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参与了晚清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活动,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他主持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也因此背负了不少骂名。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李鸿章具有卓越的才能,在戊戌洋务时期就有很明显的体现。事实上李鸿章的很多行为都是代表国家的,近两年史学界也在为他翻案和平反,因为李鸿章已经在尽最大的可能维护国家利益,我们对李鸿章的评价应该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2.
张鸣 《当代老年》2009,(1):10-11
曾国藩曾评价李鸿章为官有道。其实,跟张之洞比起来,李鸿章在做官上还差那么一点。李鸿章一辈子拼命做官,却背了多少年的“汉奸”骂名,到今天也洗不清,可是张之洞就不然,这种事,从来都没沾过。  相似文献   

3.
王龙 《中外书摘》2008,(11):59-60
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同时起跑。怀着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  相似文献   

4.
为中国共和革命而牺牲的第一人。这句话是孙中山说的,指的是与他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陆皓东。 孙中山出生手广东香山县翠亨村,陆皓东和他是同乡,两人自少年时代就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谊。他们曾经结伴到香港求学,双双接受基督教的洗礼,又一起到天津向李鸿章呈上孙中山写的雄心勃勃、匡救时弊的《上李鸿章书》。他们也曾携手去北京考察,切身体会到皇朝的腐朽。  相似文献   

5.
1896年。李鸿章一行访问到费城。当局格外巴结。说中国的贵人喜欢坐轿.于是。在李参观工厂或名胜时。就不用马车了。专门搞了一顶豪华轿子让李鸿章坐。不巧的是抬轿的四个人全是爱尔兰人。他们听李鸿章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李鸿章接受俄罗斯贿赂问题一直引人瞩目。几乎所有研究近代中俄关系的历史著作,甚至包括时任俄罗斯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在日记中都提到俄国为其远东战略目的向在俄国访问的李鸿章行贿一事,并说俄政府还为此单设了"李鸿章基金";另一方面,也有任俄国财政大臣的维特在回忆录中说"其实没有这回事"。鉴于各种回忆录多有矛盾、相关记载莫衷一是,就此笔者拟作一澄清。  相似文献   

7.
文戈 《当代老年》2007,(11):24-24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穿透力极强的新射线,并定名为X射线,它打开了一扇通向身体内部“宫殿”的窗户。李鸿章在他的环球访问中有幸在德国拍摄了X光片,亲眼看到了留在左眼脸颊下的子弹,也因此成为中国拍X光片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8.
"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是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其主导思想是争取和局。就外交实践而言,他彻底败了,但就思想本身来说,李鸿章的和局思想是他的洋务自强思想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积极性,不应随着外交实践的失败而一同抛弃。因为政治外交相为表里,李鸿章外交失败首先是中国内政不修,而后才是他个人的失误。  相似文献   

9.
张茂渊 《当代老年》2011,(10):36-36
如此旷世奇缘,其主角究竟是个怎样超凡脱俗的人?她叫张茂渊,外祖父是晚清重臣李鸿章,侄女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才女张爱玲。她留过洋,集万贯家资、容貌才情于一身,她的爱情,波澜不惊却又令人唏嘘感叹。  相似文献   

10.
王磊 《老年世界》2007,(15):9-9
夏日的一个午后,曾国藩收到学生李鸿章的一封书信。信中,李鸿章向恩师推荐了3个年轻人,希望他们能在老师的帐前效力。曾国藩放下这封信,照例背着手出去散步。  相似文献   

11.
一个炎炎夏目的午后,曾国藩收到学生李鸿章的一封书信。在信里,李鸿章向恩师推荐了3个年轻人,希望他们能在老师的帐前效力。曾国藩微笑着放下学生的信,照例背着双手出去散步。  相似文献   

12.
爱过半世纪     
孑然一身50年,78岁才成新娘。半个世纪的等待,只为那曾经承诺的爱。 她叫张茂渊,外祖父是晚清重臣李鸿章,侄女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才女张爱玲。她留过洋,集万贯家资、容貌、才智于一身。她的爱情故事,波澜不惊,却令人感叹。  相似文献   

13.
刘诚龙 《当代老年》2014,(12):31-31
张之洞在两江总督任上,想搞一个形象工程,经营南京城市,搞马路扩改,这是好事。然而,规划好做钱难筹。张之洞筹了大笔钱,仍有20万两银子缺口。如何补缺?张之洞的办法相当前卫:到银行里去查账。结果查到了李鸿章在南京某一钱庄里,存了20万两银子。李鸿章在京城做官,将钱存到南京来,是什么意思?巨额财产来源实在是不明。  相似文献   

14.
一、相同点 1、工业化的起步时间。中国的工业化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以奕忻、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兴办了一批军事工业,这些军事工业以政府资金开设,由官僚买办经营管理,生产的军火不当作商品出售,而是用来装备清军。这些可以算是中国工业化的最初萌芽。19世纪60年代也是俄国工业化的起步阶  相似文献   

15.
杨永建 《老人世界》2011,(11):35-35
若不是门前耸立着巍峨的牌坊,差一点就将它错过。乍一看,也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江淮民居,矮矮的灰砖墙,黑黑的瓦脊,朴朴素素,门庭冷落。唯有门楣刻着“李鸿章享堂”五个镏金大字,才显出几分的不同寻常。走进去,却发现庭宇开阔,疏落有致。享堂分为墓园区、享堂区、仓房区三个部分。墓园区尽头是李鸿章的坟茔,半圆形的墓冢,萋草离离,合葬着李鸿章和他的赵氏夫人。基前神道两侧立着石像五对,  相似文献   

16.
袁世凯另找靠山 甲午战争爆发前,袁世凯在朝鲜做知事无可为,随后便托辞返回国内。回津之后,李鸿章以袁世凯人才可用,委派他办理前敌营务,但袁世凯并不想从事后勤工作,因而在工作之余又背着李鸿章在京中托人找关系,另谋出路。  相似文献   

17.
1884年,对晚清而言,注定是风起云涌的一年。这一年,于外正在进行中法战争;于内发生了甲申易枢。甲申易枢使恭亲王奕退出军机处,从此失去了与慈禧太后抗衡的能力。表面上看起来,甲申易枢对李鸿章没有什么直接影响,但是对李鸿章的间接影响却是巨大的,其对李鸿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1884年以后的晚清政局的改变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说起晚清重臣,绕不开曾国藩和李鸿章二人。曾国藩是满清命运的挽救者,而李鸿章则是晚清命运的支持者。在内忧外患之下,他们苦撑晚清危局,开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历史进程,是维系清廷苟延残喘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19.
李鸿章,晚清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世人多尊称其为李中堂,或以其籍贯称李合肥。杂碎——动物的内脏,有时特指煮熟切碎的牛羊猪等家畜的内脏。怎么?这道菜是用李鸿章的内脏做成的吗?不是的,没有那么邪乎怪哉,这就是道菜肴,一道以人传名的大烩菜。一据传,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政府派李鸿章去俄国参加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然后出使美国。李鸿章的到访,在美国引起了轰动。  相似文献   

20.
《中外书摘》2014,(3):75-78
轰动欧美的日记 1913年,一本洋洋17万字的英文版《李鸿章回忆录》在英国和美国同时出版,轰动欧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