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异曲同工:汉英通感的形成机制与认知阐释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感基于人类共同生理机制,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和语言现参。从认知角度看,通感是一种隐喻。本文探讨了通感的形成机制,通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阐释汉英通感现象,揭示跨感官映射规律的共性,同时分析了汉英通感现象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
通感隐喻被认为是一种用于交际和描述需要的认知工具,因而对它的研究也转移到了认知的视角上。概念隐喻理论、转喻理论以及概念整合理论都相继被用于解释通感隐喻现象,但前两种理论都不能解释通感隐喻中从一个或多个始源域到目标域的现象。而概念整合是一种包含复杂的认知过程的理论,它能对一些新奇的和新创的表达方式做出合理的解释,因而能更加清晰明确地阐释通感隐喻的工作机制。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依托,对通感隐喻的工作机制进行双空间和多空间模式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建立在对通感的认知基础、原则和机制的分析基础之上,本文试用概念整合的理论分析五大感官之间的隐喻映射过程,指出:通感隐喻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动态的概念整合的过程;通感隐喻基于人类共同的生理心理机制,是生理、心理和神经的体验;各感官之间的隐喻映射是有一定规律的,符合认知经济性原则;通感隐喻遍及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4.
通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言系统中的词义特征,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一种生理或者心理现象,而与隐喻一样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本文从视、听、嗅、味、触五大感官分类对英、法、汉三语中若干相互对应的词汇和短句通感现象进行了分析,以证明通感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并在分析对比中进一步深化了对语言通感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通感既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一种语言现象。从认知的视角看,通感又是一种隐喻,同样包含着隐喻性的认知和思维过程。基于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和阐释了英汉通感现象的相似性,并通过解读跨感官迁移规律揭示通感隐喻的跨映射过程。  相似文献   

6.
通感既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一种语言现象。从认知的视角看,通感又是一种隐喻,同样包含着隐喻性的认知和思维过程。基于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和阐释了英汉通感现象的相似性,并通过解读跨感官迁移规律揭示通感隐喻的跨映射过程。  相似文献   

7.
修辞手段通感是一种概念隐喻。众多学者从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理论以及神经学、心理学等角度来认识通感,忽略了对语言之间通感的共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呈现差异性现象的阐释。基于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三大方法,从通感参与意义的构建动因与过程出发,提出通感从根本而言,具有关注基于体验的共性突显的共性;而通感隐喻投射的特性和象似性对通感的制约则决定了不同语言通感的表征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对通感的生理和心理基础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指出通感不仅是人类共有的生理现象,而且还是一种心理现象。从通感隐喻的本质、构成条件和内在规律三个方面揭示通感隐喻的认知理据,并以日常语言和文学作品中的通感隐喻为例,根据不同的感官来源域大致将通感隐喻分为触觉通感、视觉通感、听觉通感、味觉通感和嗅觉通感。  相似文献   

9.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有力工具。从认知的角度阐释了概念隐喻的意义,并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中英文广告中的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进行了研究。认为概念隐喻在广告语篇中起着重要作用,验证了概念隐喻理论的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存在于人类的思维中,只要有语言和思维就会出现隐喻现象,所以隐喻会出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经济语篇、股市报道和文学作品中。本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框架,尝试着分析英文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使用。英文语料来自China Daily中的经济语篇。统计发现,英文经济语篇中采用了大量隐喻,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隐喻是:经济运行是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认知社会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作为认知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其机制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简单的理解就是用一个事物去替代另一个事物。从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角度分析了网络词语中的隐喻现象,认为网民所创作的网络新词,有很大一部分具备隐喻属性,这些网络词汇都是他们的现实世界(源域)对虚拟社会(目标域)的映射。结合网络词语,探讨研究了其中的通感隐喻和经济性原则,从语义邻接和语音邻接等方面分析了网络词语的转喻现象。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它反映了人们交流时的认知思维。因此,人们在互联网这个虚拟平台上的交流中,网络流行语的隐喻属性表现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2.
幽默是一种常见普遍的语言现象,充分体现了人类语言的表现力。幽默效果产生的前提是接受者理解了话语的深层意义。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Fauconnier&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层面解释语言意义的理解过程。阐释该理论的运作机制的同时,结合英语言语幽默的特点,概括出四种网络模型分析英语幽默话语。  相似文献   

13.
民族与民族主义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涵也并不相同。民族与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民族和民族主义同时具有内在的规定性和价值体系的稳定性。在其演变的过程中,逐渐从最初的情感认同过渡到与国家根本属性的理性认识相结合的现代涵义,呈现出以地域意识为核心、民族自决和民族利益为表现形式、民族国家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三大特征,并形成了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和利益认同三个层面的互相叠加、互相包容的语义特征。全面认识和理解民族、民族主义的内涵,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茶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思维现象。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是茶隐喻的认知基础。文章采用概念隐喻和体验哲学理论,对"人生如茶"和"婚姻如茶"这两个概念隐喻进行认知分析,探讨了茶的隐喻系统的认知特征及其与茶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分别回顾了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由Faucon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的主要观点。通过对比,总结出这两种理论具有相似认知过程的联系和对隐喻现象的有区别的理解,由此得出两者在解释隐喻现象时是互补的结论。最后指出了这两个理论存在的缺陷,为发展和完善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概念整合理论是阐述两个心智空间中的信息相互映射整合,从而得出新创意义的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在翻译领域的研究虽已颇有成果,但运用概念整合理论翻译中国传统楹联仍属研究空白。因此,在楹联翻译中运用概念整合网络、输入空间、映射、构建认知模型等方法,为楹联的翻译开拓了视野,为翻译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对英语职业委婉语的语义模糊和扬升机制进行微观分析。分析表明,概念隐喻和转喻在职业委婉语实现委婉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概念转喻借助整体与部分间的同域映射主要实现语义模糊,而概念隐喻则借助相似认知域间的跨域映射主要实现语义扬升。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地方师范院校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征及原因,提出了加强地方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往对逻辑转喻的研究主要以Pustejovsky的生成词库理论为代表,但该理论对逻辑转喻的解释力不足。因而将逻辑转喻置于认知语义学视角下,基于Fillmore的语义框架理论和Croft的认知域凸显理论建构逻辑转喻的框架元素凸显模式,将逻辑转喻理解为概念转喻在句法层面的意义体现,逻辑转喻中充当论元的事物名词作为语义框架中一部分以认知凸显方式为整个语义框架提供心理可及。  相似文献   

20.
针对大学生英语作文中始终出现的语言表达不地道现象,本文试图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提出在写作教学中用隐喻进行写作,一个英语写作的新思路,旨在帮助中国学生写出洋味十足的英语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