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李龙平  陈建平 《职业》2010,(10):61-61
湖北省来凤县利用对失业人员加强针对性培训、提高就业技能,搜集就业信息、挖掘就业岗位,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创业致富的三把“金钥匙”,大力开展“解难题、办实事、促就业”活动。截止目前,共培训城镇失业人员121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1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40多个,帮助140多名下岗职工开办创业经营实体,带动200多人就业。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村出生率的大幅度下降和部分农民将子女往教育水平较高的城镇中小学转移,部分农村小学因没学生被闲置已在所难免。为此,民建厦门市委建议,根据农村的特点,建议厦门市政府将即将大量闲置的农村小学转化为乡村文体活动中心。  相似文献   

3.
在当下的乡村建设中,规划师、建筑师介入乡村营造已成必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方法的转变异常重要。本文以云南三个民族村寨的研究及规划设计为例,讨论了乡村规划设计从"主观设计"到"村民自主"到"学习地方"的方法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了强烈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信号。2011年,"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就业、住房、养老、医疗等民生领域将有什么具体举措?有望提供就业岗位1200万个2010年,我国就业稳定向好。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31万人,提前实现全年900万人的目标任务;就业  相似文献   

5.
就业仍是当前经济发展重大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对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压力减弱 随着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2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中国的劳动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就业对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压力减弱.2012年新增城镇就业1266万人,是过去9年来的最高水平.在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的情况下,城镇新增就业与往年相比不减反增,既说明就业对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压力减小了,也表明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6.
"90后"大学生成长的时代不同于以往,他们青春洋溢,性格突出。他们的就业心态偏向务实,具有一定的功利化特点。基于此,必须从了解个体特点,结合所学专业确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转变就业认知,提升自身素质;父母要对子女就业给予关注和重视,积极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几方面对就业价值取向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7.
从2011年底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运动在云岭大地兴起,城乡建设用地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推行"城镇上山"、"园区(工业)上山",从昔日以占用耕地及平地为主,转变为推动工业项目、园区建设向山坡、丘陵发展,多利用荒山荒坡搞建设,少占或不占优质农田,努力实现"城镇朝着山坡建、良田留给子孙耕"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周二保  王玉亮 《城市》2020,(4):28-34
在“后城市化”视野下,乡村人口就地市民化、村镇就地城市化将会取代传统城市化模式。天津可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交通和经济优势,在近郊区地带实现就地城镇化、民众生活方式城市化,并促进市区人口逆向流入郊区城镇地带。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指导,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发展多种规模形式经营,以乡村普遍富足为经济前提,确保郊区乡村地带真正实现城市化。  相似文献   

9.
《职业》2013,(4):56-56
【本刊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人社工作会议部署,日前,河北省召开人社工作会议,提出2013年将更加强化宗旨意识、改革意识、学习意识、为民务实清廉意识,以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深入开展“效能建设年”活动,全面提升效能水平。努力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50万人;  相似文献   

10.
齐雷 《职业》2023,(9):18-19
<正>为传承区域饮食文化,拓展城乡劳动者就业空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阜阳市认真落实“新徽菜·名徽厨”暖民心行动工作部署要求,以阜阳小吃品牌化发展为抓手,用心用情用力将“新徽菜·名徽厨”行动落到实处。敢想敢谋,精准制定发展目标立足阜阳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实际,围绕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创业就业,精准制定发展目标,全力打造“传统美食小门店”,推动形成“乡村振兴大产业”。  相似文献   

11.
王冠伦  王征 《城市》2016,(5):72-74
在推行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大力培植产业集群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产业集群通过为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提升城镇竞争优势和经济实力、促进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量.城市因规模经济而集聚,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农村劳动力;产业集群也能够显著提高产业竞争力,进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优势.伴随着产业集群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逐步向高级化和合理化方向转变,城镇集聚经济得以实现,城镇化进程也得以加快.  相似文献   

12.
乡村聚落的发展受到区域城镇发展的巨大影响。我国现阶段主要在县域范围优化村镇聚落体系,并根据实际情况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因此把握县域范围村镇聚落体系的空间演变规律与驱动因素是乡村规划的关键环节。文章从城乡互动的视角,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基于人地关系与用地转化测度建设用地演变的特征,探讨了城乡发展的影响因素,结合发展演变过程分析驱动力,揭示城乡互动发展背景下村镇聚落的演变机制。结果显示城区主要为紧凑型增长,城区边缘及近郊村镇则为伴随着乡村城镇化的外延型增长,远郊村镇大部分为收缩型,有少量空心型。地理探测器的分析显示出乡村与城镇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明显差异:自然条件主导了乡村的发展;区位、社会经济条件则是城镇发展的主导因素。同时乡村发展又与城镇密不可分,产业协同与转型、人口迁移以及道路港口的建设是永川乡村就地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增减挂钩的相关土地政策则是城乡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应根据村镇聚落发展规律,分区分类精准施策;可构建与城镇产业协同互补的乡村现代农业产业链,培育多元发展引擎;并通过制度改革促进资本、人力、土地在城乡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张彦 《科学发展》2010,(1):47-59
本文主要内容有两个:一要说明在目前我国社会转型期,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出路必须扩展到非正规就业空间;二要探讨如何通过政府政策调整和社会制度创新,促使我国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出路扩展到非正规就业空间。本文着眼于操作层面,重点讨论相关举措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职业技能培训的新模式县级“二合一”薛利民“二合一”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是指县级劳动行政部门举办的技工学校与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合署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组织形式。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主要担负着社会城镇待业青年就业前的初级职业技能训练任务,近10年来为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5.
刘庆斌 《城市观察》2014,34(6):115-122
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巨大引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在现有体制机制环境下,将受到户籍制度、就业、住房、土地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尽快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必须加快推进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保证进城农民"居住有其房";必须全面提高城镇就业创业保障水平,使具有劳动能力者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进一步提高城镇经济社会承载能力,增强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必须建立完善城乡土地征用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16.
谈锦钊 《城市》2008,(11):66-70
一、城市化与“三农” (一)城市化目标再认识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城市化发展工商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变.从而使我同经济社会走上现代化大道。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为我国农民提供了相对自由的就业环境.同时也提高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其生活条件。在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集中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建设城镇.使改革开放30年来城镇的数量和规模都有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7.
3月5日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实现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新增1亿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稳定增长,城镇60岁以上非就业居民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  相似文献   

18.
翟毅 《城市》2008,(11):99-103
小城镇是介于城市与农村居民点之间的.兼有城、乡特点的过渡性居民点.是城市在乡村的延伸.也是乡村的城市雏形。“小”限定了其规模级别.“城镇”指出了其类别所属.即城市的范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将“小城镇”定义为“新型的正从乡村性的社区变成多种产业并存的向着现代化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它基本上已经脱离了乡村社区的性质.但还没有完成城市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石森昌 《城市》2014,(4):50-53
正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标志着我国开始由乡村中国向城市中国转变,我国的城镇化进入新的阶段。党的十八大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明确提出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要求。城镇化质量包括城镇自身的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的效率和城乡协调发展程度3个方面。城市内部区县经济协调发展是构成城市发展质量的主要内容之一。推进城市内部区县经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就业教育,教育目标是培养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必须适应新形势,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办学,转变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推进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