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外流、区域差异与粮食生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村劳动力外流是城镇化、工业化的必然,但也会对流出地粮食产出带来影响。本文分区域对1978~2008年影响我国粮食产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在修正现有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实证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粮食产出的影响已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主销区劳动力投入要素和家庭联产承包制因素已对粮食产出无显著性影响,复种指数成为粮食产出下降的主要因素。主产区农村劳动力外流缓解了粮食生产的内卷化现象,劳动力投入要素对粮食产出影响显著,复种指数影响不明显,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边际效应下降。由此本文提出,在城镇化加速、农村劳动力外流加快的背景下,应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外流对不同区域的影响,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并推动制度创新,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同时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专利与R&D资源:中国创新的投入产出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富有效率的创新投入决策对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对创新投入产出关系的研究相当薄弱,尤其缺乏对创新投入产出的数量分析.本文首次采用专利与科研资源等指标对中国创新的投入产出进行回归量化分析,发现中国的创新投入产出弹性很高,专利对科研资金的产出弹性为0.465,而我国专利对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产出弹性甚至高达1.201,我们对此进行了详尽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富有效率的创新投入决策对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对创新投入产出关系的研究相当薄弱,尤其缺乏对创新投入产出的数量分析.本文首次采用专利与科研资源等指标对中国创新的投入产出进行回归量化分析,发现中国的创新投入产出弹性很高,专利对科研资金的产出弹性为0.465,而我国专利对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产出弹性甚至高达1.201,我们对此进行了详尽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要素产出弹性与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进步对推动中国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技术进步贡献率则是对这种作用的有效衡量.测算技术进步贡献率首先需要确定要素产出弹性,针对当前要素产出弹性和技术进步贡献率估计存在的分歧问题,利用参数方法,借助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在对C-D生产函数进行扩展的基础上,改进了要素产出弹性的估计方法,提出利用灰色理论和非参数局部线性估计相结合对要素产出弹性进行动态估计的方法,并用该方法估算了1986年一2006年中国制造业贫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测算中国制造业分时期的技术进步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小于50%,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增加要素投入驱动,属于粗放型增长方式.用本研究的方法估计的产出弹性来测算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对非技术因素具有一定程度的过滤作用,有效消除了索洛余值中的非技术进步因素,为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科技财政与自主创新:基于中国省级DPD模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知识生产函数,利用中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重点实证考察科技财政对自主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1)科技财政对代表技术创新的发明专利产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代表技术模仿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无显著影响;(2)在发明这种技术创新活动中,非政府科技资金的产出弹性高于科技财政资金的产出弹性;(3)在发明专利这种技术创新活动中,科技财政资金与非政府科技资金有一定显著的替代关系,但从总体效果看,加上政府科技财政支持的产出弹性高于仅只有非政府科技资金的产出弹性;(4)非政府科技资金在发明活动中的产出弹性低于其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技术模仿活动中的产出弹性;(5)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高于科技财政资金和非政府科技资金的产出弹性;(6)从短期看,代表技术创新的发明过程呈现报酬递增特征,而代表技术模仿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活动呈现明显的报酬递减特征。但从长期看,则均呈现出明显的报酬递增性质,且发明活动具有最突出的报酬递增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诱致性变迁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技术变迁模式的分析框架,分别计算了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土地、农业机械和化肥4种农业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和产值增量贡献率,并对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年度的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以及要素之间的技术替代弹性进行测算。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技术变迁的路线符合诱致性变迁理论模型的。中国农业技术变迁的路径是以土地要素为基础变量,以劳动力要素为最核心、最能动变量,其他要素(农业机械、化肥、农药)以劳动力价格的变动为中心,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给出的政策建议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继续推进各项改革和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科技能力分析评价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表现在科技资源的投入与产出、科技贡献、科技创新、科技效率等方面,这些指标是评价地区科技能力的主要参数。科技能力是在现有的科技人力、物力、财力、知识及信息等科技资源条件下进行科技活动,发挥效能,取得产出,促进社会、经济、军事、科技全面发展的能力,主要包括科技资源投入即科技投入、科技产出、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效率,科技对社会、经济、军事、科技发展的影响即科技影响力或科技贡献。本文对重庆市科技能力的主要相关指标在西部地区、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比较,分析了重庆市科技能力所处的位置和存在的  相似文献   

8.
文化产业投入的促动效应是指国家、社会、各类文化团体及其个人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促进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效益。从经济视角看,文化产出效益是文化产业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它构成国内生产总值,其决定因素主要由两个:一是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二是文化人才作用的发挥。本文借鉴"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2005-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年递增16.42%,源自国家对文化产业投入的贡献率为21%,其拉动率为3.43%,文化体育娱乐业从业人员的劳动贡献率为75%,其拉动率为12.35%。它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四分之三的因素依靠文化产业人才的贡献。由此进一步推论,在2015年左右我国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科技能力分析评价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表现在科技资源的投入与产出、科技贡献、科技创新、科技效率等方面,这些指标是评价地区科技能力的主要参数.科技能力是在现有的科技人力、物力、财力、知识及信息等科技资源条件下进行科技活动,发挥效能,取得产出,促进社会、经济、军事、科技全面发展的能力,主要包括科技资源投入即科技投入、科技产出、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效率,科技对社会、经济、军事、科技发展的影响即科技影响力或科技贡献.  相似文献   

10.
《领导决策信息》2012,(9):20-21
2011年2月,张江文化产业园区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作为上海首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张江文化产业园区在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产业发展模式。相比其他文化产业园区多为“文化旅游、遗产传承”的架构,张江文化产业园区是一个以科技研发、金融支持、创新服务为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通过搭建多重服务平台,集聚龙头企业实现规模效应。“张江模式”是文化产业园区模式创新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1.
货币供应机制与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基于DSGE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构建包括货币供应机制的DSGE模型,分析了中国政府购买支出和公共投资支出的乘数效应,发现两类财政支出对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都产生了挤出效应,公共资本的产出弹性低是产生挤出效应的结构性原因,在中国货币供应机制减小对通货膨胀负向反应和增大对产出正向反应的配合下,政府购买支出和公共投资支出能够对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产生正向的挤入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与统计分析方法,从科技投入能力、科技产出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3个方面分析了甘肃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甘肃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分析,摸清高校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甘肃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高校科技创新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是衡量科技投入后的产出水平、资源利用效率并寻找影响科技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为优化资源投入结构打下基础。以企业作为科技投入和产出的主体,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中CCR模型和BCC模型测算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科技创新的总体投入产出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通过DEA-t检验的方法萃取出显著影响效率的关键指标,找到不同副省级城市各自效率偏低的关键问题。创新与特色一是将保留所有指标的DEA效率测算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将逐一剔除单个指标后的DEA效率测算模型作为对比模型。通过t检验,依次检验基础模型与每个对比模型的总体投入效率TE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若差异显著,则对比模型中剔除的指标为显著影响效率的关键指标,由此确定了影响科技创新效率的五个关键指标。改变现有研究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仅仅能测算效率、无法萃取影响效率的关键因素的弊端。二是实证结果表明:显著影响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效率的关键指标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科技从业人员数、技术市场成交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三是实证结果表明:不同副省级城市导致效率偏低的关键问题大相径庭。如杭州的关键问题是“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的冗余率过大,而哈尔滨的关键问题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的产出不足超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生产函数形式进行了探究。本文基于最小二乘(OLS)的方法,得到了1978年-2013年中国的生产函数估计式Yr=0.0096Kr0.85Lr0.31。对得到的资本的产出弹性和劳动的产出弹性进行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上是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由资本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看到,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更多的要依赖于资本的投入积累。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以来,ICT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为检验中国ICT资本是否存在"生产率悖论",本文运用PIM系统估算了2003-2016年期间全国层面和地区层面ICT服务业和非ICT服务业资本存量及其产出弹性。研究发现,中国ICT服务业存在明显的"投资不足",但在2012年以后有所缓和;ICT服务业资本存量在各地区表现非均衡分布,但其差距趋于收敛;ICT服务业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产出弹性在0.1605-0.1705之间;从时间趋势来看,考察期间内ICT服务业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不断增强,从区域差异来看,ICT服务业资本产出弹性在东、中和西部呈依次递减趋势。本文研究证实中国ICT资本不存在"生产率悖论"。  相似文献   

16.
《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提出,我国文化科技的发展要以创新为引领,以两者融合发展为原则,全面提升文化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可见,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发展在我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中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围绕如何利用科技、增加科技元素来发展文化产业,对科技与文化如何融合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发展,更不利于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的建设。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性1.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创新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作为知识和资金密集型的重要产业,充裕的资本是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目前制约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文化产业对融资的巨大需求与投融资供给不足的矛盾。随着近年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河南对区域文化产业的投资融资显著加强,形成了政府财政支持、  相似文献   

18.
FDI技术溢出与中国企业创新产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04年至200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二级三要素CES生产函数分析FDI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可行性,揭示FDI、R&D经费投入和R&D人力资本投入3个投入要素之间以及与企业创新产出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要素间的固定替代弹性系数不等于1,因而证明了运用CES生产函数的可行性;FDI对中国企业创新产出产生正面的溢出效应,FDI流入量每增加1%,能使专利申请授权数增加0.18%;但是通过计算1990年至2008年FDI对企业创新的产出弹性发现,该产出弹性并没有随FDI引进量的增加而增加,反而有所下降;R&D经费投入和R&D人力资本投入是影响企业对FDI知识溢出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中国R&D人力资本的缺乏抑制了企业吸收FDI知识溢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从创新产出视角出发,将科技园区创新产出分解到三方面,科技产出、经济产出和社会产出.同时,考虑各项创新投入对创新产出具有一定的时滞效应作用,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方法测度出各项创新投入对于各类创新产出的滞后阶数.通过研究发现大多科技类指标对科技产出影响较弱,而经济投入类指标的影响大且相对影响长远.虽然样本科技园区的科技投入随时间推移,其科技产出水平有提高趋势,尤其在第二年较为为明显,但考察不同样本科技园区的科技产出情况还可发现,大多数科技园区科技产出水平增幅相对于投入而言没有明显变化,其创新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王志标 《管理评论》2018,(5):179-186
研究文化产业投资的效应对于政府和企业的投资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根据最新发布的投入产出表,结合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编制了基于文化产业大类的文化产业投入产出表。其次,利用所编制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了河南省文化产业投资对总产出和增加值的净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广播电影电视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是最值得投资者考虑的文化部门,文化服务业比文化制造业更值得投资者投资。创新性体现在:第一,根据最新的文化产业分类和投入产出表编制了按大类划分的文化产业投入产出表;第二,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文化产业投资的后向净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