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论文化转型的机制和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较大的历史尺度上,文化所代表的生存方式总是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地域中占主导地位的生存模式。在人类历史和文明的重大转折时期,必然会发生深刻的文化危机并导致深刻的文化转型。从人的生存矛盾的角度着眼,文化转型的机制大体上可以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人的主体性和对象性活动中所包含的超越性与自在性的矛盾;二是自觉的文化和自在的文化层面之间的互动。从自在的文化与自觉的文化之间的两种基本的关联模式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转型的两条不同的路径:当自觉的或自为的文化同自在的文化之间形成必要的和恰当的张力或冲突时,这一文化的转型会采取内在创造性转化的途径,即采取文化创新的方式;而当这两个文化层面之间缺乏必要的张力和冲突时,这一文化的转型只能采取外在批判性重建的途径,即采取文化整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创新的内容很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等等。尽管这些创新都很重要,但我认为,一个企业,尤其我们众多国有企业,要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应该是企业文化的创新。在这方面,油田重组改制后的大庆石油管理局经过两年多的实践,逐步形成了共识。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战略。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人,而决定人一切行为的是思维模式和观念。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实现思维模式和观念的转变。观念不变,再好的组织也难以发挥作用。围绕“解放思想,转…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与中西哲学思维的整合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信息网络化交往方式的工具理性手段 ,不断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的最深层的实质是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多元渗透和综合创新 ,集中体现为中西、古今多元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相互整合与共同创新。文化的整合最终表现为思维方式的创新 ,特别是各种文化的传统思维方式在思维目标、主体致思趋向、思维模式、思维方法的重心诸方面的相互整合 ,这种整合 ,可以借助数字化的虚拟网络语言实现跨越时空维度的创新。经过整合创新将会建构起一种共性愈来愈多的全球性思维。和而不同是建构全球性思维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心理作为形成并长期存在于我国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意识形态,对人们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其中崇尚权威作为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之一,是影响培育理想行政人格的重要因素,强化了官本位意识,与培育行政人员的服务精神塑造合理的行政人格形成了冲突,官本位、敬官畏官心理皆由此产生,民众缺乏民主监督意识,从而对行政人员服务精神的确立缺乏有效的监督,进而形成求同的思维方式,要消除崇尚权威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就必须从理念上、制度上和思想上人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加强伦理制度化建设,加大对行政人员的监督和约束,开放思想,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5.
解放思想对主体条件要求突出表现为:先进的、现代的、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辩证的、开放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大无畏精神。良好的客观环境是解放思想的物质前提。  相似文献   

6.
"创新思维何以可能"是全球化时代文化哲学本体论问题。包括科学在内的一切领域的知识创新或思想创新,都是从经验的发现到理论的发明的过程,都必须依赖于直觉和逻辑。创新思维的可能性在于直觉和逻辑的相互结合。当今人类思维结构存在着两方面的缺陷:直觉脱离形式逻辑的倾向和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相互分离的倾向。这种思维结构上的缺陷,在当今中国具体表现为"中""西""马"思维方式的冲突。要化解其冲突,应当吸取"西""马"都较看重而向为"中"所忽视的形式逻辑。为此,有必要在我国大力普及形式逻辑。  相似文献   

7.
关于戏曲传承与创新问题,目前业界存在一些认知误区,如过分强调模仿,缺乏逻辑思维;惧怕引进新元素,反对创新努力;漠视观众需求,违背艺术规律。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崇古思维、农业思维和江湖思维是戏曲创新面临困境的思想根源。对于戏曲传承与创新,我们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动态传承祖先文化,辩证看待传承与创新;以开放心态重视观众需求,促进艺术融合;以史为鉴,尊重艺术规律,推动创新;解放思想,以包容心态促进戏曲评论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人文精神与现代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契合与冲突,以及他者文化对我国文化构建的启示,预示着我国新人文精神的构建既需要克服传统文化中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倾向,也需要消除民族虚无主义和妄自菲薄的消极心态,以开放的思维广泛接纳他者文化的优秀成分,实现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最终形成更具普遍感召力的中国新文化。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我国新人文精神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是既要关怀个人,也要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蓝文权  蒙运芳 《学术论坛》2007,30(12):87-90
思维方式的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我们的思维方式要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或非科学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确立想和谐、谋和谐、促和谐的思维方式,实现思维方式的对象创新、方向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和趋势创新.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其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则是实践哲学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而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形而上学是传统本体论哲学思维方式的体现。要做到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1.
人类与动物关系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与俄罗斯民族赋予动物大同或迥异的品质 ,其实表达了人类认知、审美下的精神理想 ,是其在创造、疑惑、欣赏及批判的感悟与体验中寻觅自身立足的精神家园 ,隐喻着人类共同的记忆和命运。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时代游牧民族的祚运探微--贝都因人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 2 0世纪阿拉伯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建立 ,日益向沙漠和社会更深处退缩的贝都因人经历了从部落民到精神贵族的痛苦嬗变。贝都因人的式微祚运对现代社会的天人关系、人际关系以及消费观念具有警示作用。他们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中的衰落 ,既表明了今天人与自然对立的进一步加剧 ,也昭示着这样一种趋势 :人类在毁灭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 ,也在毁灭着自身人种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主体性问题的讨论,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形成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产生了巨大作用。对于"人"的理解,已在不断地超越旧有的思想倾向,由抽象转向具体,由形式转向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际地位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有许多国家不断地以中国少数民族人权遭受损害为借口来干涉中国的内政。所以,如何保护我国少数民族人权、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稳定成为了当今中国政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只有维护好地区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才能够更好地保证国家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乔榛  魏枫 《北方论丛》2011,(3):130-133
碳排放已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最大威胁,因此,进行碳减排也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然而,世界各国在碳减排的具体实施中却存在许多争议。从某种意义上,这意味着世界性的碳减排面临着一个难解的困局。而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主要是各国在利益方面难以协调,特别是由于各国发展程度差异造成的环境效用不同,使这一利益关系变得更为复杂。解决世界性碳减排合作的出路在于,长远的合作需要缩小各国的差距,短期的合作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是二、三百年来人类历史的最基本主题。政党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产物 ,同时又对现代化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属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 ,现代化必须具备一些基本前提。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要前提的形成来看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因特网上环境伦理学题录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0年开始,国际环境伦理学学会第都在因特网上发布这一学科及其相关领域的主要论著题录。本文对因特网上环境伦理学题录的简要内容、文献量、作者情况、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初步分析,揭示了环境伦理学已成为当今世界一门迅速崛起的新兴学科。为了保护人类的家园-地球,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伦理将成为人类的共识。  相似文献   

18.
本体论伴随人类的生活实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其三种代表性存在方式却遭到现代人的质疑,以至于人们以为消解本体论十分必要。确认本体论的当代形态,改善了人们质疑本体论的现实状况。由于现代社会在物质繁荣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现实问题,又缺乏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手段,因此从本体论角度重审人类生活的本质规定是必要的。马克思对于本体论的态度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颠倒"了本体论的历史存在方式,他所勾勒的未来社会发展远景具有明显的本体论旨趣。当代哲学本体论开启了深远的意义视界,关注现代社会与现代人,融合理想指向与人类实践,明晰人文精神的"路标",使"爱智慧"的思维方式在"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认识领域的不断开拓,克隆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从研究微生物克隆、植物克隆、动物克隆延伸到人类克隆。通过对克隆人的发展历程和克隆人带给人们的争议的阐述,可以促进人们真正认识到应该正确对待克隆人。  相似文献   

20.
王海洋 《河北学刊》2007,27(2):44-46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