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这是恩格斯在给亢、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提出的一个著名命题①国内外马克斯主义哲学论著都引用了这一提法,但在解释这一命题时都着重讲为什么说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而对于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则极少读到②,或是含糊其词③。在有的著作中“必然性只有通过无数偶然现象的复杂曲折的变化才能实现”,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实现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2.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赖以形成的条件是不同的。感性认识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们通过许多偶然性的事件而获得的。所以说,“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而理性认识则不能这样直接地获得。因为事物的现象中所包含的本质,固然可以通过偶然事件而暴露给人们,但要对这一偶然性事件之所以发生的内在必然性作出合理的解释,就必须具备解释这一事件内因和外因的各种条件的丰富知识。有的可以把实践和文字材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有的只凭记录事件的文字材料也可以研究出结果。但由  相似文献   

3.
随着统计数学、模糊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和随机过程被日益深刻地揭示出来。二十世纪下半叶所创立的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则进一步揭示出系统之间转化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现代科学的这些最新成果不仅为认识论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材料和依据,而且其本身也直接涉及到认识领域。总的说来,认识过程是受必然性规律所支配的。这种必然性规律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回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然而“被判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因此,认识的必然过程必定渗透着偶然和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4.
“休谟问题”有因果性的必然性问题和具体的因果关系问题这两个不同的层次。在因果性的必然性层面上,又有人类因果性思维的必然性和现象的因果性必然性两层含义,在因果性思维形式之下才有对现象之因果必然性发问的问题。但仅凭因果关系的普遍性也说明不了具体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在具体的因果关系层面上,又有着具体的因果关系、具体的因果关系的现实、用具体的因果关系接受的特殊现象这样三层含义。休谟问题的核心含义是具体的因果关系的必然性问题,能针对这一层次做出回答才算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而这种因果关系的必然性既不是可以经验到的,也不是可以完全抽象的认识,而是属于关涉到“存在”本身的本体认识。  相似文献   

5.
对立统一规律与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同为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但是,它们的内容性质、地位和作用却是有着明显差别的.我国哲学界已经正确地指出:辩证法只有一个根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而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展开和表现,相对于对立统一规律来说它们属于“非根本规律”、“派生规律”、“具体规律”等等.实际上,我们已经可以作出明确的判断,即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分别是两种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正> 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古人颇用成语,其成语之意义,与其中单语分別之义又不同”,应“比较之而求其相沿之意义,否则不能赞一辞。若合其中之单语解之,未有不龃龌者。”他所列举的古之成语有“不淑”、“涉降”等等。王氏此说十分精辟。由此我们认为,在先秦、两汉古籍中比较常见的“无类”一词,由于有其特定的义蕴和使用范围,也理应视为“古之成语”。反之,如果将“无类”当作一般语词训释,必定会产  相似文献   

7.
】《说文通训定声》是第一部对词义做全面探究的专著,朱骏声在书中明确提出“别义”概念,将“别义”和“引申义”“假借义”并列起来作为独立的义类进行说解并且使之系统化。朱骏声所界定的“别义:’义项的性质非常复杂,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词义系统内部的混乱。朱书“别义”有的属于连绵词的意义,有的与本义实为同一义项,有的实为同形字的意义,有的实为本义、引申义或假借义等等。  相似文献   

8.
这是由系统思想引起的思考。必然性和偶然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它们之间的关系,现行的所有哲学教科书,都作了几乎一致的描述: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必然性是居支配地位,一定要贯彻下去的趋势,它决定着事物的发展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则相反,它不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的趋势,一般地,它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必然性始终如一地制约着偶然性。也有人从“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的著名命题中开拓出新的  相似文献   

9.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目前,我国哲学界对“一分为二”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就是围绕着这一根本规律进行的。有的同志认为“一分为二”是对立统一规律的通俗表述;有的同志认为“合二而一”也同样可以表述对立统一规律;有的同志则认为只有把“一分为二”同“合二而一”结合起来,才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完整表述;又有的同志对这三者都持否定态度,认为这几种说法都不如对立统一规律本身表述得清楚明确,等等。  相似文献   

10.
教师观是人们对教师的根本看法和价值判断。教师是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历数几千年来,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因而对它的看法也不同。有的把它看着至高无上的统治阶级的范畴,它与“天地、君”齐名;有的又把它当着“阶下囚”,被贬为“臭老九”;有的把它看作“衣食父母”;有人又把它当作“穷光蛋”,因之有“富不教书”之说;有的称它为“工程师”;有的管它叫“教书匠”;等等。各说不一。无产阶级教育家吴玉章同志却从全新的角度对人民教师的属性、职能、地位、素养等方面进行了精辟和独到的分析,从而构成了他完整的教师观。  相似文献   

11.
<正> 艺术有无自己的特殊对象?如果有,艺术的对象是什么?杜书瀛同志在他的《论艺术的对象》(《文史哲》1981年第6期)一文中提出:“艺术的对象是本质规律的生活现象”。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值得讨论的。杜文认为,人类社会生活分为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形态方面和一般的必然的本质规律方面。哲学的对象是生活现象的本质规律,“而艺术的面对人类社会生活,它的着眼点不是共性,不是一般的必然的本质规律,而是包含着、体现着共性的个性,是包含着、体现着一般必然本质规律的个别偶然现象形态——这正是艺术的对象。”但是,作者在后面又告诉人们:艺术的对象也可以是那  相似文献   

12.
人性概念辩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普遍属性 :它既包括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人之特性 ,又包括人与其他动物共同的人之动物性。人性是“体”与“用”的统一体 :人性的“体” ,亦即人性的质之有无 ,完全是生而固有、一成不变的 ,是必然的、普遍的、不能自由选择的 ,因而是不可言道德善恶的 ;人性的“用” ,亦即人性的量之多少 ,在一定的限度内 ,是后天习得、不断变化的 ,是特殊的、偶然的、可以自由选择的 ,因而才是可以言道德善恶的。人性依其能否言道德善恶的性质 ,分为两类。一类是不能言道德善恶的 ,如知情意、眼鼻耳等等 ,是心理学等科学的研究对象 ,是心理学等科学的人性概念。另一类是可以言道德善恶的 ,亦即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的本性 ,如同情心和妒嫉心等等 ,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是伦理学的人性概念 :作为伦理学对象的人性就是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  相似文献   

13.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是这些现象和过程内部所固有的必然的、稳定的即重复的因果联系和依赖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规律。它们不依人们的意志而由一定的经济条件所产生;这些条件消失,它们也随着失掉效力。经济规律是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它们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社会关系。“人们不能任意地消灭或创造经济规律。他们只能认识这些规律并利用它们来改变经济关系以造福于社会。但是,人们根据已认识的规律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来影响经济,就可以促进新经济关系及其所固有的新规律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偶然性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崭新的哲学范畴,作为认识之网上的纽结,它在人们的认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深入而又具体地研究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相互关系,就必然对偶然性进行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偶然性可以分为十四种类型.从事物自身性质来看,偶然性可分为有利性偶然与有害性偶然.在客观存在的事物中,其自身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偶然因素,事物的发展趋势正是通过无数的偶然现象表现出来的,没有各种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走过了一个从“正题”,到这个“正题”的“反题”再到“合题”,可以视为“之字形”或“马鞍形”的曲折的道路。有的学者说是“回归”,我觉得说成“合归”可能更妥当些。诸如:在对文艺的社会学研究和美学研究的关系问题上,新时期前突出社会学研究,新时期后强调美学研究,现在开始表现出两者相结合的势头;在对文艺的客体性研究和主体性研究的关系问题上,新时期前突出对文艺的客体性研究,新时期后强调对文艺的主体性研究,现在开始表现出两者一定程度的结合;在对文艺的“外部规律”研究和“内部规律”研究的关系问…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以下简称两种生产)相互关系的命题,有的说不平衡关系是普遍规律,有的说是特殊规律,有的说不是规律;与此相反,有的认为相平衡关系是普遍规律;还有的认为是平衡规律在不平衡关系中的表现与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平衡规律的具体形态,两者是特殊与一般的辩证统一。长期以来,见仁见智,理解殊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各家都还没有揭示各自主张的规律的特定内涵及其构成规律的本质必然性。我们除坚持两种生产既不平衡又相平衡的观点之外,试从劳动生产的异化、异化物的联系以及探讨的方法论等三方面,再陈一孔之见,向大家求教。  相似文献   

17.
社会科学是否可能?这是美国乔治大学哲学教授亚历山大·罗森伯格1995年出版的(社会科学的哲学)一书论述的主旨。据说该书引起轰动,被有的论者评为“堪称清晰明了,精湛分析之楷模。”该书论定,社会科学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无力作出因果性的说明,至少只能给出各种不同的“解释”,理由呢?一日,由个体行为无法对社会整体现象做出判断;二曰,社会现象无规律可言。因为,凡规律都应当具有普遍性、重复性和可验证性,而历史却不会重演,相同的社会现象或行为不会重复出现;三日,人们的社会行为是受心理活动支配的,而心理活动无法观…  相似文献   

18.
赫牧寰 《北方论丛》2001,4(4):41-45
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哲学关系、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感体验以及荒诞的美学意义等三个方面,可以论证荒诞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发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仅仅把荒诞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技巧是不够的。荒诞作为美学范畴其本质在于动机与效果的悖离,偶然对必然的“此在”胜利、现象的注意取代对本质的关怀。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说过:“一种社会活动,一系列社会过程,愈是越出人们的自觉的控制,愈是越出他们支配的范围,愈是显得受纯粹的偶然性的摆布,它所固有的内在规律就愈是以自然的必然性在这种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新旧体制转换中出现的各种混乱现象,正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固有的内在要求与内在规律以它自然的必然性在体现着自己。如果我们不了解经济秩序混乱的深层原因,整顿经济秩序也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有些特定的语言单位既能作某一动词的状语,又能作该动词的补语;即动词的某些限定性或修饰性成分,可以通过句法位置的变换,由前置于动词居状位变成后置居补位,或者由后置于动词居补位变成前置居状位,这种语言现象,可以称为汉语的状补换位。“形容词 不定量词”是一种具有状补换位功能的语言单位。它包括“形容词 (一)点(儿)”和“形容词 (一)些”两个子类。这两个子类的意义和换位能力基本一致,在使用频率上,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因此,讨论前者更具有代表意义。状补换位实际上是动词与其修饰性或限定性成分之间的一种语序变换。语序既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