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甄是一位可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并列而无愧的伟大思想家。他的伦理思想富于创见,自成体系,具有与其政治思想紧密相连、功利主义色彩强烈、闪耀着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光辉三大特点,是我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上的一株奇葩。 一、以“智”“制欲”的理欲观 唐甄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一样,反对理学家关于“去人欲存天理”的禁欲主义说教,肯定人欲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但是,他的论证方法与多数进步思想家不同。刘宗周、黄宗羲、王夫之都以“理在气中”的“气一无论”作为批判禁欲主义的理论武器。而唐甄对“理”“气”关系的思辨哲学问题没有兴…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开始注重了对人的研究,纵观世界历史,人们就会发现,在突破专制主义的缺口处,第一个提出研究的问题便是人,而人的本质又是核心。本文拟就人的本质问题作一探讨。一、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人的本质人与动物的区别我们可以举出许多方面:人在社会中生活具有社会性而动物则没有;人有意识,能运用概念进行思维而动物则不能;等等。凡此种种都可以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但什么是本质的区别呢?马克思认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  相似文献   

3.
李洋 《唐都学刊》2024,(1):97-103
荀子的“礼”疏远了早期儒学的先验的道德性,凸显了客观现实社会的群体性特征。“群”,乃是荀子“礼”的根本属性。“礼”的基本内容也彰显了“治群”的基本功能。《荀子·修身》中讲:“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提纲挈领地概括了“礼”治群的三重规范。礼于人,荀子延续了“礼”对于人的德性约束,以礼法联结,强化了“礼”的规范力度;礼于事,荀子将礼义联结,“化性”之礼义落于群体生活中而“起伪”,规矩与德性相结合,强化了“礼”的行为规范意义;礼于国,“礼”为治国之本,荀子在治国中强调“分”,以“礼之分”建立一套群体社会的政治统治秩序,治国安民。三重规范联结交续,荀子的“礼”充斥了群体性规范与内容,亦由此建构了一个惟齐非齐、化性起伪、德行允协充义的规范世界。  相似文献   

4.
儒家思想文化对“群”进行了形而上的提升,把它规定为人的类本质,并由此出发,阐释了“群”的多方面价值以及向心力培养的重要性。儒家的“群”论可以说是一种社会人类学思想,这种思想最早是由荀子作出较为明确阐论的。荀子主要是一个道德人类学的思想代表,他在《王制...  相似文献   

5.
存在与自然     
戴海青 《社科纵横》2007,22(3):144-145
海德格尔的生态伦理思想丰富而且深刻。虽然海德格尔对“存在”未作明确的规定,但从他后期的主要发展趋势上,我们实际不难看出他所谓的“存在”的含义。他后期强调的“存在”就是指自然和大地,主要强调了对作为人的基本生存条件的自然和大地的看护和保护,即保护自然环境就成为人不得不承担的道义。  相似文献   

6.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义利观上的深刻洞见奠定了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路向。先秦儒家认为,礼义与利益并非单线统摄,而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义利既可两有,又会相互冲突。面对义利冲突,先秦儒家主张通过礼义的方式去解决和调节公私、群己、人我的利益冲突,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义以为上”“义之与比”“见利思义”“义然后取”的义利抉择原则,其内在根据是“义以为质”,把义视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从而将人是什么、应该做什么人、怎样做人这些根本问题统合到如何做一个仁人义士的问题上,为儒家君子成德之教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先秦儒家对义利观的思考,对于新时代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荀子从“人性恶”的基本理念出发,提出一些经济伦理思想。他看到社会分工的必然性,阐述了合理的分工对调节社会经济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个人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他认识到“利益”调节的作用,指出利益纷争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提出以“以义制利”的思想。他还将儒家伦理融入到商业文化中,推崇商业诚信,倡导群体和谐。特别是,他提出“圣王之制”、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对这段文字中的“能”字,统编高中教材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均未作注释,似将它作为常见熟字处理,而在一些较有影响的教学工具书中,则把这个字解释为“能够”①。 其实,将这个“能”训为“能够”是谬误的。它不是能愿动词而是副词。清代学者王引之云。“‘能’犹‘乃’也”,并指出“声相近也”②。意思就是“能”的意义和“乃”是一样的,而且它们的古音是相近的。为了证明“能”“乃”在一些情况下的同义,他援引了《孙子·谋攻…  相似文献   

9.
圣人化性起伪与圣王专制——荀子政治理论释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性起伪即人的社会化过程,这一命题最早由荀子提出和运用。荀子认为,小人本性的被动性和无法自觉地让“心”对本我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进行平衡调节的特点,决定了小人的社会化不能由他们自主地进行,而只能由唯一能主动地自律的圣人运用道德的社会规范乃至政治强制的手段来为小人化性起伪,使他们在被动地接受了仁义礼善后,成为合格的社会角色。作者认为,荀子强调人的社会化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这说明了其思想的敏锐性、深刻性,但问题的关键更在于,由什么人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人的社会化。荀子的这种具体的方法论实际上使集道德权威、规范权威和政治权威于一身的圣王拥有了绝对的权力,而使小人堕入了没有丝毫权利的永劫不复的被专制深渊。  相似文献   

10.
作为20世纪新伦理的重要构想者和践行者,孙中山在自己的革命实践活动中始终非常关注伦理道德的社会功能。因此,纵览他的整个思想学说,我们可以发现伦理思想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他那颇有建树的伦理思想极大地丰富了近代伦理思想的宝库。整理和开掘这...  相似文献   

11.
“性”、“伪”是荀子哲学的核心概念。他借助于这对概念,不仅系统地阐述了“人性本恶”的主张,而且通过对“性伪之分”、“化性起伪”、“性伪合一”的具体解说,探讨了以礼为核心的整个社会文化的起源。其学说不仅具有重大的伦理学、文化学价值,而且具有不可低估的美学、艺术学价值。一、“性”、“伪”及“性”、“伪”的辩证关系荀子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循之分也”①。具体说来,他所说的“性”,是由“情”、“欲”两个东西构成的,所谓“性者,天之就也;请者,性之质也;…  相似文献   

12.
明末科学家宋应星在科学哲学思想方面亦有重要成就。他的贡献在于扶正了被程朱所颠倒的“理一分殊”的理气观,沿着张载、罗钦顺、王廷相的思路,把“理”还原为气化的条理和规律,主张在观察气化过程时,“穷其理”,把握“形气生化之理”,并从科学方面,对“形气生化之理”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人的社会化必将“化”得更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动物的区别何在?区别在于社会性。尽管 蚂蚁、蜜蜂、大雁、猴子也有动物社会,可那社会不仅是狭小的,而且是直接的。倘若不是面对面,它们就组织不起来。人类则不同。人与人之间见面不见面都能组成一个社会。 人的社会化是说人们通过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知识,熟悉社会生活,掌握社会技能,并进而把先进的社会观念、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人与社会和谐,人与社会互动。不用说,人的社会化程度是动态的,决不会一直停留在一个水准上。在“一河之隔,老死不相往来”情况下的人,自然也是社会人,可那是低级社会化。今…  相似文献   

14.
《解敝》是荀子认识论的代表作,主旨在于分析人们患“蔽”的原因和“解蔽”的方法。象荀子这样把自己的哲学认识论的基点,放在全面、系统地探讨人们犯错误的根源和克服的方法上,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这在哲学史上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认为,荀子思想中存在着人本主义精神,这一点笔者不否认。但笔者认为,荀子的思想,尤其《礼论》也有许多非人本主义的成份,若看不到这一点,就理解不了维新志士谭嗣同为何憎恶荀学。本文拟就其人本性与非人本性分别铺陈。 一、荀子《礼论》的人本性 荀子是先秦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其《天论》一文是讨伐神学迷信的战斗檄文,也是中国古代无神论史上最光辉的篇章,与其无神论哲学相应,其政治伦理上最关注的礼也是建立在人本主义而非神本主义基础上的。荀子不反对搞祭神祀鬼的迷信活动,但又告诫统治者头脑清醒,勿将此当真。他说:“雩而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人类文化的研究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语言研究成了人文科学家们共同关心的焦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人与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性特征:人,是象征符号的动物,即能利用象征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人能把他认识的世界用象征符号固定下来,反映出来,在人际和代际传播。人用象征符号赋于世界以“意义”和“秩序”,从而拥有了一个世界。而语言正是人类创造的最完善的符号体系。古代埃及人曾把全部过去的时间分为三段,即神的时期,英雄(酋长)的时期和人的时期。作为  相似文献   

17.
人的特性是社会性人是创造劳动工具的动物。B.富兰克林这一深刻的定义,曾受到马克思的注意。这一定义的悖论性质来自动物不能创造劳动工具这一无疑的事实。因而,创造劳动工具的动物不是动物。但是,悖论并不在于定义,而在于生活本身。人确实是动物又不是动物。这一矛盾并不能用指出人在一些方面是动物,而在另一些方面不是动物的方法而得到解决。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人的存在的两个方面同样重要,忽视人的生物特征不仅  相似文献   

18.
自从劳动把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之后,产生了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关系。那么这种矛盾关系对于其他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恩格斯曾把人类同其他动物作了一个全面的对比,得出这样的结论,“动物仅仅利用外面的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以他所引起的改变来迫使自然界服务于他自己的目的,来支配自然界”。这一本质特征就是人类的自然观,特别是打上人类印记的人工自然和人工自然观;而动物却淹没于自然界的“海洋”中。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我们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一个特色,就是说我们不但注意研究天然的自然、研究自然界的客观过程,而且注意研究人类如何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本文拟就对人工自然的产生、特点及其辩证发展过程,提出些粗浅看法以期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19.
黄书孟  曹峰旗 《浙江学刊》2002,2(6):163-166
不同的历史背景 ,生成了苏格拉底与孔子不同的伦理思想。理性与情感 ,在他们的伦理思想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凸显。在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为主要命题的伦理思想中 ,提倡美德在于知识 ,认为理性知识才是导致善行为的根本原因 ,情感则是导致恶的行为的根本原因 ,表现了崇理抑情的特点。而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中 ,认为血缘亲情是道德的终极因素 ,表现了轻理重情的倾向 ,提倡美德在于人伦或情感。  相似文献   

20.
“人,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恩格斯这句话道出了人是社会化的人这一本质特点。费尔巴哈对人的另外的特点也讲得很深刻,他认为“人存在,是为了认识,为了爱,为了希望”。可是,在当今西方工业发达的国家中,人的这些本质及其特点,正在趋向“异化”,人不是体现出作为一个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