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牟欣 《快乐青春》2005,(4):68-72
(一) 英语课上,阿呆正迷迷糊糊地和周公聊天,突然被一阵强烈的争论声惊醒.  相似文献   

2.
3.
4.
杨经建 《人文杂志》2004,(3):102-107
复仇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 ,在中国叙事文学中以复仇为取向的创作形成了具有某种恒久意义和特定价值的母题显现形态。本文将中国文学中的复仇母题叙事归纳整合为三种模式 ,在对其进行“悲剧性”的审美认证和文学史价值评析的基础上 ,还予以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发掘和阐释。  相似文献   

5.
6.
7.
胡淑芳 《江汉论坛》2005,(7):100-102
本文从四方面对钱大群先生<中国"复仇"制度论考>补论过失杀人受害者亲属复仇的规定;东汉对复仇者的制裁;元代复仇制度属于中华法系与蒙古法系的融合;赦免制度对复仇制度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试论《外套》中"小人物"的复仇鬼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复仇鬼魂形象启迪"小人物"的觉醒意识,是《外套》人物描写的一大特色。"小人物"巴施马奇金的鬼魂复仇影射了对公理难辩、正义难申的俄国黑暗现实的揭露;蕴含着平民阶层不平则鸣、讨还公道的思想以及反抗压迫申冤复仇的愿望。不仅如此,通过鬼魂复仇胜利时获得心理平衡情节的描写,体现了对历史转折期"小人物"生存意识的审视,标志着对"小人物"形象社会情结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9.
牟欣 《快乐青春》2004,(12):15-18
我和阿呆被安排在教室的后面,上课的时候很难被老师注意.  相似文献   

10.
11.
论血族复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血族复仇李永采血族复仇(bloodrevenge,又译血亲复仇、血属复仇)是原始社会人们社会生活中一个基本的、重要的方面,是氏族、胞族、部落处理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方面对外关系的发展水平受内部物质生产条件和组织能力的制约,又对内部这些方面产生...  相似文献   

12.
何立新 《理论界》2006,1(6):193-194
西方传奇的复仇主题与中国小说的复仇主题,在价值取向上有所不同。中国复仇文学中不乏一种颇具“反讽”意味的表现倾向,西方复仇文学对这种故事有时会产生一种有价值的“误读”,甚至因此而进行一种“再创作”。  相似文献   

13.
从复仇产生的渊源入手,对唐代有关复仇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唐代对复仇问题的三种观点,提出对是否允许复仇这一问题的争论是中国古代社会伦理法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始终解决不了的一个矛盾。  相似文献   

14.
《优雅》2006,(6)
  相似文献   

15.
4月中下旬,作为<西部观察>赴西北地区的一个考察组,我们一行3人经重庆,过安康,至西安,然后沿丝绸古道辗转西进,作了一次走马观花式的采访.其间,在兰州停留的时间最短,但她给我的印象却最深刻,震撼也最强烈.  相似文献   

16.
17.
很早以前,在皖南山区秃鹰岭一带,活动着一种狼。这种狼身上的皮毛是灰黄色的,尾巴却红得像火焰一般,当地人把这种狼叫做火尾狼。火尾狼长得身高体壮,动作异常灵敏,狼在动物中,生性凶残,但不知怎么回事,火尾狼却和秃鹰岭一带的山民相处得非常好。有一次,一群小孩跑到深山里玩捉迷藏,玩着玩着,一个叫虎子的孩子失踪了。他爷爷八斤老爹得知消息后,急得差点儿发了疯,村上的人全都出动了,四处寻找,找了整整一夜,也没见虎子的踪影。  相似文献   

18.
唐诗人杜甫有一些表达复仇思想的诗篇。在这些诗篇中,杜甫以鹘作为击恶排难的意象,寄托复仇精神,表达了对危害国家人民的恶性势力的挞伐。杜甫的复仇精神并非单纯的发泄豪侠意气,而是与他的儒家情怀、家族门风、豪侠气概以及爱国爱民思想密切联系的。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渊深积厚的复仇文化中,鬼灵复仇占据重要位置。据笔者初步统计,古籍所载复仇故事传闻,如血亲、侠义、反暴、忠奸、女性、动物、精怪复仇等等,其中鬼灵复仇所占比例是最多的,且遥遥领先。①而在鬼灵文化中,描写鬼灵复仇的叙事文本也远较报思、情爱等作品为多。这种现象固然与农耕民族弱者文化心理与伦理观念对复仇心态强化诸多因素有关,仍离不开稳定持久的神秘主义思维方式,而这一思维方式的基础便是巫术思维。象征性复仇可以说既是其发生动因、催化强化剂,又是其结果。因而,从原始思维、鬼灵文化同复仇文学主题历时性整…  相似文献   

20.
本文梳理了现代女性剧作中的复仇女性形象脉络,理清从美狄亚原型到莎乐美形象的内在发展线索,着重探讨了复仇女性形象集中出现的深层文化动因,即体现了现代女性剧作撼动男权文化的决心和勇气,并指明复仇女性形象的复杂性在于将五四后戏剧文学新/旧对立的社会冲突模式提升到压抑/反压抑的人性矛盾模式,从而确立女性剧作之于现代话剧发展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