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中国区际法定夫妻财产制进行比较研究,为解决中国区际法定夫妻财产制法律冲突准备条件,成为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对中国区际法定夫妻财产制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区际法定夫妻财产制在类型、结构、立法指导思想、具体规定上都存在诸多差异,但同时各地法定夫妻财产制又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今后两岸四地应以这些共同之处为基础,采取有效的措施以解决中国区际法定夫妻财产制法律冲突。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法制社会 ,法律的基本作用被认为是约束与限制权力 ,而集权制政治的权力基础却来自内部 ,来自于领袖或一党制中的政党的威望或影响 ,社会环境包括法律制度对这种权力系统的影响微乎其微。因此 ,集权制政治与现代法制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 ,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却错综复杂。一方面现代法律制度的建立对传统权威有依赖作用 ,另一方面现代法律制度有助于现代法律文化的形成 ,而现代法律文化是对传统权威的一种挑战 ,现代法律制度还为集权制政治的改良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同时提出 ,解决目前我国政治体制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雅典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较完备法律监督制度的国家。雅典民主制是法律监督制度建立的基础 ,法律监督是维系民主政治的保障。雅典的法律监督制度不仅使雅典民主制得以充分发展 ,而且对后世的法律监督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中国步入法治现代化、加强法律监督的时代 ,研究雅典法律监督制度 ,会给我们以有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一国两制下区际法律冲突的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大陆同台湾之间关系的逐步正常化,两岸四地之间的民商事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出现了"一国两制四法域"的局面,区际法律冲突问题日渐显得重要,本文拟从区际法律冲突的基本理论着手,吸取中国历史上解决区际法律冲突的教训并借鉴其他国家解决区际法律冲突的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的形势特点,对我国的区际法律冲突的解决提出若干看法.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法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孙中山先生的法律思想具有人民性和民主性,在中国法制史上有重要地位。说明孙中山法律思想来源于他对政府与人民关系定位的构想,要“人民有权政府有能”;主张将创制权与复决权给予人民;提出刑罚目的在于维持国权、保护公安,刑罚程度“以足调剂个人之利益与社会之利益之平为准”;确立近代中国司法体制的格局:废除刑讯,建立常任法官制、上诉制、律师制和辩护制。  相似文献   

6.
对经营者实施股权激励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经营者实施股权激励在中国法律上有两大障碍 ,一是经营者所持股份的来源如何解决 ,二是经营者如何取得股份。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对中国企业具体做法进行法律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引入折衷资本制 ,让经营者通过合法途径取得股份等消除法律障碍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法律规定中,强制保险包含了无过错保险制与责任保险制的元素,具有混合保险制模式的某些特点,但从其他先进国家在其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法各自发展阶段上的法律经验来看,纯粹的责任保险制与纯粹的无过失保险制都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在完善我国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时,应以侵权责任保险制为基础,合理吸收无过失保险制的某些优点,重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交通事故受害人权利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8.
日语中的汉字本来来自中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日本人又用汉字组合创造了为数不少的日语词汇,即和制汉字。和制汉字的一部分在近代又传回中国,为中国人所用,如,“金属”、“议员”、“科学”、“法律”、“物理”等。这种现象不单单是两国文字的交流,而是两国长达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的继续和发展。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日两国的语言和文化,文章从历史、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汉语中的日语词汇,从其引进的背景、特点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清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法律人,具有明显的法律人格特征。古代清官法律人格的外在表现既体现在司法活动的断案上,又体现在他们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古代清官法律人格的内在精神主要体现在其道德品质、知识结构和价值追求上。清官的法律人格是中国特定的文化塑造出来的,这种人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是,清官框扶正义的社会效果非常有限,而且麻痹了平民百姓的抗争行为,对中国的法治建设造成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系统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国家,其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具有鲜明的市场化特点,目标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美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调节各利益集团的关系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分析美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特点、问题及改革过程,对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有一定的启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立和运行要以立法为保障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应格外关注弱势群体利益,应积极应对即将进入的老龄社会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学者们在探索中国如何建成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发现具有法律思维的公民在处理社会问题时能够本能地从法律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对法治社会的形成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法律思维的根本特点是根据法律进行思维并使法律思维成为一种思维习惯。法律思维的培养需要在经济基础之上,加强外在的监督与强制以及内在的良心与信仰。  相似文献   

12.
从信任结构理论的角度看,传统中国是一个人格信任的社会,由此决定了适用于其中的法律的伦理化品性.只有对这些特点有了明确的把握以后,在中国社会与法律的现代化转型中,我们才能获得更为明晰的前进方向和出路:建立系统信任为主导的社会结构和形式化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明及清前期,中国已面临封建社会末期。本文所探讨的范围止限于这一时期的私田地租制度,其时的官田地租制度暂不涉及。 地租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附随现象,地租关系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地租关系的发展,大抵上自战国、秦汉,下迄中唐以前,主要为佃奴制。中唐以后,以均田制彻底崩溃为转折点、至清前期,则主要为佃农制,而佃奴制只不过是历史的残余罢了。 适应这种历史形势,明廷继宋廷在法律上肯定佃农制,否定佃奴制之后,又在法律上明白规定佃农制为法定的租佃形式;清廷承之,并在法律上废除了佃奴制的租佃形式。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乡制渊源于传统中国社会的乡里制度,发展于民国时期的乡镇自治,经过民主革命时期的经验累积,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后得以确立。传统社会的乡总体上看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正式基层政权建制。1928年国民政府《县组织法》及其后的"新县制"确立的乡镇自治打破了中国古代行政以县为最基层的制度,使乡镇在法律上成为具有自治性质的国家基层行政机构。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将乡正式确定为国家的农村基层政权单位,标志着当代中国乡制的初步定型,其后又经历若干变迁,在1982年宪法得到确立和完善。新时期乡镇体制改革必须充分挖掘传统中可资借鉴的遗产,认真总结现阶段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积极稳妥地将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5.
召军 《老友》2013,(7):71-71
在欧洲,传统的贵族社会实行的是长子继承制,就是长子继承爵位和所有财产,次子继承不到遗产,只有自谋生路。中国传统的长子继承制是长子继承世系爵位宗室身份,而财产则实行诸子均分制,乃至私生子也有半份财产继承权,女儿没有继承财产的权利。亚洲一些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传统上大都实行中国式的长子继承制。随着妇女解放运动和民主平权思想的普及,现在世界各国的法律大都  相似文献   

16.
宋真宗、仁宗时期,为了对抗辽、夏,北宋竭力经营甘青藏区吐蕃诸部,与恩信稳边、“联蕃制夏”的迪地民族基本政策相适应,在法律上,政府制定了许多针对甘青藏区蕃部诸族的民族法律规范,内容涉及行政、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此法律规范对当时民族地区社会稳定起到了应有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制定和实施保荐人制度,旨在建立市场力量对证券发行上市的约束机制。对它的内容和特点从法律层面上进行分析,有助于加深对它的深度理解。从法律层面上来看,目前我国的保荐人制度还存在着保荐人违法成本偏低、保荐人权利尚显不足的缺陷,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最终走向注册制。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是当下中国所处的历史境地,中国的社会转型不仅具有西方在社会转型之时所碰到的诸多问题,同时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对社会转型所引起的诸多问题加以研究."转型中国法律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就"社会变迁与法律转型"、"社会转型与纠纷解决"、"转型社会中的法律实现"以及"法律社会学的基本理念"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主流比较法学文献和法学研究中,都将西方法律作为正统,摆在主导地位上。从人类社会法治文明的进程来看,中华文明五千年之久延续不断,朝代盛衰更替,法制持续发展。但大多西方学者认为,法律在中国传统社会不占主导地位,并且认为中国传统法律专制主义、集权主义特征明显。实际上,中国法律在传统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显然是西方传统观点对中国法律地位存在认识偏差。西方社会对中国礼法结合的法治文化少有清晰的认识,对中国法治模式理解不透彻。中国法律只有面向现实与未来加快发展才能消除西方误读。因此,中国应该重视通过比较法学研究,不断提升法制建设的自主性和独创性,重视对内积极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对外重视"加强互信协作、促进安全稳定"的能力,不断提升中国法律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明清国家法律规定了里社制,随着里甲赋役制度的变革,里社制却逐渐废弛,被民间“社会”与民间信仰所取代。 “社会”在长期的祭祀活动中,因为社会关联形成集体意识,这种共识可对超出村庄、宗族的公共事务发布禁约,从而产生地区公共秩序。 国家法律与乡村秩序相互影响,在国家法律下行之时,乡村秩序则自生自发地生成回应型规则,认识和协调二者之关系,对于乡村治理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