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等一大批爱国志士。  相似文献   

18.
论黄遵宪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变革封建传统教育是以戊戌变法为高潮的清末改革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甲午战败后,康有为等人提出了以日本为模式的改革方针。值此改革高潮来临之际,黄遵宪以写日本政治、教育近代化的历史来阐发其改革主张,用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来指点中国改革变法的道路,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教育及洋务教育展开了反思与批判。他的教育改革思想对康有为、梁启超及戊戌变法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廖平(1852—1932)是清末著名的今文经学大师,四川井研县人,他的学说经六变而闻名于世,因而号称六译先生,廖平在学术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对今文经学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今古学之分在于礼制的理论;他阐明了孔子“微言”的精义是托古改制.廖平的孔子托古改制思想为康有为所吸收,成了资产阶级戊戌维新运动的理论先导.廖平的整个思想体系很复杂,对它的评价有褒有贬,分歧颇大.本文只就他关于孔子托古改制的思想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以便学术界了解廖平其人和他的思想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对于康有为来说,他的政治生涯、诗文创作乃至情感世界都被日本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与日本的恩怨纠葛主要集中在维新变法、流亡海外与晚年寓居三个时期,其中的缘由、结果与影响值得研究和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